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社 11 月 7 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在網站上發布官方聲明稱,俄羅斯于 11 月 7 日零時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一同失去效力的還有與之有關的《布達佩斯協定》和《側翼文件》。随後美國和北約也宣布暫停參與該條約。
▲俄羅斯外交部發布關于俄羅斯完成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程序的聲明。(圖片來源:俄羅斯外交部網站)
這個《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又叫《歐洲常規裁軍條約》,是 1990 年 11 月 19 日由北約 16 個成員國和華約 6 個成員國的首腦簽署的,也是二戰後兩大軍事集團簽署的第一個常規裁軍條約。
條約内容由 " 序言 "、"23 條正文 " 和分别涉及 " 武器類型 "、" 削減方法 "、" 情報交換 "、" 核查措施 " 及 " 聯合協商小組 " 等問題的 8 項議定書組成,于 1992 年 11 月 9 日生效,無限期有效。
當時爲什麽要簽訂這個條約呢?
《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衆所周知,冷戰時期的華約與北約大搞特搞軍備競賽,甭管是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那都是可勁兒地造,甭管能毀滅地球多少回,反正你有的我就要比你多。
但是,長期的軍備競賽導緻軍費開支飛漲,嚴重拖累了成員國的經濟,大量常規武器的問世和列裝也使得世界大戰的風險逐步增加。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身陷阿富汗戰場的蘇聯在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 " 新思維 ",開始采取戰略收縮政策,蘇美關系、東西方關系趨向緩和。
于是,爲了消除不穩定性因素,經過多輪談判,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在 1990 年 11 月 19 日,于巴黎簽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與裏根談笑風生的戈爾巴喬夫
該條約把從大西洋至烏拉爾山脈劃爲限制區域,然後又把整個限制區域劃爲中歐區、中歐擴大區、大西洋—烏拉爾區、側翼區 4 個分區。
在限制區域内,雙方現役的和儲存的陸基武器裝備數量爲:坦克 2 萬輛,裝甲車 3 萬輛,火炮 2 萬門,作戰飛機 6800 架,攻擊型直升機 2000 架。
爲防止某一國家常規武器數量過大,條約規定,兩大集團中任何一國擁有的常規武器數量不得超過雙方總限額的 33.3%-37.8%。
▲對峙的華約和北約
至于統一後的德國,則可保留坦克 4166 輛、裝甲戰鬥車 3446 輛、火炮 2705 門、作戰飛機 900 架、作戰直升機 306 架,并保證在 3-4 年内裁軍至 37 萬人。
條約還要求在生效後 40 個月内,雙方分三個階段銷毀全部裁減武器,爲了确保沒有國家違反條約,還建立包括情報交換、現場核查和質疑核查在内的核查制度,規定雙方每年要接受近百次核查。
可以說,這個條約限制了在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前沿部署常規軍備的潛力,很大程度上緩和了軍備競賽的烈度,不但确立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均衡,也使得歐洲不再像之前那樣劍拔弩張,因此這個條約一度被西方稱爲歐洲安全的基石。
後來,爲了補充《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各成員國又在 1992 年 7 月 10 日簽署《關于歐洲常規武裝力量兵力談判的結束文件》,簡稱《歐洲常規武裝力量員額協定》,進一步确定了各締約國在歐洲地區的兵力限額。
不過,好景不長,随着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一些前華約中東歐國家相繼加入北約,使北約與俄羅斯之間在常規武器方面的平衡被打破,天平明顯倒向了北約。
▲東歐巨變中的羅馬尼亞
1995 年,俄羅斯以條約 " 不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利益 " 爲由,要求西方國家同意修改條約的有關條文,否則俄将 " 被迫退出條約 "。
爲緩解俄羅斯的安全擔憂,1999 年 11 月第六次歐安組織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定》,并有 30 個國家簽署。
▲歐安組織
這個修改協定基本繼承了之前防止使用常規武器發動大規模進攻和突然襲擊的宗旨,進而将軍事集團之間的武裝水平限制轉變成國家間的和義務。
修改協定用國家限額和領土限額機制取代《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規定的集團限額機制,對條約适用的地理範圍重新做了界定,還對可部署的坦克、裝甲車和火炮三大類地面武器的限額重新作出了規定。
這樣就防止了歐洲任何國家在未與其他締約國協商的情況下,擴充條約限制的軍備和集中部署兵力、兵器的可能性,整個常規軍備控制體系更加合理和 " 透明 "。
根據《修改協議》,當時的北約 19 國(即原北約 16 國加波、捷、匈三國)将大量裁減其常規武器裝備數量。
俄羅斯那會畢竟也是窮,于是就坡下驢,就在 2004 年批準了該修改協議,但就在當年,北約反手就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納入麾下,成爲最大一次擴員。
與此同時,北約國家又以俄羅斯沒有履行其削減側翼地區武器裝備的承諾,以及俄繼續在摩爾多瓦、格魯吉亞駐軍爲由拒絕批準該修改協議,逼得俄羅斯在 2007 年宣布暫停履行該條約,所以這個條約基本上也就名存實亡了。
而打這以後,北約更加放飛自我了,先是 2009 年納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然後又在 2017 年和 2020 年相繼納入黑山和北馬其頓,最近的就是今年 4 月又納入了芬蘭。
四次東擴之後,北約已經直抵俄羅斯邊界,而且還不斷施壓,像近些年來其北約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了兩處陸基 " 宙斯盾 " 反導系統,頻繁地在波羅的海至黑海一線進行大規模軍演等等。
這種家門口耍大刀的行爲自然是把俄羅斯給惡心到了,所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布退出這本就名存實亡的條約,這麽欺負人,老子不玩了還不行嗎?!
