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鄭州富士康工廠的 " 回歸 ",讓大家把目光再次投向這片中原大地。
上個月,河南省政府與富士康在鄭州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富士康将在鄭州投資 10 億元,開啓新一輪戰略合作。近日,富士康又在鄭州大規模招工,據稱已有 5 萬人報名。
富士康的 " 回歸 ",是相對于 " 出走 " 而言的。
富士康于 2010 年入駐鄭州航空港區,主要生産蘋果手機。當時正是智能手機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年代,鄭州工廠一度成爲富士康在全球産量最大的廠區。
在 2010 年至 2020 年的十年間,鄭州外貿總額連續多年呈高增長态勢,而河南省也成功跻身外貿總額中部第一大省、全國前十省份。
不過,随着這兩年蘋果呼籲其供應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富士康逐漸開始投資印度與越南。據彭 / 博社報道,2023 年印度生産的 iPhone 占到了全球總量的 14%。
而富士康産能的轉移,對鄭州外貿的影響确實不小。
今年上半年,鄭州 GDP 爲 7252.4 億元,在 26 個萬億城市中排第 15 位,與一季度持平。按不變價格計算,鄭州上半年經濟同比增速爲 5.3%,高于全國增速 0.3 個百分點。
在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情況下,鄭州的進出口總額卻經曆了明顯下滑。
上半年鄭州進口額、出口額分别爲 771.5 億元、1206.5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9.8% 和 26.4%。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手機出口的下滑。今年上半年河南手機出口金額同比下滑 49.1%。從數量上看,與去年同期相比,河南全省少出口了 1285 萬台手機。
圖說:2024 年 6 月河南省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部分),來源:鄭州海關
不過,富士康的 " 印度之行 " 也并不順利。據報道," 印度廠 iPhone 代工的良品率僅 5 成左右 ",且 " 衛生管理(大腸杆菌超标)仍存在問題 "。
諸多 " 不測 ",讓印度富士康的産能遠不抵預期,甚至還承擔了更大的退貨與降價風險。
如今臨近蘋果新機型發布,富士康正在鄭州大舉招人,全力生産 iPhone 16。
不過,除了生産手機,目前富士康在鄭州更在意的應該是 " 新業務 "。
從去年開始,河南省和富士康就已經在謀劃新的合作,其中就包括新能源車和固态電池。去年上半年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兩個月内 " 三訪 " 鄭州,表示要在河南 " 再造一個新富士康 "。
緊接着,富士康新事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公司分别成立,将統籌、聚焦新能源汽車與電池産業。
今年 7 月的簽約儀式上,河南省省長王凱直言,希望富士康堅定投資河南信心,共同打造高端制造産業鏈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生态圈。
富士康的 " 造車夢 " 早已有之,而河南本身就有着濃厚的造車基因,打造鄭州都市圈汽車産業集群是鄭州一直以來的 " 心之所向 "。
今年 4 月發布的《2024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鄭州市提出要聚焦建設 " 新能源汽車之城 ",目标生産新能源汽車超 70 萬輛,帶動汽車産量突破 140 萬輛。
代工手機畢竟隻是一條腿走路。外貿雖然失速,但鄭州新能源汽車的産量一騎狂奔。
" 造車底氣 "
過往的經驗表明,汽車産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最佳動能之一。
汽車産業具有産業鏈長、創造就業和稅收多、帶動創新能力強的特點。而新能源汽車産業布局的變遷,正在帶動新一輪城市格局的大洗牌。
鄭州的汽車工業起步很早,可追溯至上世紀 70 年代。從 1969 年鄭州牌 130 汽車下線,鄭州汽車産業已經走過了 50 多個年頭。
80 年代,少林、宇通兩大客車集團成立,奠定了鄭州在全球客車行業的地位。直到現在,宇通國内市場占有率已連續 20 年保持第一,海外市場占有率連續 11 年全球第一。
90 年代,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與日産自動車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了鄭州日産汽車公司。
2007 年,海馬汽車以近 3000 萬的價格收購了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進一步完善了鄭州汽車産業生态。2016 年,海馬股份發布公告,标志着海馬汽車總部從海口搬遷至鄭州。
2010 年,東風日産鄭州工廠成立,成爲東風日産在全國的六大生産基地之一。
因此,說到 " 造車 " 底蘊,鄭州并不比其他 " 汽車大城 " 差。不過,有着雄厚汽車制造業基礎的鄭州,卻似乎缺席了 " 新能源汽車之都 " 争奪賽的上半場。
而鄭州的鄰居們,比如合肥、西安,已經率先一步入局。
2022 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 101.55 萬輛,登頂全國第一。西安成功的秘訣在于牢牢抓住了比亞迪與吉利兩位新能源汽車 " 大佬 "。
