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澎湃新聞報道,華爲宣布和美團展開以鴻蒙操作系統爲基礎的全面合作,全力支持美團啓動開發鴻蒙原生态應用工作。
這意味着鴻蒙系統逐步将不再兼容安卓 APP 了,如果這些 APP 想要在使用鴻蒙系統的設備上應用,就必須重新開發基于鴻蒙系統的 APP 版本。
據最新調查顯示,不僅美團,還有很多互聯網大廠正在厲兵秣馬,下大力氣進行鴻蒙原生應用開發,據澎湃新聞報道,自 9 月華爲宣布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啓動以來,已有金融、旅行、社交等多個領域的企業和開發者陸續宣布加入鴻蒙生态。華爲披露的消息顯示,中國國際航空、寶寶巴士、同程旅行等廠商都已經宣布加入鴻蒙原生應用開發中。
此外,鴻蒙開發者已經成爲京東、美團、WPS、釘釘、微博、網易等互聯網大廠争相招聘的人才,且招聘崗位衆多。
從過去來看,互聯網頭部大廠對于适配鴻蒙保持觀望态勢,爲何在目前開始招兵買馬,到底看到了什麽?
互聯網大廠招兵買馬适配鴻蒙背後,嗅到了什麽風向?
原因在于,在當前中美競争的大環境下,互聯網大廠其實已經嗅到了風向,在當前,中國必須要有一套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來确保軟件系統的底層安全,這套系統,必須完全不同于美國體系的成品。
事實上,中國操作系統廠商有幾十家,從軟件到硬件都有,比如可以在 PC 端,有中科方德、優麒麟、銀河麒麟、COS 操作系統,中興新支點、統信 UOS、一銘 Linux、思普、等十餘款操作系統。廠商都是基于 Linux 打造桌面操作系統。但是這些系統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沒有一個統一的企業來統籌全局,沒有一個共同的生态鏈,所以非常的脆弱。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 LINUX 官方并沒有一個公版作爲發行版,你改成這樣我改成那樣,然後相互之間不統一,發展到現在市占率依然相對較低,使用的人也較少。
在今天的大環境下,以中國手機用戶規模體量之大,發展到今天,要有自己的安卓。雖然手機廠商都開始做自己的操作系統,作爲硬件和軟件中樞的操作系統表面上看有很多替代方法,但是明眼人心裏清楚,無論是從軟硬件實力還是系統底層實力、品牌号召力以及做出生态的可能性角度,當前隻有鴻蒙能挑這個大梁。
早在 Mate60 發布之前,市調機構的報告就有數據顯示,鴻蒙已成爲 Android、iOS 之後的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場份額維持在 2% 左右,在中國市場份額則達到了 8%。華爲 Mate60 突圍,給鴻蒙的壯大添了一把火,讓大家看到手機市場格局轉變的可能性,這是互聯網頭部 APP 無法放棄的一個增量蛋糕。
曾經有一個坊間的信息說:我國從事編譯器的高端人才有一半在華爲,當然,這個信息未必準确,但就目前來看,的确有許多從事操作系統和編譯器開發的人才在華爲。
華爲做鴻蒙和安卓差不多,要做到一個中立的标準,事實上,華爲過去已經把鴻蒙捐給了官方,這确保了鴻蒙的中立。但另一方面,華爲在系統的叠代與進化層面,具備主導權與制定标準的權利,其他的企業開發鴻蒙,就必須遵守其頂層标準,而不是私自在上面改一套,然後不兼容。
在此前鴻蒙開發者大會上,華爲透露鴻蒙底座已經有一億多行代碼, 7 億多的生态設備,已有 220 萬開發者投入到鴻蒙生态的開發。鴻蒙底座已經基本成熟。
從目前的勢頭來看,業内基本已經認清一個事實,華爲早晚在手機市場會回到國産第一的位置上去。早前據韓國 The Elec 援引業内人士消息稱,華爲将明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标定爲 1 億部。
而從未來 2~3 年來看,華爲手機增長或會加速,給鴻蒙所帶來的用戶增量會越來越大。
華爲手機的再度崛起,不可避免要吃掉部分存量市場,對于大廠來說,投入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大。
