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抖音,注意到香港歌手葉振棠在抖音開直播唱歌,觀看人數非常可觀,打賞收入更可觀,基本上他每次開播都有數千人同時在線,聽衆喜歡送禮物,既有小心心、鮮花,也有跑車、嘉年華等等。
葉振棠1945年出生,今年已經78歲。雖然知道抖音主播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年紀大的也有,但是像葉振棠這樣的還是很稀少。
他是1983年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主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的原唱,屬于資深港星,在香港比在内地更紅,稱他爲"殿堂級粵曲歌手"也不爲過。
葉振棠現在突破了年齡的限制、甚至行業規律的限制,找到事業第二春,不得不讓人佩服其心态之開放,身段之柔軟。
很多内地聽衆對于《萬裏長城永不倒》抱着深厚的感情,因爲它是我們最先接觸到的香港文化之一,"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看到文字就能哼出旋律。在葉振棠的直播間,這首歌也是點唱頻率最高的一首歌。
▲《大俠霍元甲》由徐小明監制、執導,黃元申、米雪、梁小龍主演,于1981年首播,1983年被引進到中國内地,在廣東電視台首播,之後在中央電視台以及各地電視台播放,成爲八十年代的"劇王"。主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由黎小田作詞、盧國沾作曲、葉振棠演唱,唱遍大江南北,一度形成"歌比劇更紅"的現象。
這件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葉振棠唱"霍元甲"的時候,大概很多讀者還沒有出生,很多人家裏還沒有電視;如今,大家也都不再看電視了,這首歌反而在手機屏幕裏開始傳唱。
葉振棠是常常存在于"考古素材"中的港星,像是神隐掃地僧,有人聽說過他的絕世神功,但苦于年代久遠,如今記起的已不太多。
他出道在七十年代,成名在八十年代,歸隐在九十年代。可以說,他見證了港樂從零起步,走向繁盛,又漸漸平息潮湧的過程。
而他的身邊,也聚集着同時代的音樂人,比如葉麗儀、鄭少秋、汪明荃等等,也都被戲稱爲"考古港星""寶藏港星"等等。
這些港星,不僅僅是有"時代濾鏡"那麽簡單,他們身上有着超乎尋常的堅韌和務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批人所承載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後輩們開創了香港娛樂時代的輝煌。
八十年代輝煌圖景
現在回想,八十年代走紅的那批香港歌手,身上都有着差不多的氣質。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大家都是苦出身,最初都是平凡人,所以他們身上少了驕縱,多了些危機感和務實性。這種務實,使得他們在遇到貴人之時,會拼命地抓住機會,努力拼搏,醉心于工作,最終達到成功。
先說葉振棠。他在澳門長大,10歲時因患猩紅熱發高燒,影響眼球神經細胞,所以多年來都視力模糊,視力不足常人一成。
年輕時來港打拼,因爲視力缺陷,又拿的澳門畢業證,香港不認,找不到工作,隻能和一幫朋友在酒吧賣唱賺錢。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葉振棠和朋友倒是不缺賣唱的機會,日唱夜唱,也算是唱出了小有名氣。葉振棠說自己的胳膊是"鴛鴦臂",就是一隻粗一隻細,這是彈吉他留下的烙印。