而合肥則在 2020 年初抄底命懸一線的蔚來汽車,後又引入中創新航、比亞迪等企業,加上本地的江淮汽車,合肥 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産量 74 萬輛,排名全國第四。
爲了緊抓風口,鄭州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積極布局,政策頻出。
2022 年 5 月,河南省政府出台《關于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鄭州爲中心發展整車産業,在産業基礎較好的地方發展配套産業,引進培育核心零部件龍頭企業,打造千億級汽車電子産業集群。
2022 年 6 月,鄭州跟進,出台《關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确将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構建 " 汽車 +" 新型汽車産業生态體系,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規模和水平。
" 逐鹿中原 "
憑借産業優勢和政策優勢,鄭州迎來了自己的 " 鳳凰 " ——以比亞迪、上汽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巨頭們。
2021 年 9 月,比亞迪與河南省簽約,37 天内實現項目開工,17 個月實現第一輛車下線。
據鄭州日報報道,比亞迪鄭州基地 2023 年預計産值 500 億元,2024 年産值可達 3000 億元,鄭州将是全國 8 大基地中産線最全、占地最大、工人最多、産值最高的基地。
2023 年全年,鄭州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 31.6 萬輛,同比增長 3.5 倍,增速全國第一,成爲 " 新能源汽車之都 " 争奪戰中最大的黑馬。鄭州也因此跻身全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前十城。
來源:中商情報網
而在 2023 年鄭州生産的 31.6 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有 20 萬輛汽車是比亞迪生産的,貢獻可謂顯著。
此外,上汽與鄭州的合作已持續 7 年。如今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已成爲其在全國最大的乘用車生産基地、數據基地、出口基地,鄭州也成爲了上汽産業布局最多、最完整的城市。
去年 7 月,上汽鄭州新能源動力生産基地動力電池項目也在鄭州啓動,這是上汽在鄭州市建立的一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預計年産值将超過 100 億元。
也是在去年,吉利也來了。同樣是 7 月,河南省政府戰略簽約吉利控股,在鄭州航空港布局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
此外,鄭州的強項還包括以宇通爲代表的新能源卡車和以海馬爲代表的燃料電池車。
去年鄭州汽車出口也表現很亮眼。2023 年,鄭州市汽車出口超 200 億元,同比增長 90% 以上。
今年上半年,鄭州第二産業增加值爲 2920 億元,同比增長 9.8%。其中規上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 30.4%,新能源汽車産品産量增長近七成(69.7%)。
要知道,2022 年鄭州新能源汽車産量還不足 7 萬輛,同時中部城市的西安産量 101 萬輛、長沙産量 44 萬輛、合肥産量 15 萬輛。
" 一拍即合 "
鄭州的目标是 " 打造全國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 ",而富士康的造車夢由來已久,二者擁有共同的目标。
通過之前的 " 手機工廠 ",富士康已經爲鄭州培養了一大批成熟且效率極高的工人。
而河南則已形成以鄭州爲整車産業中心,帶動周邊許昌、洛陽、新鄉、安陽等城市發展上萬家汽車零部件生産商的格局,可就近提供零部件供給。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表示,公司将通過 CDMS(委托設計制造服務代工業務)模式,能夠協助汽車制造商實現快速上市與成本效益。
按照劉揚偉此前公布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産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将在 2025 — 2027 年間,爲全球 10% 的電動車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
也就是說,富士康将延續其在手機領域的角色——代工。這也是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不需要冒風險打造一個新品牌,去和市場上其他自主品牌車企搶份額,而是深入供應鏈,幫助企業擴張産能。
然而,代工是個有利有弊的選擇。這一點鄭州應當有所體會。
2017 年,鄭州海馬汽車宣布與小鵬進行合作。之後,海馬開始爲小鵬汽車代工。
2018 年 2 月,河南戰略新興産業投資基金出資 1 億元參與小鵬汽車 B 輪融資,之後河南省投還積極推動小鵬汽車第二總部落戶鄭州。
不過,後來小鵬又拿到了廣東産業基金,再加上後續又拿到了造車資質,2021 年年底小鵬與海馬合作正式結束,小鵬也把新工廠放在了肇慶、武漢。
現在中國在電動車領域一騎絕塵,早就從 " 中國制造 " 變成了 " 中國創造 "。
造車新勢力 " 蔚小理 " 僅在起步時采用了代工模式,後期全部采取自建工廠;後進場的華爲和小米直接選擇一步到位自建工廠。
而那些還需要代工的汽車客戶,可能已經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