文 | 第一新聲,作者 | 竹心
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數據庫開始萌芽;90 年代,IBM、Oracle 壟斷國内數據庫市場;本世紀初," 四朵金花 " 陸續成立;10 年代,互聯網公司開啓 " 去 O" 浪潮;到了 20 年代,國産數據庫已然呈現出 " 百花齊放 " 的态勢。當前,國産數據庫仍在不斷追趕與超越。
據國資委 2022 年發布的文件,截止到 2027 年,"2+8+N" 黨政與八大行業要實現數據庫的 100% 國産替代。
如今 2024 年接近尾聲,但面對國産數據庫去 "IOE" 的口号和替換時間表,行業的态度卻各有不同,有的企業已經在分享核心系統替換經驗,也有企業依然認爲替代難度太大,不敢輕易嘗試……
目前國産數據庫到底能力如何?具不具備市場競争能力?國産數據庫替代倒計時下,各行業的替換進展和成效如何?在曆經一系列調研、采訪及資料整理後,第一新聲摸清了國産數據庫行業替代行業畫像。
國産數據庫的起步發展:從突破壟斷到 " 百團大戰 "
國産數據庫的發展,大緻經曆了幾個發展關鍵期:
中國國産數據庫發展曆程
來源:第一新聲研究院
國産技術萌芽期 1980s: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薩師煊教授和王珊教授推開了中國數據庫領域的大門,培養了中國數據庫的第一代人才。
國外廠商壟斷期 1990s:1989 年,Oracle 進入中國;1991 年,Sybase 進入中國;1992 年,IBM 進入中國;DB2、Informix 拿下金融行業市場;1997 年,Oracle 拿下電信市場。
這一時期的國外數據庫幾乎壟斷了中國數據庫市場,占中國數據庫市場規模 80% 以上。但是中國也有了第一代原型數據庫,比如東軟的 Openbase、中軟的 Cobase 和華科的 DM Database。
國産廠商萌芽期 2000s:基于 863、核高基、973 計劃,人大金倉、武漢達夢、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一批高校背景國産廠商成立。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家的 863 計劃設立了 [ 數據庫重大專項 ] ,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并稱 " 國産數據庫四朵金花 " 的人大金倉(1999 年)、達夢數據庫(2000 年)、南大通用(2004 年)、神州通用(2008 年)開始發展。不過在原有的傳統關系型數據庫領域裏,Oracle 和 IBM 的先發優勢太大了,當時的環境要求的是經濟發展,而不是自主可控,于是國産數據庫進入了死循環,沒有市場就無法驗證數據庫是否可靠,無法驗證數據庫是否可靠那麽就沒有公司敢用,也就沒有市場。
快速發展期 2010 年至今:雲計算時代和開源社區的興起,國産數據庫開始了彎道超車。
萬事需要契機,外力也在推動這一切。2014 年," 棱鏡 " 事件爆發,行業深刻意識到信息安全的緊迫性以及自主可控的必要性。" 四朵金花 " 等國産數據庫被廣泛關注。融資的融資,給項目的給項目,國産數據庫開始迎來黃金發展期。以前都是背靠産學研這條線,自阿裏喊出了 " 去 IOE" 的口号,騰訊、百度、華爲等互聯網和 IT 巨頭也參與到國産數據庫的開發之中,國産數據庫開始了自身的市場實踐之路。與此同時,一系列優秀的數據庫和數據庫公司誕生了,比如 TiDB、OceanBase 等,這也造就了 2020 年國産數據庫 " 百團大戰 " 的盛況。
據資料顯示,2015 年我國數據庫軟件市場規模爲 85.37 億元,2017 年我國數據庫軟件市場規模增長至 120.00 億元,其中國産數據庫産品市場規模爲 17.15 億元,國外産品市場規模爲 103.07 億元,國産數據庫産品國内市場份額占比從 2009 年的 4.0% 增長至 2017 年的 14.26%。
" 去 O" 浪潮下,甲骨文壟斷地位受到沖擊,2019 年 5 月宣布中國區裁員 500 多人,這也标志着國産數據庫替換 " 國進外退 " 局面的初步形成。
2022 年深化階段:據 2022 年 9 月國資委 79 号文件,截止到 2027 年 "2+8+N" 黨政與八大行業完成 100% 國産替代,替換範圍涵蓋芯片、基礎軟件、操作系統、中間件等領域。
在信創政策催化下,分布式數據庫、雲部署等技術不斷成熟,國産數據庫發展窗口被打開,新舊交替的曆史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黨政領域基本完成,金融領域整體替換率不高