"有一日碰到一個澳門樂隊朋友,他說打緊兩份工,一份在club,一份叫做after hour,那時流行半夜兩點開始,在夜店彈到早上六點,他找我去做替工彈低音結他。
七十年代樂隊百花齊放,因爲打越戰,單在灣仔已有二百多間酒吧,每一間吧都需要樂隊,唔憂沒工做,最辛苦我由下午兩點做到翌日早上六點,彈十多小時吉他,彈到我鴛鴦膊,去做衫一度,裁縫說我一邊肌肉發達些。"
他們也唱出了成就,在最高級的中環希爾頓酒店表演,"band的薪金到達最高,月入六千,外面普通band仔月入千多元而已"。
▲葉振棠當年和朋友組成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樂隊,女主音是陳潔靈,還有後來做了林子祥唱片監制的鍾定一。這個樂隊以唱英文歌爲主,出過五張英文唱片,其中一張還是金唱片。
而葉振棠真正進入音樂界的貴人則是黎小田。
1980年麗的電視台拍了一部《浮生六劫》,這部電視劇的策劃是當時的"編劇聖手"蕭若元,蕭大才子正值人生頂峰,寫出的戲又精彩又賣座,這部戲啓用了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扮演富家公子,十分受歡迎,他就是張國榮。
《浮生六劫》的主題曲叫《戲劇人生》,盧國沾作詞,黎小田作曲。
黎小田欽點葉振棠演唱,因爲他"聲音夠慘","能夠唱出男人的寂寥悲戚"。沒想到這首歌連同電視劇一炮而紅,歌詞也正像一個時代的隐喻:"快樂時,要快樂,等到落幕人盡寥落。"
從那以後,葉振棠攜帶着清亮又滄桑的音色,成爲衆多熱門電視劇主題曲的演唱者,香港重量級音樂人比如顧嘉輝、黃霑等人也爲他寫過很多歌,他成爲一線歌手,常常出現在大衆面前。
▲葉振棠和梅豔芳在TVB演唱新春組曲。
1982年《蘇乞兒》是其事業的高峰,他唱出這一生最重要的一首歌《忘盡心中情》。
▲1982年的電視劇《蘇乞兒》,由周潤發、劉德華領銜主演。
▲這部劇裏有跑龍套的周星馳、梁朝偉和歐陽震華。10年後,周星馳主演了另一部《蘇乞兒》,成爲喜劇之王。
▲葉振棠演唱《忘盡心中情》。
《忘盡心中情》的詞曲是當年香港的最高配置,歌詞黃霑,作曲顧嘉輝,很多人說這首歌唱盡了男人的苦澀,又充滿哲思。
時至今日,它仍然是港樂金曲,葉振棠無論大大小小的演唱會必唱這首歌,否則聽衆不願意散場。在當下各種社交平台上依然對它有熱烈的讨論,以及對那個港樂時代的懷念。
"輝黃"組合曾經是所有香港人都感到驕傲的組合——
顧嘉輝和黃霑,一個譜曲,一個作詞,一個是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學院派高材生,一個是中環金牌廣告人出身的大才子,兩個人猶如雙劍合璧,寫出了香港樂壇劃時代的金曲,諸如《上海灘》《當年情》《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等等。
▲顧嘉輝和黃霑的"輝黃組合"爲香港樂壇留下了無數經典金曲。
在"輝黃"巅峰時的70年代、80年代,誰能唱到他們寫的歌,那就毫無疑問注定會紅,像是葉振棠就擁有了這樣的好運;哪部電視劇或電影能請到二人寫主題曲,基本上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電影《英雄本色》的主題曲《當年情》,粵語版由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加上張國榮、周潤發的演出,成爲香港影壇、樂壇的經典,被粉絲們稱爲"世界名畫"。
葉振棠的嗓音有時高亢,有時又滄桑,唱歌時像在娓娓訴說一個故事,像極了"輝黃"筆下那個充滿希望又有着淡淡傷感的年代。葉振棠尤其擅長在結尾處運用假音,而顧嘉輝格外喜歡他的音色,有些歌還專門按照假音的狀态去寫。
