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 生成
以前不愛記錄,後來就愛了。
這是爲什麽呢?
分享兩個幾年前的經曆:一,有一天,到了地鐵站,記不起來從哪個口出。要知道,那條路線,我已經坐了一年,結果不得不掏出手機查地圖,才找到正确的出口。
第二個經曆,是有一次回家,忘了門鎖的密碼。
這兩次經曆讓我意識到,很多事情要記下來。記錄的目的,是給大腦騰出更多空間。
我不想變成 " 人肉硬盤 ",那些信息隻要打開手機就能查到,大腦就能輕松些,就這樣,從簡單的便簽、備忘錄開始了記錄之路。
記錄好處太多,顯性效果在網上一搜能看到,它的隐性價值,隻有堅持記錄一段時間後才能體會到。
一
第一個好處,可能你想不到,我把它稱爲 " 卸載 "。
每天都會冒出許多想法,這些想法,在腦海中停留幾秒鍾,最多不過幾分鍾,随後就被遺忘了。
我發現,隻要随手在筆記軟件、備忘錄中記錄突如其來的想法,就能把腦中的活躍内容 " 卸載 " 出來,感覺非常棒。
到了晚上,再看那些筆記,能清楚一天中大腦都想了些什麽。有時,會覺得想法很荒謬,有時,又會覺得想法蠻有趣。
持續記錄一段時間後,我驚訝地發現,自己能更長時間地保持 " 心流狀态 "。談到心流,我想借用「學習」這個詞來解釋。
我們在學習時會遇到難易不一的内容,過于簡單的内容,讓人覺得無聊,過于困難的内容,則無從下手。
比如:現在讓你讀《資本論》,可能還沒看完一頁就昏昏欲睡了。
那麽,怎麽才能讓人繼續看下去呢?
有一位一對一老師幫你解讀當然最好,但不太現實;盡管一些平台提供類似服務,但我發現,即使老師講解得再清楚,過後回憶時,能記住的還是很有限。
這時,記筆記能幫上大忙。面對複雜的内容,可以一點一點地看,一點一點地理解,這樣,我很快發現學習像爬坡一樣,不僅挑戰自己的能力,還是一個持續向上的過程。
所以,第二個好處,我稱之爲促進心流的狀态。還有嗎?當然。第三個好處是:鍛煉表達的能力。
前幾天我去見朋友,朋友說:你真是越來越話痨;其實,我不太愛說話,覺得說話特别累。但是這幾年,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愛表達了。
爲什麽呢?一個關鍵的地方在于記筆記;當我不斷地把想法說出來,表達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你想想,如果你要瞬間寫出幾百字,或者說出來,這要動用你的全部思考能力,如果說不出來或者寫不出來,那可能是因爲還沒想清楚。
所以,覺得大腦不夠靈活,不妨試試随時記錄的習慣。
二
你可能覺得沒什麽特别的,别急,聽我慢慢講。
有一次朋友吃飯,他開玩笑說:" 你吃西蘭花,小心變成西蘭花。" 聽起來像笑話,但其實背後有個有趣的道理。
我們的飲食真的在塑造我們,不僅影響健康,還可能影響性格。這個變化可能不明顯,但研究顯示,飲食會影響腸道裏的菌群,進而改變基因表達的方式。
這項研究發表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期刊上,标題是 " 代謝疾病中的飲食 - 腸道微生物群 - 表觀遺傳學:從機制到治療 " [ 1 ] 。
報告裏有很多結論和論述,就不一一細說了。簡單來說," 你是你所吃的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基本的真理:我們成爲什麽樣的人,取決于行爲和選擇,這是一個循環,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我感到迫切要爲自己積累更多;這是個重要的項目,因爲它關乎的不僅是食物,而是如何成爲更好的自己。
問題來了,怎麽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古人說,人要追求 " 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培養高尚的道德,成爲榜樣,影響身邊的人,這一點,也難也不難,關鍵在日常表現中。
立功,稍微複雜一些。它指爲社會做出貢獻,帶來積極的改變。比如,開發一項新技術,推動行業發展;或者通過公益活動幫助社會進步。
立言,相對來說更容易些。無論是寫書還是記錄生活,都是爲了留下痕迹,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實際上,這些記憶是一種 " 數據化思維 "。當我們談論數據化,關注哪些信息值得留存,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期待?
這也引發了思考:我們的存在是什麽?自我意識會不會因此發生變化?這些反思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爲?
所以,我覺得 " 立言 " 如同 " 立德 ",每個人每天付出一點心血就夠,這會加深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而且,記錄不僅有精神上的意義,還能帶來實際價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曆?讀過很多商業新聞、看過許多訪談直播,當時那些觀點沒有直接用上,但過一段時間可能會派上用場?
