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比亞迪自己知道,那些在黑暗裏堅持提燈前行的勇氣和付出,後來都成了自己最堅硬的铠甲。
"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我坐在深圳坪山比亞迪總部六角大樓的會場,傾聽着比亞迪員工和全球車主共同演唱的《海闊天空》,與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一同閃回幾年前,那些幾近 " 撐不下去 " 的至暗時刻,腦子裏剛好想起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裏的這句話。
8 月 9 日,随着一輛騰勢 N7 的下線,比亞迪也正式達成了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這是全球首家達成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它不僅僅是比亞迪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地位的高光時刻和裏程碑。
世界上絕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比亞迪從零到 500 萬輛,從來不是一馬平川的坦途。但隻有比亞迪自己知道,那些在黑暗裏堅持提燈前行的勇氣和付出,後來都成了自己最堅硬的铠甲,當回顧過往,王傳福數次哽咽:" 爲了這一刻,爲了這幾年,比亞迪準備了 20 年 "。
無懼暴風雨,方能見 " 春天 "
如果把時間拉回到 2014 年,那一年,中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遭遇了觸目驚心的 12 連降, 份額一度下跌至 38.4%,中國坐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地位的 " 大市場弱品牌 " 反差趨勢,引起了全行業的警覺。彼時的中汽協甚至在發布會上大聲疾呼:請購買自主品牌。
時間,把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傷痛镌刻在每一個數據裏。
" 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 站在當下看過去,王傳福沒有回避那些年藏于内心深處的焦慮,比亞迪并未躲過難熬的寒冬。
事實上,從 2010 年到 2019 年,比亞迪全年銷量一直徘徊在 50 萬上下。尤其是在 2019 年,王傳福将這一年描述爲 " 至暗時刻 ",全年銷量僅 45 萬輛,同比下滑 9.8%。其中,新能源闆塊同比下滑了 7.39%,汽車相關業務的收入同比下降了 16.76%。
面對市場上對于比亞迪這麽多年 " 停滞不前 " 的嘲笑,比亞迪心無旁骛,依然專注于加大研發投入。王傳福回憶:" 我很清楚地記得,2017 年到 2019 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降。尤其是在 2019 年,淨利潤隻有 16 億,但在研發上,我們還是咬牙投入了 84 個億。"
至暗之後,破曉之前,這種反轉和更叠無疑是最美妙的故事。
從 2020 年開始,比亞迪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刀片電池、e 平台 3.0、DM-i 超級混動技術、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辇……一系列技術的到來,比亞迪成爲目前唯一一家擁有 IGBT 完整産業鏈的車企。形成了向上發展的有力支撐後,比亞迪又推出了從王朝到海洋,從騰勢到仰望,再到方程豹的五大品牌矩陣布局。
而在銷量上,比亞迪更是一飛沖天。
王傳福感慨,2003 年比亞迪造新能源車,外界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這條最初沒有人走的路,比亞迪一走就堅定走了 20 年。
數據顯示,在新能源這條全新的賽道上,從第一輛到第 100 萬輛,比亞迪用了 13 年;從第 100 萬輛到 200 萬輛,用時僅 1 年;從 200 到 300 萬輛,僅用了半年;而從 300 到 500 萬輛,比亞迪僅用了不到 9 個月。而在今年的每一個月份裏,比亞迪銷量都在刷新着自己銷量的新高度。
時間沒有辜負初心和努力。從一家做電池的小公司,硬生生花了 20 年時間撕掉外界的質疑,把新能源汽車的标簽牢牢貼在自己身上,并做到了全球新能源巨頭的高度。比亞迪用實力印證了王傳福的那句話:" 比亞迪要做一道證明題,證明什麽呢?證明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到來了
與比亞迪 500 萬輛下線一起被刷屏的,還有一張會場外擺放着 13 輛中國頭部車企新能源汽車的照片,一行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的大字,流露了比亞迪這家 " 理工男 " 車企背後性情的一面。
在發布會現場,王傳福深情表示:" 我相信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汽車必将誕生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我們都有機會成爲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過去一同崛起,未來勠力同心,是比亞迪站上新時代起點時,心底的野望。
所有的産業崛起背後,一定是一部分車企的承壓奮進,負重前行,這不止是比亞迪的證明題,也是整個中國汽車共同完成的證明題。
要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中,尤其是在以 " 市場換技術 " 的燃油車體系時代,中國車企雖然筚路藍縷,但卻幾乎從未赢得過真正的尊重。在 2014 年和 2019 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先後遭遇了兩次 " 滑鐵盧 ",市場份額都跌破了 40% 的紅線。
真正的破局,正是始于換道新能源。
2022 年 3 月,比亞迪正式宣布停售燃油車,引發業内的一片嘩然,但事實上,比亞迪敢于 all in 新能源的背後,是對時代大勢的精準把握,以及以 " 長期主義 " 打造技術護城河換來的充足底氣。
而在這一過程中,一大批中國自主品牌與比亞迪一起加速在新賽道發力,繞過傳統燃油車的技術限制,真正的将核心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并在市場上實現了反攻。
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688.7 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 28%,其中 79.9% 的市場份額均由中國品牌拿下。也因爲新能源車的強勢表現,2022 年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占率在曆史上首次達到了 50%。
在這其中,比亞迪無疑貢獻了最大的市場份額。2022 年,比亞迪以全年 186 萬輛的銷量再次奪冠,不僅終結了國内由南北大衆霸榜的時代,同樣也終結了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壟斷地位,成爲迄今爲止特斯拉登頂之路上最大的威脅。
比亞迪的造車故事,也是中國品牌造車的縮影。正如王傳福所說," 正是因爲所有中國品牌的共同努力,中國消費者才能以最實惠的價格享受到最優質的産品和服務。"
那些年," 産品不被認可、技術不被認可、服務不被認可 ",幾乎是所有中國汽車品牌共同的記憶。受制于技術發展的巨大差距,燃油車時代中國品牌頭上的桎梏始終無法打破。這個問題進入新能源時代後,被中國車企共同破解了。
事實證明,核心技術在誰手上誰就赢得話語權。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 60% 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産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 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在王傳福看來,正是由于中國汽車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此刻中國汽車工業的大好局面。
按照王傳福的預測:到 2024 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達到 60%;2025 年底,中國品牌市占率将從 50% 跨越式增長到 70%,意味着本土市場還有 20%,也就是 400 萬的市場增量,都屬于所有的中國汽車品牌。
命運的齒輪正在瘋狂轉動。或許可以比亞迪 500 萬輛下線視爲一次高響的号角,意味着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站上由大到強的關鍵節點,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