葉振棠同時代的葉麗儀,上演着差不多的人生故事。二人因爲合作過《笑傲江湖》等名曲,被人稱爲"雙葉",常常合體出現,演繹經典。
▲葉麗儀和葉振棠的合作長達幾十年。
▲葉麗儀和葉振棠共唱《笑傲江湖》。
葉麗儀在香港出生成長,祖籍廣東台山,是客家人。父親是漁農署職員,早年于油麻地蔬菜批發市場一帶的公務員宿舍居住。
葉麗儀是公務員子女,家境雖算不上貧窮,但也并無多富貴,葉麗儀長大想做office lady,資質不差,應聘至彙豐銀行做秘書,後來又輾轉做過國泰航空、香港旅遊協會親善大使及輔警。
1969年,22歲的葉麗儀參加TVB歌唱選秀節目《聲寶之夜》,唱了兩首英文歌《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Me》和《Yesterday》,獲評判顧嘉輝給予滿分而奪冠,迅速進入演藝界。
因此,顧嘉輝是葉麗儀的貴人、恩師。
▲葉麗儀和顧嘉輝。
八十年代,顧嘉輝是TVB《歡樂今宵》的音樂總監,葉麗儀就跟着老師做和聲、伴奏。
一些幽默短劇裏,需要性感女聲、搞笑女聲的襯托時,葉麗儀就上去唱,等于是"人形音效器",亦或是"高級打雜"。
直到1980年,顧嘉輝爲電視劇《上海灘》寫主題曲,他欣賞葉麗儀的踏實肯幹,把這首曲子交予她唱,沒想到這首歌成爲華語樂壇最具代表性的粵語歌曲之一。
▲1985年葉麗儀在TVB舞台上演唱《上海灘》。
這首歌如此經典,以至于它背後的故事都呈現出那個時代香港音樂人的潇灑和靈動。
三個月的創作期,顧嘉輝拖到最後兩三天才寫好曲子,打電話給黃霑哼唱,黃霑20分鍾寫好詞,又因爲不知道"上海到底有沒有浪"而費了一番腦筋,現在說來都是美談。
寫歌的才子固然才思敏捷,但葉麗儀則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爲了唱好"浪奔,浪流"這開口四個字,葉麗儀在錄音棚裏錄了足足近20個小時,事實證明,四個字,開口定江山,此後無論誰人翻唱,都比不過原唱葉麗儀那麽大氣磅礴。
葉麗儀也和葉振棠一樣,擁有了"養老保險"歌曲,"事到如今,我仍然是不唱那首歌就不能完場。"
整個八十年代,亦是葉麗儀的黃金期,她唱過很多電視劇的主題曲,比如《女黑俠木蘭花》、《紅顔》等。
1981年及84年,葉麗儀與葉振棠合唱《願你待我真的好》和《笑傲江湖》,兩曲都曾登上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的周冠軍,二人舉行《雙葉演唱會》,并由俞琤擔任司儀。
和"雙葉"差不多際遇的,還有同時代的鄭少秋、汪明荃等人。
鄭少秋出身不好,生父風流,媽媽改嫁,帶着他這個"拖油瓶"嫁到鄭家,鄭少秋自小感受到人間的辛酸冷暖。十來歲就出來闖世界,在酒樓茶肆裏獻歌賣唱、表演節目。
如果說葉振棠和葉麗儀屬于踏實勤力的藝人,那麽鄭少秋比較珍貴的一點就是"肯捱"。
他從蟄伏到走紅的時間挺長,在蟄伏期間備受打壓,因爲他體型太瘦,身高又高,很難找搭戲的女演員,上鏡似乎也不好看,被無數的導演認定"這樣的身材也想演男主角"。但他也一直沒有抱怨,更沒有退縮,依然勤勤懇懇地賣力工作,終于等來春天。
▲1977年《倚天屠龍記》,鄭少秋初走紅,汪明荃演趙敏,趙雅芝演周芷若。
歌曲《楚留香》是他的代表作,顧嘉輝作曲,黃霑、鄧偉雄填詞,也是鄭少秋大大小小演唱會必唱的一首歌。
▲TVB台慶晚會,秋官表演《楚留香》。
到了千禧年之後,鄭少秋已經較少接戲,但他仍然活躍在演唱會的舞台,哪怕工作量并不多,但也數十年如一日保持潇灑的外型和紮實的基本功。
人們都說鄭少秋這麽多年似乎一直沒有變,還是那個倜傥的"秋官",這種"不缺席"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本身就要依靠巨大的堅韌之心。
▲2012年《顧嘉輝大師經典音樂會》,時年65歲的鄭少秋依然能跳能唱。
