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觀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2024 年的價格戰成爲行業内外熱議的話題。表面上看,消費者似乎是最大的受益者,但背後卻暗流湧動,隐藏着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産品質量下降的風險。
回顧即将過去的 2024 年,國内市場共有 195 款新能源車型實施了降價策略,插電混動車型平均降幅 1.5 萬元,純電車型更是高達 2 萬元。這不僅反映了市場的熱度,也揭示了價格戰的激烈程度。
爲了維持利潤空間,車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降低成本,這給供應鏈帶來了巨大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成本壓縮導緻的産品質量問題開始浮現,如車身生鏽等現象,引發了消費者的不滿情緒。
展望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預計仍将持續。但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車企們需要尋求新的突破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将成爲擺脫價格戰桎梏的終極殺手锏,這也将與消費者的 " 合理定價 " 與 " 品質保證 " 終極訴求達到某種平衡。
翻開新能源車市年鑒,2024 全年都寫着兩個字——血拼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 11 月新能源汽車月度産銷量再創曆史新高,雙雙突破 150 萬輛。11 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156.6 萬輛和 151.2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45.8% 和 47.4%,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45.6%。
今年 1-11 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1134.5 萬輛和 1126.2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4.6% 和 35.6%,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40.3%。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國内銷量占比連續 4 個月超過 50%。
圖 /2024 年 11 月新能源汽車部分數據 來源 / 中汽協 新能源觀截圖
近日,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數據,截至 2024 年 11 月份,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爲 1235.2 萬台,同比上升 49.5%;1 月份至 11 月份,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爲 375.6 萬台,同比上升 23%。
輝煌的戰績背後,是國内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上價格戰硝煙彌漫,各家車企間刀光劍影的激烈搏殺。
在中國市場上,今年截至目前共有 195 款車型實施了降價策略,其中插電混動車型的新車降價幅度尤爲顯著,平均達到了 1.5 萬元,降價力度爲 8.5%;而純電動車型新車降價幅度更是高達 2 萬元,降價比例達到了 10%。
特斯拉作爲行業的領軍者,年初在中國市場的大幅調價堪稱一場 " 鲶魚效應 "。1 月 1 日,特斯拉宣布 Model 3 标準續航版起售價下調至 22.99 萬元,高性能版降至 32.99 萬元;Model Y 長續航版降至 25.99 萬元,高性能版降至 28.89 萬元。
圖 /Model 3-Model Y 調整後價格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一舉措迅速點燃了市場熱情,不僅讓老款車型銷量大增,還立即在市場上引發了連鎖反應,其他品牌紛紛跟進降價。例如,小鵬汽車随即宣布 P7i 系列車型最高降價 3.6 萬元,G9 全系車型最高降幅達 3 萬元;理想 L7 Pro/L8 Pro 則分别降價 2 萬元。比亞迪等品牌緊随其後,推出了多款高性價比車型,并對部分現有車型進行了調價。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特斯拉降價後的第一個月,Model 3 和 Model Y 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 40%。特斯拉的降價不僅吸引了大量原本觀望的消費者,還迫使競争對手調整戰略,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變革。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場價格戰帶來的直接好處是購車成本的降低。許多潛在買家表示,他們因爲價格調整而提前或加速了購車計劃。然而,也有聲音指出,頻繁的價格變動可能會影響品牌的穩定性,甚至引發消費者的負面情緒。
例如某些品牌新上車車型大幅劇烈降價,引發的老車主拉橫幅堵門罵街的事件,在 2024 年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中成爲一種屢見不鮮的非正常存在。
一些車主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雖然價格降了不少,但非常擔心未來車輛的質量會不會受影響,尤其是涉及行車安全的零部件是不是爲了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甚至以次充好。其實,這樣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而在現實購車用車過程中已經有了活生生的實錘。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車企價格戰硝煙背後的雙刃劍
随着價格戰火線的蔓延,供應鏈的壓力逐漸顯現。爲了維持利潤空間,車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降低成本,而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與供應商重新談判降低零部件采購成本、優化生産流程以壓縮成本。
并非所有的供應商都能在價格戰中穩坐釣魚台。例如,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比亞迪降本郵件事件。
