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3 日訊(記者 林堅)降薪的各種消息、傳聞,真真假假,不斷刺激行業 " 神經 ",甚至開始了 " 破圈 " 效應。
近期頻起的降薪小作文,不僅使得券商不安,還包括基金公司等更多金融機構,甚至其他行業也開始關注變化,甚至憂慮。
小作文日益成爲情緒宣洩與傳導的途徑,不實小作文的增多,更是加深了行業的寒冬感,群體壓力下,從業人員精神高度緊繃。一些薪酬調整的小作文,在傳言中以偏蓋全,或是将個别現象強化渲染成了全員情況。
事實上,有降薪裁員動作的金融機構數量确實有在增多,在證券業,包括投行、研究等原本薪酬水平比較高的條線,更是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綜合财聯社記者對行業的持續跟蹤,總結了行業對降薪的至少六點共識。包括市場業績、監管政策以及公司自身戰略調整等,都對薪酬水平帶來影響。
一是降本增效成爲多數券商明确的工作基調。
多數券商在今年年初以及最新召開的經營工作會議中,明确提出了 " 降本、控本、限本 " 的工作方針。秉持 " 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 " 的理念,加強成本費用管控,嚴控機構成本、人力成本和各類費用。具體到實際情況中,就出現了整體部門裁撤、降薪、降低員工福利等方式來降低運營成本。
二是不實降薪小作文變多,加劇了寒冬感。
小作文日益成爲情緒宣洩與傳導的途徑。但是不實的小作文的增多,則加深了行業的寒冬感,群體壓力下,從業人員精神高度緊繃。
爲何不實的小作文居多?多種原因導緻,這其中包括多數券商對降薪決策采取口頭通知方式,領導與員工面談信息的透明度有限,降薪員工的情緒化表達誇大了降薪或者裁員的力度與規模;也包括一些捕風捉影導緻的不實信息,最終以訛傳訛,情緒加劇放大;還包括一些自媒體賬号,爲了博取流量,杜撰、炮制降薪假消息,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
事實是,各種小作文不論是無中生有的造謠,移花接木的拼湊,亦或者舊聞的炒作,每次都得以快速傳播。
三是降薪是由于行業整體經營情況疲軟所緻,以及行業生态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
随着行業的波動,薪酬提升或下調本是應有之意,包括投行、研究等的降薪已經是大勢所趨。
投行過冬已是共識。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年内新上市企業僅爲 54 家,是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募資合計 406.45 億元,同比下滑 86.26%。僅 22 家券商有 IPO 項目,是去年同期 48 家券商的一半。不僅如此,從業人員若執業過程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可能還會面臨資格罰、經濟罰雙罰。
賣方研究受到的降傭沖擊顯而易見。記者了解到,不少券商研究所已經開始出現虧損,薪資獎金發放不到位,近期也賣方人員流動的高發期,分析師通過跳槽來彌補研究所下滑帶來的落差感。
此外,從行業底層的商業邏輯來看,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也就是所謂的無效内卷産生了多餘的泡沫,現在也有存在去泡沫化的階段。可以看到,無論是銀行的儲蓄、貸款産品,還是證券市場的投資工具,都變得越來越相似。這使得金融機構難以通過産品創新來獲取高額利潤,隻能依靠價格競争和服務質量來争奪市場份額。如此一來,金融機構不得不調整薪酬策略,以适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
也可以看到,随着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不斷颠覆傳統金融模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替代一些高薪崗位,這也導緻了金融機構薪酬壓力的增加。
四是進行薪酬體系調整,而非一刀切。
薪酬體系的調整,取決于每家的實際情況。有的會延遲發放獎金,但不意味着不發,有的券商會強化 KPI 考核,強調的是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而非是單純砍薪裁員。
五是不同角色、不同位置、不同體系降薪的感受不一樣。
券商前台部門與中後台員工、總部與分支機構員工、高管層不同職能角色對于降薪的體感都有差别,并非統一的感受。比如部分國企券商員工薪酬并未出現明顯變化。
監管層正在持續引導行業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等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确保薪酬水平和結構與公司長期經營業績相匹配,避免短期激勵、過度激勵等不當行爲。
六是券商依然是金融業擇業的優先選擇。
金融行業的吸引力不僅在于薪酬,還包括其提供的專業性、挑戰性以及職業發展機會。券商行業内部的多樣性和部分領域的增長潛力依然存在,因此,即便面臨薪酬調整,券商行業依然是金融領域擇業的優先選擇之一。
記者曾與券商前台、中後台以及部分高管有過直面溝通,不少反饋依然是在悲觀中尋求樂觀。從勞動回報率的角度來看,金融業持續降薪是不現實的,畢竟金融業在經濟發展中仍然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不會退出曆史舞台。此外,金融業依然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産業,其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極高,這是一個有門檻、有需求的行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 曾經高薪隻能是曾經,從業人員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态,以适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記者留意到,這樣的回答是多次溝通中聽到的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