八十年代,是一個信奉"愛拼才會赢"的時代,也是一個處處湧動着夢想和信念的時代。
出身卑微的人更易被這種精神鼓勵,整個社會都呈現着一種激情:"捱世界"、"交足貨",是人們的信條,也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成爲那一代歌手、音樂人最根深蒂固的氣質。
就拿這些歌手背後的大師顧嘉輝來說,他是廣州人,1948年顧家從廣州移居香港,居住在九龍的木屋區,由于生活貧困,他沒有機會受到正規教育,靠姐姐顧媚在夜總會唱歌維持生計。
顧嘉輝在姐姐身邊耳濡目染,學會了鋼琴,成爲琴師,後又進入邵氏作曲,得到邵逸夫賞識,1960年代初,他獲邵逸夫及方逸華資助生活費,留學于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從此才走上事業正軌。
顧嘉輝做《歡樂今宵》音樂總監的時期,這檔節目密度大,強度高,顧嘉輝依然兢兢業業地出現在每一場錄制現場,萬分珍惜任何工作機會,他自己也是"愛拼才會赢"的踐行者。
▲汪明荃的成名曲《萬水千山總是情》也是顧嘉輝所作。
▲顧嘉輝和他栽培過的歌手,葉麗儀、葉振棠、鄭少秋都在列。
在他們身上,處處寫滿了"獅子山下"式的拼搏精神:
鄭少秋因《楚留香》24小時日夜不停趕戲,甚至有連續七日七夜未眠的紀錄,體力過分透支,患了肝病;
武俠劇的原著作者金庸,六七十年代,堅持每天晚上寫社評(約一千字),下午寫武俠小說(約一千字),隻在出差或生病時才中斷幾日,最忙的時候,同時寫三部小說。
葉振棠唱的《勝利雙手創》也許就代表着那個年代的精神,"前路那怕是掀起萬丈浪,挺起胸往前勇闖,敢愛敢恨,死挨死悭膽粗氣壯。"
九十年代的瞬息萬變
到了九十年代,世界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如果說八十年代黃霑、顧嘉輝還在描寫時代大勢,擅長寫出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悲欣交集、奮鬥與拼搏;
那麽到了九十年代,城市經濟急速發展,人們更偏好中産階級趣味的生活方式,都市情歌成爲港樂主流。年輕人追逐潮流,音樂風格多元化、電子化,偶像層出不窮,也成爲不可阻擋的趨勢。
很多新的歌手以碾壓之姿出現了。八十年代還在演電視劇的、"資質平平"的劉德華問林子祥,自己能否成爲歌手,林子祥說他有潛質。于是,九十年代,以"四大天王"爲主的年輕、帥氣、偶像化的歌手橫空出世。
▲1982年劉德華與林子祥一起主演許鞍華的電影《投奔怒海》,收工後林子祥拿吉他唱歌,迷惘的劉德華曾問林他可否轉型當歌手,林說他有潛質,還需努力,稱一句一字之師也未爲不可。
▲1994年TVB台慶"四大天王"同台飙歌。
粵語歌的歌詞也不再描繪"大時代"的波瀾壯闊,人們似乎對"奮鬥"這個詞有些脫敏,"勝利雙手創"之類的語言在新一代年輕人看來略顯土氣。
大家生活水平提高,都市化生活方式蔓延,情意綿綿的情歌攻陷了幾乎全部的音樂市場,幾乎所有的一線歌手都是唱情歌成功的。
劉德華唱道——"誰在我未全醒時,靜靜的親親我,困擾中給我支持,冰封中送我火。"張學友唱道——"每晚每日如何讓你知,是雨是晴,遙遙長路尋背影,暖暖愛去如流星。"
▲1993年張學友的《吻别》,戰功赫赫,當年全球華語唱片銷量冠軍,金曲獎龍虎榜年度銷售第一名,1994年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也成爲内地大街小巷都播放的經典金曲。
随後,到了千禧年左右,以傑倫、力宏爲代表的台灣歌手後發先至,風靡整個華語樂壇。
他們比"四大天王"的時代又多了幾分潮流感,更彰顯個性化,人們不再拘泥于情情愛愛,而是要炫風格、炫個性、炫技,"咬字不清"的周傑倫成爲巨星。
▲2000年,一直在阿爾發音樂公司打地鋪的周傑倫發行第一張專輯《Jay》,拉開了新的音樂時代的序幕。
