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停止海外務工,回到日本拍他最擅長的少年社會話題。
合作的還都是中國觀衆倍感親切的日本人——
首次聯手編劇坂元裕二,再度攜手影後安藤櫻。
前者作爲純愛劇鼻祖,首次執筆電影劇本就讓國内掀起《花束般的戀愛》本土二創風潮;後者主演的《重啓人生》不僅是去年爆款日劇,還成爲咱這社畜裸辭重開的精神動力。
加之,這是 " 教授 "坂本龍一留下的電影配樂遺作。
情懷值拉滿、卡司讓人心安的《怪物》,誰能拒絕?
豆瓣 8.7 的超高口碑,看起來似乎順理成章。
是枝裕和很會拍孩子,選角靈氣,表演自然。
14 歲打敗梁朝偉、成爲戛納最年輕影帝的柳樂優彌,就是他帶給影壇的禮物。
這次又選了兩位可愛到讓人融化的子役:黑川想矢,佟木陽太。
對手戲中暗流湧動的同性元素,令 # 怪物 純愛片 # 沖上熱搜。
因校園霸淩而起的故事,結果讓人嗑起了 cp。
這在是枝裕和以往的電影裏是難以想象的。
隻能說,純愛鼻祖坂元裕二發揮了比導演更強烈的存在感。
兩位加起來一百多歲的直男創作大佬,還能讓現在的年輕人猛嗑一口 bl,有圓熟功力,也有與時俱進的追求。
但我還是得說:我不喜歡。
劇
透
預
警
是枝裕和複原日常的生活流影像,碰上坂元裕二事先張揚的編劇技巧,令《怪物》呈現出頭重腳輕的生硬割裂感,以及内在力量缺失的甜膩造作感。
第一幕,在安藤櫻的母親視角下,兒子麥野湊行爲異常,疑似遭到校園霸淩。
爲整個故事奠定了一個相當沉重的基調。
隻是當我們代入小男孩的悲慘遭遇時,後續情節跳出來告訴我們:
這隻是編劇的障眼法。
第二幕,保利老師的視角一出,坂元裕二的設計思路昭然若揭。
整個故事建立在三段式 " 羅生門 " 叙事上,家長老師孩子,每轉換一次視角,前面的表象被推翻,所有令人不安的細節都有了大相徑庭的解釋。
" 怪物 " 指涉的對象,也在不斷遊移與擴充。
第一個怪物,保利老師。
人還未出場,就被嚼了舌根子——
有人看到他出入女性酒吧,話裏話外暗示他師德敗壞;
小湊遭到體罰和言語羞辱,親自指認他是始作俑者;
小湊媽媽早織殺到學校質詢,他居然雲淡風輕地嚼糖吃,拿單親媽媽過度反應說事兒。
隔着屏幕,都跟着安藤櫻一起血壓飙升了。
第二個怪物,剛剛痛失孫女的校長。
但傳聞她才是不小心軋死孫女的真兇, 超市裏用腳故意絆倒小女孩。
學校出現霸淩醜聞,不調查、不幹預,而是拉出保利老師墊背,匆匆平息風波。
田中裕子的慈眉善目,反而給這個角色增添了一絲難以捉摸的巫婆氣質。
從家長視角看過去,老師邪惡,校方推诿,無能的教育系統令人狂怒。
但教師視角一出,變成家長、學校各打五十大闆。
集體沉默下,浮現各有苦衷的個體——
搞體罰的保利老師不僅被冤枉,還是主動關愛學生的大好人;
疑似撞死孫女的校長背負内心創傷,她教麥野湊吹樂器那段,宛如一個洞穿人世滄桑的智者。
在教育者看來,家長和孩子才是那個怪物。
接受不了兒子跟别人不一樣的父親,家暴并抛棄了他;
小孩随口編造的謊言,足以毀掉一個老師的人生。
每個角色都活在自己偏狹的視角裏,肆意誤讀他人的言行與生活。
于是,人人皆是怪物、人人制造怪物。
原以爲要黑色到底,第三段又以超現實童話收尾。
輪到小孩視角,有關人性之惡的猜想,全部化爲天使的純愛。
麥野虐貓、霸淩,通通是基于表象的謠傳。
星川有些邪魅的氣質,也不過是一種屏蔽外界傷害的自保方式。
實際上這是兩個純真敏感的小男孩,在所謂男子氣概的壓迫下,不得不尋找自我天地的故事。
麥野和星川的友誼,在渾濁世界裏創造了一片淨土。
幽深山林,廢棄火車,兩個男孩親自裝飾自己的銀河星空。
一些超越友誼的朦胧情愫,也逐漸生發出來。
不得不說,這一段拍得很細膩、很戳人,大師鏡頭 + 兩張幹淨無邪的臉,能嗑到再正常不過。
片尾用一場氣象災害,隐喻人物内心從坍塌到重建的過程。
少年經曆風暴,滿臉泥污,他們知道自己無法重生,但是依然自在如風地向前奔跑。
電影也徹底走向了治愈、和解的路子。
可那份純淨快樂刺痛的是什麽?