記錄不僅在于 " 當下 ",更在于把 " 點 " 連成 " 線 ",形成長期的積累。
我們建立自己的知識庫,不管是換工作、做演講、推出新産品、開公司,當機會來臨時,能運用積累的知識,做出明智的決定,而這一切,往往是從記錄開始的。
僅僅記錄是不夠的,隻有當記錄發揮出潛力時,才能體現真正價值。所以,我認爲,記錄第五個好處是:塑造自我。
三
問題是,這麽多好處,該怎麽記呢?首先要澄清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收藏、寫作和記筆記。
收藏,是當看到某個文章、博主的内容,覺得将來可能有用,但眼下沒時間細看,就會用軟件暫時保存起來;收藏很有用,可以看作是一個臨時倉庫,但是否會再去看,那就不一定了。
寫作是什麽?很多人以爲寫作必須坐在電腦前兩三個小時,集中精力,直到完成一篇文章。
寫作也沒那麽難。難的是,平時沒有積累,硬要寫某個主題時,就會很吃力;不難的是,像我這樣,在坐地鐵或路上,有了靈感就馬上記下來。
它可能隻是幾句話或一些簡單的思考,但這些臨時想法積累多了,等需要用時,拿出來用會輕松很多。
理解這三者的區别後,就知道該怎麽記筆記了。
我的一個原則是:用自己的話記内容。有兩個方法:第一,看完一段内容後,閉上眼睛,問自己 " 剛剛看了什麽?" 這樣可以幫助回憶,并用自己的話複述。
第二,如果在讀書,就用書中的關鍵詞和自己的理解串聯整個意思。一開始 " 用自己的話 " 會覺得難,練習久了會越來越熟練。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用自己的話記錄,是檢驗是否真的理解知識的最好方式。所以,不想成爲知識的搬運工,要努力用自己的話記錄和表達,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它們。
那麽,怎麽判斷自己的筆記是否有用呢?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但後來我有了一個标準:
回頭看看,上周、上個月,去年的筆記,對後來的學習、工作落實有幫助嗎?如果沒有,那筆記以後也幫不上忙。但如果你用卡片筆記法,把筆記關聯在一起,想法會逐漸成熟。
另外,過程性評價能幫助我們不斷改進,而結果性評價隻能告訴我們最後的結果好不好,幫助有限;所以,有時候我有了想法,不管它成不成熟,先記下來再說,因爲記錄總會慢慢成長的。
四
慢慢生長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比較簡單。
我看了《資本論》、看了《情商》、看了《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這樣的書,有一次打開筆記軟件,發現 " 工作記憶 " 這個詞出現了 50 次,這些是我從十幾本書裏學到的内容。
因爲之前複習過,所以整理時,隻要看看關鍵詞,就能把這些信息串聯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系統、有意義的内容。
顯然,我不需要刻意去機械地分類,而是讓知識自然地建立聯系,這是第一層慢慢生長的意義。
第二層是什麽意思呢?
前兩天,聽朋友提到一個詞,叫 " 鏈接策展的藝術 "(The Art of Link Curation)。這個詞沒有明确的提出者,但在一些小圈子裏很流行。
策展的概念來自于西方的發展曆史,指通過創意構思和資源整合(如人脈、文化、藝術、渠道、媒體等),把能夠關聯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從而産生最大的影響力。
我理解後認爲,這是一種重要的技能。可以把想法、報告或其他内容整理成有價值的整體,這不僅是簡單地堆積内容,而是形成一個能自我強化的循環。
比如:畫家、畫作是兩個獨立的存在,畫可以單獨展出,作者也可以獨立存在,但當畫、文化和人結合時,才能産生新的價值。
在數字化時代,鏈接不僅是網頁之間,它更像一種思想的傳遞;有些鏈接是深入的學術文章,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概念;而有些隻是吸引眼球的标題,點進去後并沒有實際内容。
因此,并不是每個鏈接都值得點擊,也不是每條信息都值得分享。這讓我重新思考:鏈接的核心意義是什麽?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這和 " 現實 " 有關。
亞裏士多德是最早讨論 " 現實 " 的哲學家之一,他認爲,現實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實在物質,另一個是賦予物質形式的過程。
蠟是實在的,而不同形狀是人賦予的。想法和知識像蠟塊,而鏈接是賦予它們形狀的工具,通過精心設計,我們可以把信息和想法整理成一個有形的、可理解的結構。
這種結構不僅爲現實賦予了意義,還在不斷塑造我們的思想,思想通過傳遞,啓發到不同的人。
所以," 慢慢生長 " 可以理解爲:把碎片化的想法集中起來,變成一個可見、可互動的體系,給予人們現實的幫助,并影響更多的人。
這種想法集結,不僅限于知識層面,它還有超越世俗的意義。比如,《黑客帝國》《平面國》,甚至是《楚門的世界》總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因爲它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或許是信仰受到挑戰,或許是内心被喚醒 ……
這些作品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世界,這種連接和影響,是持續記錄的第二層意義的升華。
總結
記錄,是一種習慣。
本身沒有意義,久了,意義自然浮現,我們除了工作,每天還有大量垃圾時間去面對,不妨把它利用起來,試試記錄的力量。
文中研究參考: [ 1 ] .Li, D., Li, Y., Yang, S., Lu, J., Jin, X., & Wu, M. ( 2022 ) . 代謝疾病中的飲食 - 腸道微生物群 - 表觀遺傳學:從機制到治療 .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46, 113290.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