"北上",也成爲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
其實葉振棠和葉麗儀等人不是沒考慮過内地發展,葉麗儀穿着她那身著名的戰袍,在1987年央視春晚唱過《送給你明天的太陽》。
葉振棠在1988年上過春晚,唱了《遊子心》。
積極轉型是一回事,但能不能踩準時代脈搏則是更玄妙的一件事。
他們上春晚的八十年代末,内地觀衆對于香港的認識并不深入,有限的印象停留在張明敏《我的中國心》這種風格上,葉麗儀、葉振棠似乎在重複張明敏的路,并無創新。再加上那時中國人的娛樂資訊渠道也确實狹窄,并不知"雙葉"在香港有多麽火,他們來到内地,水土不服的現象是嚴重的。
到了九十年代,内地經濟發展,電視、廣播、雜志等媒體興起,再加上"四大天王"以及王菲、林憶蓮、鄭秀文等年輕化、都市化歌手的出現,他們代表着時髦與洋氣,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并湧入内地,内地觀衆對香港文化頗感興趣,這時的"北上"才似乎擁有了"四兩撥千斤"的價值。
一個小例子就是當年葉振棠唱紅了《忘盡心中情》的電視劇《蘇乞兒》,在1992年被翻拍,導演是新生代的陳嘉上,主演則是當年在電視劇裏跑龍套的周星馳。
▲兩代"蘇乞兒"。
最後的結果是,周星馳超越了當年的周潤發,成爲人們心中最佳蘇乞兒,而導演陳嘉上選擇北上,與内地合拍,也成爲先鋒派的做法。
周星馳站在長城上搞怪的鏡頭成爲經典,片中一閃而過的童年楊幂,則成爲另一種意味深遠的符号,是啊,時代變化太快了,可能過不了多久,新的人們出現,新的機遇來臨,新的時代将颠覆舊的時代。
對于八十年代走紅的這批歌手或者音樂人來說,這個考驗是巨大的,甚至是緻命的,因爲他們對娛樂圈的理解已經迥然不同。
八十年代的藝人更多的是像秀場藝人、晚會藝人,他們唱到經典歌曲,然後在演唱會、晚會中表演,這份工作其實較爲單純;
而九十年代,則是唱片公司跑馬圈地的激烈戰争,對于藝人來說,不僅僅是唱歌那麽簡單了,更像是經曆了全方位的偶像包裝。
作品不再是唯一的指标,話題更易讓藝人獲得關注。四大天王之争、鄭秀文林憶蓮之争等等都讓香港娛樂版面活色生香;各大頒獎比賽如火如荼,粉絲開始狂熱。
▲1996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四大天王坐在觀衆席上等待開獎,他們的微表情都能成爲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談資。
在新的時代面前,老一代音樂人仿佛難以适應,更難以融入。
黃霑還算幸運,他繼續爲香港電影寫歌,《滄海一聲笑》《梁祝》都誕生于90年代,但相比起80年代的激情高産,黃霑的創作力也日漸萎縮。
他曾痛訴過90年代的殘忍:"90年,我在生命中摔了一跤:生意失敗、與林燕妮分開、因生意失敗而欠債……我想過自殺,但站在欄杆前,我舍不得媽媽。"2001年黃霑确認肺癌,很快離世。
顧嘉輝則早早地放棄了市場,他說:"(九十年代)所有的電影歌曲都是國語歌",這不是他的專長,因此在九十年代寫了幾首歌之後就跑去加拿大過上退休生活,在退休的過程中,他重新拾起畫筆,專注于繪畫。
葉振棠70年代開了自己的錄音室,到了九十年代,入不敷出,賤賣給了劉德華。
"我不懂做生意,隻識得有新架生就買,唔識計數,做了幾年蝕錢多,隻是還了心願,疊埋心水,将器材賣了給劉德華。"
就連梅豔芳,在"北上"的過程中也充滿曲折。
1999年春晚,梅豔芳唱了一首《床前明月光》,因曲風太過超前,大概是史上收到投訴最多的一首歌,大人們抱怨過年期間這種歌吓壞小孩子,甚至要求封殺梅豔芳。
大師的遠去,時代的迅速變化,讓這批歌手無所适從。
整個九十年代直到千禧年,歌壇的氣質是他們不曾見過的樣子,多元的、包容的、彰顯個性的。