國資委 79 号文件中的 "2+8+N","2" 是指黨政,是信創産業發展的首要領域,"8" 是金融、電力、電信、石油、交通、教育、醫療、航空航天等關于國計民生的八大行業,也是信創産業發展的重點行業,"N" 是指包括消費市場和各種企業級市場,是信創産業未來發展的潛在市場和增長點。
根據第一新聲調研,目前黨政領域的數據庫國産替代率高達 80%,已經基本處于替換的尾聲階段。
國産數據庫替代在黨政領域成功試水後,開始逐步向八大行業穩步滲透。
得金融者得天下。
金融業數據庫使用情況一直是數據庫産業發展風向标。1998 年,IBM DB2、Informix 在金融核心系統落地商用,奠定了此後 20 年大小機在核心系統的格局。如今,金融業成爲大小機下移的急先鋒。
而國産數據庫替換領域一直流傳一句話:" 金融摸着銀行過河,銀行摸着石頭過河。"
銀行領域的國産數據庫無痛遷移,成爲金融行業乃至整個國産數據庫成功替換的關鍵。數據庫作爲基礎軟件,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積澱,各大金融業開始了不同場景下的不同程度的業務替換。
時間拉回到十年前,國産數據庫替換已經在非傳統銀行的金融場景中布局。如國産數據庫 OceanBase 在 2014 年雙十一購物節上成功接管了支付寶 10% 的業務流量,2016 年将支付寶所有核心數據遷移至 OceanBase,全面支持支付寶的所有核心業務鏈路和五大業務闆塊;繼支付寶之後,2015 年成立的全球首家雲上銀行——網商銀行,于 2017 年全面采用 OceanBase 數據庫,成爲銀行業中率先實現 100% 去 IOE 和自主可控的機構。2015 年,微衆銀行核心系統正式上線,TDSQL 也承載了微衆銀行數百個核心系統和全行所有 OLTP 業務,成爲第一個使用在銀行核心系統的國産數據庫。
除了在非傳統銀行的金融場景試點,小型金融企業的核心系統也是國産數據庫的嘗試領域。
2019 年,張家港農商行采用國産數據庫的新核心系統上線投産且高效穩定運行,成爲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核心業務系統成功采用分布式國産數據庫替代國外數據庫的首個落地案例。2019 年 5 月,華爲 GaussDB OLTP 數據庫在招商銀行綜合支付交易系統和工商銀行内成功上線投産;2019 年中信銀行采用分布式數據庫 GoldenDB,這是國内首個在大型股份制銀行信用卡核心系統中成功應用的國産分布式數據庫;湖北銀行、梅州客商行則分别在 2019 年、2020 年采用達夢數據庫搭建的銀行核心解決方案,實現核心業務的全面接管。
越來越多銀行核心系統替換成功落地的案例,極大提升了業界對國産數據庫的認可,也加速了替換的進程。
此時國家政策的發布如虎添翼。國家發布三年實現金融核心系統的國産替代的目标:經過 2019 年 -2021 年三年金融信創試點,2022 年金融信創将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國家明确要求第一年實現 OA 等外圍系統的國産替代,第二年實現業務系統的國産替代,第三年實現核心系統的國産替代。同時宣布第一批國産化試點金融機構,包括主要的國有大行、頭部券商、交易所等共 47 家,要求當年新增 IT 采購的 5% 實現國産化,第二年實現 15%,之後,又有兩批機構進入試點,一共接近 150 家。
時間表已定,各大銀行開始穩步推進數據庫遷移。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國産數據庫 46% 的采購單位集中在金融領域,其次是政府,占比達 18%。這一趨勢也延續到了 2023 年。2024 年上半年已經有 130 多個數據庫項目落地,而金融行業集中了近 6 成的項目,運營商其次,占比超 15%。
但根據第一新聲調研及不完全統計結果,截至目前,八大行業由于對國産數據庫的穩定性、遷移難度、運維難度等方面要求更高,所以整體替換率依然不高。金融行業非核心系統處于 40% 左右。但即使在政策和市場的加持下,我國整體銀行業國産數據庫替代約爲 20%,國外數據庫在銀行核心系統的占比仍在 80% 以上。能源行業不足 15%,醫療、制造、教育等多個行業甚至不足 5%,這距離 "2027 年’ 2+8+N ’黨政與八大行業完成 100% 國産替代 " 還有長的一段路要走。
叫好不叫座:數據庫遷移難度大、成本高在首位
叫好不叫座,是目前國産數據庫面臨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在金融領域,國産數據庫替代更多還是辦公系統和業務系統層面進行嘗試,而對核心交易系統的數據庫國産化多少還存在猶豫。畢竟金融行業向來倡導 " 無損運維 ",業務架構和代碼調整以及不同數據庫平滑遷移的風險,讓衆多大型金融機構不敢貿然在核心系統替換上邁出太大的步子。