郵件落款顯示,該郵件系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于 11 月 26 日發出。内容顯示:" 爲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競争力,我們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持續降本。因此我提出如下要求:貴司所供貨産品,從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
圖 / 郵件内容 來源 / 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業内人士對此評論稱,比亞迪給供應商付款周期至少是半年,但是付的還是商票,還有半年周期。這對供應商的現金流壓力非常大,如果再讓供應商下調 2025 年供貨價格,供應商的商業價值就不複存在了。
事實上,中小型供應商在這場價格戰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很多中小型供應商面臨着現金流緊張、訂單不穩定等問題,某些企業已經出現了财務危機的情況。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成本壓縮導緻的産品質量問題開始浮現。一些消費者反映,購買了幾個月的新能源汽車出現了車身生鏽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使用體驗,也引發了對品牌信任度的質疑。
一家位于江蘇的散熱器制造商負責人劉先生表示:" 我們被要求不斷壓低價格,但原材料成本并沒有相應下降。現在公司每個月都在虧損,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除了供應鏈的壓力,産品質量問題也開始顯現。
廣東湛江的新能源車主孫先生(化名)講述了他最近的經曆。車才買了不到一年半,車身出現大面積生鏽,4 個車門生鏽爆漆。他找到 4S 店,對方表示,留車打磨确認是否鏽穿,鏽穿就更換門,沒鏽穿就噴漆處理。作爲車主,孫先生直言這個方案無法接受。
同樣因生鏽煩惱的還有劉先生(化名),他的某款熱門車型買到手也是一年多時間,發現整車大面積鏽蝕,包括車身整體結構多個覆蓋件都已鏽蝕出現空洞。他找了 4S 店、找了廠家,做了鑒定,來來回回半個月,最後給出的方案就是做防鏽處理。
據《中國汽車報》報道,2024 年全國範圍内接到關于新能源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增加了 20%。其中車身生鏽、電池續航縮水、充電故障等問題最爲常見。
面對這些問題,行業專家呼籲關注長期健康發展,避免因短期利益犧牲産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清華大學汽車産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教授認爲:" 價格戰可以短期内刺激銷售,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企業應該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服務提升,這樣才能赢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展望 2025 價格戰走向,多元化和差異化競争将占主導
展望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預計仍将持續。但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車企們需要尋求新的突破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導向方面,政府補貼可能會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非财政激勵措施,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駕駛技術推廣等。根據瑞銀等機構的分析,2025 年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可能會有所減弱," 以舊換新 "" 報廢置換 " 等刺激政策預計會面臨退坡,這将直接影響到車企的成本結構,迫使它們尋找新的盈利模式。
與此同時,政府可能會通過其他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車産業,例如優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智能駕駛技術等。這些舉措有助于降低消費者的使用成本,間接促進銷量增長。
劍指内卷式惡性競争,旨在優化市場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避免企業因短期利益而陷入惡性競争,導緻資源錯配、産能過剩、低效重複建設等問題,重在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來赢得競争優勢。
技術創新是發展的王道,也将成爲車企們擺脫價格戰桎梏的終極殺手锏。
新型電池如固态電池、氫燃料電池的研發進展迅速,有望在未來幾年内實現商業化應用。這類先進技術不僅能提升續航裏程,還能大幅降低生産成本,爲車企靈活定價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間。智能化與網聯化的發展也将成爲重要趨勢,高級别自動駕駛功能的普及将爲産品增加更多附加值。
服務升級同樣不可忽視。除了硬件層面的競争外,軟件和服務的質量變得越來越重要。優質的售後服務網絡、便捷高效的充電解決方案将成爲吸引客戶的重要手段。
例如特斯拉的 FSD V12 系統展示了自動駕駛的巨大潛力;小鵬則發布了 AI 天玑操作系統,并計劃在未來幾年内實現類 L3 和 L4 級别的智能駕駛;蔚來推出的 NIO Power 充電服務體系,爲用戶提供免費換電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便利性。還有多家車企正考慮推出 " 訂閱制 " 服務模式,讓消費者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選擇配置和服務。
經曆了 2024 年的激烈價格戰後,消費者希望能夠看到更加透明、合理的定價機制,而不是頻繁的價格波動。同時,也希望企業在降價讓利消費者的同時保持産品質量,避免出現因成本壓縮而導緻的問題。畢竟,消費者的終極訴求是合理定價與品質保證。
可以預見的是,2025 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将在政策引導、技術創新以及市場競争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繼續演進。雖然價格仍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但單純依靠低價已不足以維持長久優勢。相反,那些能夠在技術和用戶體驗方面不斷創新的企業,更有可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脫穎而出,靠多元化和差異化競争策略,既能爲上下遊沿鏈企業創造合理的利潤,又能爲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