歌手不再僅僅依靠歌聲,而是演戲、偶像化、歌曲、粉絲經營四位一體的整體包裝,香港樂壇展現出越來越成熟的、工業化的造星體系,巨星出現。
這令曾經的歌手有種種不适,不少人隻能依靠舊日的榮光勉強活躍着。
顧嘉輝曾辦過多場"大師演唱會",與其說是演唱會,倒不如說是這一代香港歌手們的聚會——
他們有的已經年老,有的在經曆各自的人生問題,但唯有這個舞台,令他們追憶往日繁華,再次享受萬衆矚目的感覺。
顧嘉輝每次謝幕,都像是在對那個輝煌的八十年代揮手告别,一個時代也就此遠去,令人唏噓。
2015年,年屆84歲的顧嘉輝決定正式退休,于紅磡體育館舉行共十二場《顧嘉輝榮休盛典演唱會》,他演出結束後,在2018年底返回加拿大溫哥華退休,不再公開露面。2023年1月3日,顧嘉輝于加拿大溫哥華逝世,享年92歲。
葉麗儀去了加拿大,嫁給加拿大人,曾患乳癌及抑郁症,其夫亦曾有脊椎退化,生過重病,葉麗儀有一個孫子在出生時患上腦癌,至今仍坐輪椅。
葉振棠身體也不好,各種病痛折磨:
"早前控制血糖不好,影響到腎髒發炎,當時正值在澳門開三場演唱會,一路痛一路唱,靠打止痛針及食了很多止痛藥堅持下去,演唱會結束便入院休息了一星期,體重亦下降了約十磅,我是家族遺傳糖尿病,已經有廿年了,醫生吩咐我要乖點戒口。
至于視力則剩一成,我開演唱會都會跟主辦商說,不用安排字幕機,我根本看不到,不用浪費金錢,所以葉麗儀跟我合唱,通常會拖着我的手,示意起或停,我們已有默契。"
粵語歌的時代一去不複返,相交多年的女友、邵氏影星于楓于2015年因癌症逝世,終年63歲。
鄭少秋一直神隐,如今站在紅館唱歌的是他的女兒鄭欣宜。
歌手背後的創作者也好不到哪裏去。
曾經寫過梅豔芳《将冰山劈開》及張國榮的《Monica》的粵語填詞人黎彼得說,他曆年所收的版稅"雞碎咁多",根本杯水車薪,不足以養活自己,何況他還有個在南京念中醫的兒子要撫養。
以至于後來做心髒搭橋手術都沒錢,要靠劉銮雄幫襯。
是的,時代大勢變幻如同雷霆般迅疾,将很多人推上高峰,也将很多人壓入低谷,對于香港歌手來說,一個時代,趕不上就是趕不上了,這就是殘酷且真實的命運。
新時代的突圍
但不管時勢如何變,八十年代這批歌手身上永遠有一些烙印在骨子裏的東西,正如他們一直以來所信奉的職業素養——捱世界、交足貨,哪怕風浪滔天,憑着這具肉身去拼去闖,也不至于被全然壓垮。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葉振棠、葉麗儀,乃至鄭少秋,人近老年還能keep住狀态,開演唱會,唱功不減,态度更是賣力至極,這是普通人很難想象的。
鄭少秋在2017年辦過"入行50周年"演唱會,那時他已經70歲,依然狀态滿滿,唱跳全場。
當然這背後是不爲人知的、苛刻的自律生活,老婆官晶華透露過秋官"愛美"的狀态,甚至有些病态。
相信她說的隻是冰山一角,畢竟對于男主角+歌手的秋官來說,這副面孔和身段也是他職業成就的因素。
其他歌手仍在孜孜不倦地開演唱會,後來形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形式,那就是拼盤演唱會。
八十年代這批粵語歌手集合一堂,服務的受衆也大都是中老年人,賣賣門票,勉強算是收入。
開演唱會,曾經是這批歌手們除了版稅收入之外賴以生存的途徑,但客觀情況已經很嚴峻,不允許他們再站在紅館的舞台上。
葉麗儀和葉振棠說過,在香港申請辦演唱會很難,尤其紅館,申請六次都不成功。
好在他們基本功極其紮實,又有着務實與靈活的心态,極其敬業的精神。在香港開不了,就在别處開。
葉麗儀一首《上海灘》,從年輕唱到白發蒼蒼,有網友拍到過前段時間她在泰國剛剛唱完。
而葉振棠,除了偶爾和其他歌手一起開開演唱會,也時不時被一些商家邀請去唱歌,他在大灣區還是挺有名氣的,觀衆緣不錯。
▲葉振棠的家中擺放着曾經獲得過的榮譽。