怪物消失了,也沒人關心是誰在制造怪物。
有罪的,變成了龐大而抽象的世人目光。
《怪物》用最後一部分的讨巧與輕盈,消解了前面試圖展示和批判的社會問題。
這是個給 " 怪物 " 赦免的故事,與追問社會責任比,更像一份人性的免責聲明。
前面看上去扇了所有人一巴掌,最後其實誰都不忍心苛責。
很多人都會将《怪物》類比酷兒電影《親密》。
《怪物》裏有句台詞 " 男孩知道花的名字并不惡心 ",《親密》裏,男主裏奧幹脆就是種花的男孩。
爲了融入男孩團體,裏奧慢慢地疏遠背叛了最好的朋友雷米。
後來,雷米選擇了自殺。
電影大半時間,是在呈現裏奧的想念、逃避與愧疚,觀衆也跟着他的内心經曆了一場漫長的拷問。
《親密》裏同樣沒有具體的兇手。
男孩自責害死了最好的朋友,可我們知道不是他的錯,甚至不是那些霸淩男同學的錯,而是權威的社會觀念向每個稚嫩靈魂投射下的陰影。
結尾,失獨母親緊緊抱住活下來的男孩,這樣的和解是充滿人性光輝和溫情的,是符合人物行爲邏輯的。
而不是創作者替人物乃至替觀衆原諒。
隻要跟随孩子的視角,跟人物建立情感,自然能感其所感,想其所想。
而不是追着所謂的情節反轉,去接受創作者試圖告訴我們的 " 真相 "。
一旦編劇站在比觀衆更高的位置,豐富無垠的情感共鳴就會變成廉價的價值觀灌輸。
《無人知曉》,痛就痛在柳樂優彌全程不掉一滴淚。
不表達憤怒,也不表達寬宥。
隻透過孩子的純真目光看待世界,拍他們如何苦中作樂地熬過每一天。
臨近結尾,兩個大孩子埋葬完小雪的屍體,沾滿髒兮兮的塵土,坐在火車上面無表情、不發一言。
夏日驕陽照見零度冰冷,文明都市任憑生命自生自滅。
我們能從這平靜的哀戚裏,感受到最刻骨的控訴與力量。
抛棄四個孩子的母親,可不可惡?
可看完殘酷的全程,觀衆自行對母親一角産生同情,自感到這種社會悲劇下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有自己的一份責任。
鏡頭先于觀衆去替角色叫屈,那是和稀泥的做法。
跟是枝裕和的經典比,《怪物》多了讨喜的類型元素,觀感上仿佛看了三部不同的電影。
可精密如拼圖的匠氣劇本,也毀了是枝裕和自然如呼吸的叙事風格,以及飽滿到調動觀衆自身生命經驗的人物塑造。
安藤櫻在《小偷家族》裏有多神,在《怪物》裏就有多刻闆。
一個是當不了媽媽,卻演活了媽媽的實質精神;一個除了愛兒子的單親媽媽符号,再無其他可以延伸。
所有角色不過是坂元裕二抒發混沌價值觀的提線木偶。
他們面目模糊,語焉不詳,并不具備人物本身的生命力。
《怪物》不難看,但絕非一部有力量的社會議題佳作。
是枝裕和,下次請你自己寫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