首先,在數據層面,數據一緻性、數據安全性和代碼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在金融和政府等行業,數據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其次,在功能層面,包括兼容與遷移能力、事務處理能力和大數據實時處理能力。企業最擔心的因素是兼容性。因爲更換了數據庫後,向下需要擔心服務器、芯片和操作系統的适配性,向上還要考慮 OA、ERP 等應用系統的兼容性。
最後,在效果層面,包括穩定性、可靠性與性價比。其中,穩定性也是廠商和機構在選購時最在意的因素。
面對市場抛出的需求,國内數據庫廠商則良莠不一。縱觀整個數據庫替換,從傳統集中式數據庫向國産化數據庫轉型升級仍然面臨着開源數據風險、應用兼容性、系統可用性、性能和擴展性、遷移成本等一系列挑戰。
一是數據庫遷移難度大、成本高。這是國産數據庫替換首當其沖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遷移過程中的兼容性、數據安全、停機時間、數據校驗和性能保證等;缺乏數據庫的一站式管理、運維與備份的複雜度高等也是數據庫遷移後維護的一大難題。在遷移成本中,也包括兼容性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家企業完成數據庫的國産替代需要花上 2~3 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需要評估改造難度,一旦兼容性出現問題,損失重大。
二是開源數據庫風險。開源數據庫在銀行業廣泛使用,根據第一新聲調研,當前我國銀行業在用國産數據庫中,閉源數據庫占比僅爲 25.6%,大部分國産數據庫都是在現有的開源基礎上進行修改,國産數據庫在研發、專利和代碼自主化程度上低都是經常被人诟病的幾大難點。但開源數據庫存在不同開源協議要求和限制差别較大、安全漏洞、侵權感染、停服斷供、政策風險、掌控能力不足等潛在風險。
三是國産數據庫生态不完善客觀存在。銀行引入國産數據庫的同時涉及到整個生态系統,包含管理、監控、備份、優化等需要相配套系列上下遊夥伴共同推進,當前銀行業數據庫尚無事實标準和頭部企業出現,各家技術選型未确定情況,ISV 隻能基于 oracle 标準或 MySQL 标準。
四是國産數據庫性能和功能不完善。相較于 Oracle 等傳統商業數據庫,國産數據庫在高可用、高性能等方面表現不足。如在業務高峰期存在一定的性能壓力,面對複雜情況的漏洞發現和修複能力也差強人意。
國産化對于整個中國科技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整個市場大部分原因卻是被政策催熟,在政策和市場都在全面加速的情況下,國産替換氛圍感拉滿但産品不給力,替換進程依然堪憂。
黨政領域重心下沉,金融領域進入深水區
走得慢不重要,行穩緻遠才是關鍵。
當前,在政策利好和市場推動下,國産數據庫依然在各個領域采取積極謹慎态度,調整不同行業的替換節奏。
第一新聲在大範圍調研後總結出了國産數據庫替換兩大特征:
一是在黨政領域,數據庫市場重心由省部級向地市、區縣下沉。黨政領域内部辦公與電子公文在省部級的存量替換已接近尾聲,當前向地市和區縣大面積下沉,地方政府采購訂單逐漸增加。
二是在八大行業,數據庫正從非核心、次核心系統向核心突破,不同于黨政,八大行業更加注重國産數據庫的穩定性,爲了防止核心業務風險的出現,前幾年國産替換主要以非核心系統爲主。以金融業爲例,銀行核心系統的國産數據庫替代率 15% 左右;證券和保險核心系統的國産數據庫替代率不超過 20%。相關領域将成爲未來三年國産替代的重點。
資本和企業都認爲,國産化是中國數據庫的絕佳機會,據調研機構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中國分析型數據庫、交易型數據庫來自海外廠商分别将僅剩約 30% 和 50%,國産化的需求如同風浪,正引導國産數據庫走向未知。
新王換舊王,遠非一日之功。
"2027 年完成 100% 國産化替代 " 不是終點,更應該是國産化數據庫發展的裏程碑。正如騰訊雲數據庫副總經理羅雲所說:" 國産化之路依然道阻且艱,國産數據庫如何在産品服務和生态上全面跟進,需要甲方與乙方的共同合作,耐心應對過程中的坎坷與挑戰,才能确保國産化戰略的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