當然也有混得更好點的,像汪明荃,還能主持,寶刀不老:
林子祥葉倩文,也是粵語歌時代走紅的歌手,如今還能上上内地的綜藝節目,唱兩嗓子。
但他們的困境在于,内地的音樂綜藝本來也不多,質量差的,他們不能去上,有損身價;但好的綜藝、符合氣質的綜藝,可能幾年碰不到一檔,香港歌手可選的範圍又很廣,他們也不一定有優勢。
因此他們最常做的事就是在一個特殊的晚會唱兩首歌,唱的也都是當年紅極一時的粵語歌,當然這已經算是很好的晚年職業圖景了。
而這時的娛樂生态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時代不再造就巨星,歌壇再次經曆颠覆,"唱片業"已經成爲遙遠的名詞,自媒體成爲最主流的演藝渠道。
如今,一個歌手想要通過傳統途徑成名已經很難,人們不再關注晚會,或是某位歌手的專輯;相反,每個普通人倒是都有了展現自己的舞台,自媒體的傳播速度是以往任何時代都不可想象的。
葉振棠選擇在抖音直播間裏開啓事業的第二春,就有點像是押準了時代大勢,另辟蹊徑,有點讓人意外,但是無疑這是個好辦法。畢竟直播間就在家裏,不用到處跑,不用風吹雨打,準備好了就開播,省時省力,對老年人尤其友好。
都說香港歌手很擅長"吃老本",他們本身就有時代濾鏡,再加上也确實有代表作。葉振棠唱《霍元甲》主題曲不用說了,他還唱過《少年英雄方世玉》主題曲,這足以令他擁有廣泛的粉絲基礎,有時候一晚上這些歌能被點播三四次。
▲《少年英雄方世玉》是1999年的電視劇,主題曲《醉凡塵》最初由葉振棠演唱,後來張衛健翻唱。國語版本叫《少年夢》。
對于這些唱功紮實、态度友善、風格親民的歌手,粉絲們打賞也出手大方,葉振棠笑稱他對這種方式很熟悉,隻不過以前是"收利是",現在是"收打賞"——
這似乎意味着歌手的演藝生命已經不再依賴于傳統的舞台,直播間就是他們的舞台,打賞就是他們的演唱會門票。
▲葉振棠在家中布置的直播間。
這也是很多香港藝人非常認可的道路,不光是葉振棠,還有黎瑞恩、黃寶欣、何婉盈等等都在抖音直播間唱歌。哪怕是内地歌手,也有相當多的人開直播唱歌,比如快女艾夢萌,任靜付笛生夫婦、黃格選、李春波、千百惠等等。
這些歌手都有共同點,他們的名字聽起來都有一種"時代的眼淚"的恍惚感,屬于他們的時代仿佛已經走遠,但命運就是這麽奇妙,他們都在直播間裏獲得了比線下演出更多的觀衆,都煥發了第二輪事業的新生。
▲孫耀威和李思捷在抖音直播間唱歌。
葉振棠把抖音直播稱之爲"第二舞台",它爲這些"已經錯過時代大勢"的歌手們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直播間裏的表演,不同于傳統的演唱會,它可以更随性,也更有互動感。
而且無一例外,這些歌手的直播間裏都湧動着滿滿的溫情,有人在這裏回憶青春,有人在這裏與偶像見面,有人在這裏靜靜聽歌,這是一種新的形式,拉近歌手和粉絲的距離,形成良性循環。
對歌手來說更是好事,最起碼,有一定的收入,還能在歌聲中享受自己的職業價值,享受觀衆帶來的掌聲,這大概也算得上是幸福的晚年吧。
葉振棠在他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浮生六劫》,第一句就唱:"人生多變,時勢常換。"也許,這就是他們這一代歌手最好的诠釋。
人生漫漫八十載,時勢常換,但時代總是青睐那些真正肯努力、肯付出的人,又如《獅子山下》的歌詞,"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活化石,攜帶着那個年代特有的光暈,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這些歌詞……
作者:伊莎貝拉
責任編輯:伊莎貝拉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