鴻蒙其實是綜合了 iOS+ 安卓的兩大系統的特點
操作系統的生态是需要用戶規模、軟硬件開發者支撐的。軟件開發者大概率會逐步的開始開發鴻蒙,形成開發者規模效應。但是由于手機廠商有自己的 IOT 生态布局與利益訴求,不可能加入鴻蒙。在手機端,鴻蒙唯一能依賴的是華爲手機用戶的增長,華爲當前整個用戶規模體量與 iOS 與 Android 的差距依然存在,但整體是上行的趨勢。
小米手機用戶體量龐大,增長勢頭向好,小米澎湃 OS 與華爲鴻蒙可能形成強力的競争關系,但總體上,華爲從底層芯片到操作系統到工業軟件以及 5G 統信領域都占據着話語權,在手機市場,它的生态位就是對标蘋果,在高端市場與蘋果分蛋糕的角色。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華爲每年從手機到 PC 的銷售鋪開,未來每年上億或幾億部的銷量。這麽大的銷量會逐漸的形成正向的硬件 + 軟件的産業生态鏈。
簡單來說,鴻蒙在不需要其他手機廠商支撐的情況下,也能把硬件規模做到一定的量級,在手機領域做到類似于 iOS 的生态架構,手機硬件與系統都是自家的。放大的 IoT 領域,鴻蒙又是萬物互聯時代的安卓。
因此,鴻蒙其實是綜合了 iOS+ 安卓的兩大系統的特點。因此,鴻蒙系統的生态潛力是大于小米 OV 的。對于開發者來說,這是他們不願錯失的市場。
開發鴻蒙要趁早
中國要有一個完全能夠自主的操作系統,那麽就必須把最核心的生态體系的開發權掌控在自己手裏,而這一點 Linux 發行版根本做不到,而鴻蒙是原生操作系統,剔除了傳統的 Linux 内核和 AOSP 代碼,僅支持鴻蒙内核和鴻蒙系統的應用,獨立性更強。
從華爲 Mate60 系列的突圍來看,未來芯片産業的自主産業鏈會逐步壯大,那麽系統底層的基礎設施,中國也必然要有一套,硬件的突圍,反過來給軟件生态的擴張帶來了想象空間。
鴻蒙迎來了機會,但也要解決部分短闆與隐憂問題。
在當前,純鴻蒙 App 研發,相關開發語言、編譯套件、開發 / 測試環境、交互界面等都需要從頭開始做基建,此前在安卓 /iOS 的成果不能複用。對于應用開發者,特别是大廠應用開發者來說,APP 龐大的曆史包袱和代碼要移植,純鴻蒙的開發特性要适配,還要與原廠做足夠多的溝通,這樣的工作量其實并不小。
當前美團、京東等頭部 APP 開始投入鴻蒙開發,但他們願不願意長年累月持續性更新、不斷推進鴻蒙的應用開發非常關鍵。過去包括 windows 的前車之鑒在這裏,很多軟件是有,但是屬于萬年不更新。至于小應用,看開發重構是否方便,華爲會給予多大的補貼。
這可能需要華爲鴻蒙更早的爲之制定好規則,針對優質 APP 推出相應的補貼與獎賞機制,扶持優質中小開發者,不斷優化底座技術和開放能力開發套件。
從互聯網頭部 APP 正在招兵買馬的勢頭來看,風起于青萍之末,沒有手機硬件廠商支持,但軟件開發者正在湧入,鴻蒙的軟件生态有望起量。
事實上,如果把格局拉開放大一點看,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全球一些地方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不和平。國内一向都會做萬全之策,盡可能的找一個完全不受外國影響的生态,做全套的備份就是一種需要考慮的事情。
鴻蒙系統的獨立發展是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獨立自主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國未來幾年要大力發展數字基建,那麽數字基建到底建在什麽樣的基礎之上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當前的這種勢頭與大環境來看,鴻蒙的崛起或是大概率事件,過去觀望的可能要盡早布局 了,從商業上來說,互聯網公司也在找突破口,你不移植與備份,你的競争對手也會,吃紅利要趁早,晚了,可能湯都沒得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