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爆發的 2015 年,可以說算是特斯拉壓力最大的時候。
因爲每家造車新勢力都是沖着 " 幹翻特斯拉 " 來的,馬斯克聽了都不免打一下冷顫。
汽車制造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卻又很難的事情,簡單是因爲新能源産業迅速發展,許多零部件都能買到現成的解決方案,尤其是電機、動力電池等。難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找準定位,掌握維持經營的訣竅,并且以健康的姿态發展下去。
當然,造車的難點,還在于其吸血一般的燒錢速度。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新勢力還沒有掂量清楚自己幾斤幾兩,覺得自己有點本事就能跟特斯拉這樣的行業大佬肩并肩,以什麽樣的方式消失在市場中一點都不奇怪。
回想一下,我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跟我提到了一輛售價七八十萬,車标是隻蜻蜓的純電超級跑車。我驚訝的是,連我自己都沒記住的品牌和車型,就這麽刻在他的腦海裏。
一番搜索後,我才發現,他精确地描述了一家造車新勢力最高光的時刻,就是前途汽車的成名之作——前途 K50,它也曾真實的存在過。
時過境遷,前途汽車已經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崛起的一個印記。
2015 年 2 月,前途汽車成立,以先天下之行而行的時代精神爲使命,爲時代的進取者提供全新的純電駕駛樂趣體驗爲理念。這家公司僅用兩個月時間,首款車型前途 K50 的工程樣車便完成了在上海車展的首秀。
前途汽車的成立時間并不算晚,屆時許多新勢力尚未崛起,并且還是國内第六家拿到發改委和工信部批複的 " 雙資質 " 車企。
随後的半年,前途 K50 通過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規定的整車碰撞、耐久、性能測試,并于 2016 年在上海車展上推出了敞篷版本。
眼看着,前途 K50 過五關斬六将,距離量産上市幾乎隻有一步之遙。最後,前途汽車首款量産車型 K50 于 2018 年才正式量産下線。同年,前途 K20 Concept、Concept 1 首次出現在北京車展中。
這家車企創業生涯中的所有産品,除了跑車外隻有跑車。可惜的是,進入預售階段的前途 K20,已經沒了任何聲音。
前途 K50 系列的定價在當時相當不菲,超過了 75 萬元,定位相當大膽。爲什麽價格這麽貴呢?因爲前途 K50 是全中國第一條碳纖維部件車間(全世界第二條)打造,并且還是全國第一個全鋁合金框架車身樣闆。
你說含金量高肯定很高,前途 K50 對于這個品牌來說足以稱得上圖騰一般的存在,綜合最大馬力 435 匹,隻是工信部給的續航信息差了點。
隻不過當時在國内,真正看好電動超跑,甚至願意消費電動超跑的人寥寥無幾,前途又沒有足夠的品牌力做支撐,K50 的結局可想而知。
所以前途 K50 上市之後,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真切的支持,不切合需求的同時,定價也過于自信,線下實體店也早已不是前途汽車的形狀。
曾經定價高高在上的前途 K50,如今隻能在某些車販子的朋友圈裏,以打骨折的價格轉手,公裏數不到 10000 的也僅需 28 萬,甚至還能全國批發。這麽 " 便宜 ",恐怕也沒有人買吧?
那麽脫離了消費者支持的前途汽車,有沒有 " 前途 " 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在我看來前途汽車的執行力之強,量産布局之快,是不少新勢力不具備的優勢。
宣布破産之後,前途汽車的聲音也算是徹底消失了。但這隻是前途汽車的句号,這家公司留下來的财富,還在發光發熱。
有消息稱,前途 K50 換了個名字,悄悄在美國 MLB 美職棒大聯盟球隊紐約大都會主場 Citi Field 完成了首次展出。該車有了個新的身份,叫 "Mullen GT",沒換湯沒換藥,單純換了個叫法,這讓我不得不想起某款幾次 " 換爹 " 的新車 ......
好家夥,難道是前途汽車還未斷氣?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來是前途汽車将在美市場的銷售、制造權交給了 Mullen Automotive 公司,并重新打包上市,借屍還魂了屬于是。
2023 年 3 月,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 Mullen Automotive 公司官網顯示,其與前途汽車達成合作,推出電動超級跑車品牌 Mullen GT 和 GTRS,同時還獲得了前途 K50/DragonFLY 在北美和南美市場的知識産權許可和獨家經銷權。
簡單點說,前途汽車大概就是把自家的産品以及各種連帶産權一并給了這家電動車公司,就當是前途汽車的 " 香火延續 "。
我又想起了那款胎死腹中,幾經 " 換爹 " 後又了無下文的新車 ......
除了 Mullen GT 外,Mullen Automotive 公司後續還計劃推出價格更低的入門版 GT 以及性能更強的 GTRS。到了 2024 年,該公司還計劃推出一款緊湊型純電 SUV,命名爲 "Five",并同樣有标準版和性能版。
好巧不巧,Mullen Automotive 是一位音樂人轉行造車創立的企業,在美國市場也是影響力微弱,股價長期低于 1 美元。兩家時運不濟的造車新勢力纏纏綿綿,中國市場玩不過,那就去美國市場 " 逝一逝 ",總有一個地方能行的吧?
事實上是,大部分消費者對于新品牌的接受程度遠沒有廠商想的積極。一個新品牌沒有過硬的産品力和足夠的影響力。在當地,購車人群比例不大,買車的人更加看重車輛的品牌、保值率、耐用度等因素,對價格反而不太敏感。
以此爲前提,新品牌或者外來品牌要想獲得美國市場的認可,簡直難如登天。讓他們接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積累,在消費者内心形成足夠深刻的印象,這首先就需要車企堅持紮根、持續經營。前途汽車和 Mullen 能不能做到,我隻能尊重和祝福。
到了 2023 年,新能源汽車的競争格局逐漸向頭部化發展,并且以驚人的速度在洗牌。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的老牌車企都感受到了來自新能源的壓迫,更何況這些剛出生就要面對社會毒打的新品牌。
新品牌确實能給這個市場帶來更多的選擇,可一旦競争力不足,沒有築起技術壁壘,又或者是營收無法填補價格戰帶來的損失,堅持不下去隻是遲早的事情,能夠夾縫生存也不錯了。
從技術層面去看前途汽車确實十分有 " 前途 ",在輕量化、智能化以及穩定性上頗有建樹。
但在國内急需新能源車普及的階段,前途汽車選擇了 " 彈幕最多 " 的打法,搞了售價高昂的超級純電跑車,讨論度很高,卻忘記了貼近消費者,做 " 大家都買得起 " 的新能源産品,前途 K50 上市一年,累計銷量還不到 200 台。
當時的大衆消費群體,隻希望要一輛兼顧經濟性、多功能、多地形通過性、空間大的 SUV。前途汽車的一生都專注于跑車,但這并不代表它能做電動時代的 " 邁凱倫 ",結局就是消失在大衆視野。
而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光靠圖騰級别的超跑産品就能獨立活到今天,他們多數都被實力更強勁的車企所收購,成爲了别人的 " 圖騰 "。作爲初創品牌,前途汽車定位小衆,售價出奇的高,就算一年賣幾百輛就能回本,首先也得有人願意支持。
更别提後期大環境遇冷、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以及後期的價格戰了,前途汽車是一波都扛不過去。借着 Mullen 公司在美國複活固然不錯,說到底我們也希望國産的超跑能夠在高端市場有一席之地,就看前途汽車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