要知道,這個條約可是被稱爲歐洲 - 大西洋安全架構的基石,現在基石就這麽碎了,一方面使得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關系從 " 零下 " 再降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俄烏軍事沖突所導緻的戰略風險再添幾分。
而當年蘇聯剛解體那會,美國可是帶頭跟蘇聯簽了不少事關戰略穩定的協議的,到現在這些協議咋樣了呢?
冷戰期間,美蘇爲了幸免核戰争的爆發,曾進行了多輪的軍控談判,旨在限制和減少雙方的核武器和導彈數量,維持戰略平穩和穩定。其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軍控協議主要有這些:
1.1963 年簽署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規定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要搞的話也行,那就在地下搞。
▲美國内華達州地下核試驗場
2.1967 年簽署的《外層空間條約》,禁止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上安置或使用任何類型的武器,尤其是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禁止在軌道上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活動。
3.1968 年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規定擁核國家不得向非核武器國家轉讓或協助其獲得核武器,非核武器國家不得尋求或接受核武器。
該條約于 1968 年開放供簽署,目前締約國已有包括聯合國五常在内的 191 個國家,成爲唯一對擁核國家具有約束力的承諾。
4.1972 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主要是限制美蘇兩國在各自領土上部署反彈道導彈系統,以保證雙方核威懾力量平衡。
5.1972 年簽署的《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主要是限制美蘇兩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發射器數量,以及重型轟炸機的數量。
6.1979 年簽署的《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主要是進一步限制美蘇兩國的核彈頭、發射器、戰略轟炸機等戰略核武器的數量和類型,以及禁止開發、測試和部署新型的戰略武器系統,如巡航導彈和遠程空射導彈等。
7.1987 年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主要是要求美蘇兩國在三年内銷毀所有射程在 500 公裏至 5500 公裏之間的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包括常規彈頭和核彈頭,以及相關的發射器和設備。
8.1991 年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要求美蘇兩國在七年内将各自的戰略核彈頭數量減少到 6000 枚以下,戰略核發射器數量減少到 1600 個以下,同時規定了詳細的核查和驗證機制,這也是冷戰期間最全面和最嚴格的戰略核武器限制條約。
後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跟美國在 2010 年簽署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又稱《第三階段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原有效期 10 年,後延期至 2026 年。
條約要求美俄兩國需要将已經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部署的潛射彈道導彈和重型轟炸機上攜帶的導彈降至 700 枚,核彈頭數量降至 1550 枚、并把用于發射核彈頭的已部署和未部署發射工具數量降至 800 個。
此外,該條約還設有核查機制,美國和俄羅斯的核查小組每年可以對對方國家的核設施進行 18 次臨時通知核查,以确認對方是否履行了條約。
這個條約與美蘇之間簽署的《反導條約》、《中導條約》一起,被認爲是國際核裁軍體系的三大支柱。
以上這些條約在一定程度緩和了美蘇矛盾,降低了全球核戰風險,然而,随着國際形勢變化,這些條約要麽不再适應時代,要麽被美俄兩國的退出或違反。
像 2019 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 1987 年與蘇聯簽署的《中導條約》,普京随後簽署了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命令。
今年 2 月,随着美俄因烏克蘭問題關系緊張,俄羅斯宣布暫停參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是美俄兩國之間的最後一項軍控條約,這也意味着美俄雙方核軍控方面的一個監督機制,全面中斷了。
11 月 2 日,普京又簽署法案,撤銷俄羅斯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這個協議本來是聯合國大會在 1996 年決議通過的,所有締約國承諾不進行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諾不導緻、鼓勵或以任何方式參與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
俄羅斯原本在 2000 年就批準了這一條約,但是包括美國在内的部分國家卻不簽署或批準,所以,該條約也一直未能生效。俄羅斯這麽幹,顯然是要跟美國針尖對麥芒。
而就在前兩天宣布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後,俄羅斯又表示 " 我們的對手不應該對俄羅斯恢複遵守《全面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抱有任何幻想 "。
▲國際禁化武組織調查現場
現如今,由美、蘇兩極博弈産生并遺存于世的一系列軍控協議已經紛紛崩塌,随着雙方在軍備上放飛自我,這個世界恐怕真的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了。
支持三檔控溫,不用裏三層外三層,輕松過 " 暖 "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