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AI 大模型公司們有了新的必争高地——
把流量打出去,普通用戶搶過來。
例如現在逛個B 站,畫風簡直就是 " 五步一 AI,十步一 AIGC"。
以智譜 AI爲例,不時會在視頻旁邊看到這樣的露出:
而與之相關的使用教程、案例分享、技術應用等内容也是數不勝數,看上去有不少也是 AI 公司和 UP 主的合作内容:
最近我們也從 AI 圈内朋友處打探到,2024 年開年,AI 公司投放的整體費用有明顯增長,也有公司爲此擴充了市場營銷團隊。
以 AI 潛在用戶群體最爲集中的 B 站爲例,頭部 AI 廠商及市面常見 AI 産品幾乎已經全部入局,旺盛的需求導緻内容 " 供不應求 ",不少科技 UP 主檔期被約滿,多次出現品牌搶單的情況。
業内人士保守估計,僅僅在 B 站,品牌方今年的廣告投入就是去年的 3 到 4 倍。甚至有 AI 廠商特意從拼多多挖人負責 B 站的投放。
嗯,不得不說,AI 大模型公司們已經在開展激烈的營銷商戰了,年輕用戶恰是他們的主要目标。
作爲年輕人密度最高的 B 站,必然是這場 " 戰役 " 的橋頭堡,當然,還有更多社交媒體平台,也都在印證着這點。
AI 公司們的手,開始伸向普通人
首先一個問題是,卷入這場 AI 商戰的玩家都有誰?
可以說,近乎是當前所有主流的 AIGC 應用玩家們——
包括阿裏雲、字節、百度、釘釘、天工 AI、KIMI、誇克、星野等等。
而且就投放平台和投放方式這兩點來看,也可謂是五花八門、腦洞大開。
例如在刷抖音的時候,很多人肯定刷到過關于這樣的豆包 APP視頻:
同樣是短視頻平台,微信的視頻号也是各大 AI 大模型公司投放和推廣的陣地之一。
文心一言、Kimi Chat、通義千問……與之相關的内容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并且随着 AIGC 應用們頻繁的 " 出鏡率 ",相關話題在微博熱搜上也成了常客,熱度之高,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抛去網絡上的社交平台,AI 大模型公司們甚至連出行場所都沒有放過。
例如在機場,你能看到百度智能雲碩大的投放:
△圖源:微博用戶 " 任仁雄 "
甚至是在電梯間,你也能 " 偶遇 " 智譜 AI:
嗯,可以說 AI 大模型公司們正在努力讓人處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這些廣告更多的受衆群體都是普通人。
由此也不免令人引發疑問—— AI 大模型公司們,爲什麽開始向普通人伸手了?
一言蔽之,大模型已然進入應用階段。
自從 ChatGPT 引爆百模大戰以來,各個 AIGC 玩家先是在模型的訓練上集中火力,而當時高舉的 " 旗幟 " 大多是面向産業、To B。
然而當大模型的底座訓練完畢,技術的導向便開始向推理階段傾斜,逐步開始在各個細分領域中 " 上崗 "。
而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 AIGC 應用呈現出湧現的一種狀态,包括越來越強悍的文本生成應用,以及越發逼真的文生圖、文生音頻、文生視頻等應用。
其中,AI 應用的生産力特性尤爲明顯,跟之前應用有着颠覆性不同,甚至有誕生超級新應用的可能。
所以總結來看,應用在百花齊放、技術在下沉、AIGC 應用們正是來到了需要場景和用戶來檢驗的時刻。
用戶數量和活躍度,自然便加速成爲了 AI 大模型公司的新審視标準——誰家的産品用戶數量越多,越會被市場認可。
由此,就不難理解 AI 大模型公司們爲何會如此強力的在各大社交平台以鋪天蓋地之勢做廣告的投放了。
而在各個投放平台中,如果說抖音、視頻号、小紅書等平台更多的是偏向 " 自來水 " 形式的植入式廣告,那麽 B 站的廣告投放就顯得有些與衆不同了:夠技術、夠多元、夠 AI。
這也是 AI 新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 " 賣水現象 " 之一,B 站正在成爲必争之地。
爲什麽是 B 站?
首先,核心應當依舊是人。
B 站用戶群體普遍呈現年輕化,也正因如此,他們對于嘗試新鮮事物的意願會比較強烈,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
而 AIGC 應用也是具備 " 新鮮 " 的屬性,這一點是與用戶群體高度匹配的。
據了解,在過去的一年中,在 B 站觀看科技類視頻的用戶數量便高達 2 億之多。
科普内容的播放量數據也是暴增,增長近 200%,涵蓋科普資訊、AI 技術應用、數字人和創意應用等領域。
并且在 B 站,60% 的 AI 内容消費者爲 00 後,從專業技術到場景應用到科技文化,硬核内容一直是 B 站年輕人讨論的熱點和焦點。
對于 AI 科技類品牌而言,在用戶畫像最适配且活躍的社區生态裏種草是最有效的。
其次,是 B 站獨有的内容優勢。
毫不誇張地說,B 站現在已然是科學知識與技術的主陣營,很多年輕人在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道路中,最先 pick 的方式就是 " 上 B 站 "。
一方面是因爲,B 站的深度内容能夠更好的承載 AI 這類本身有較高習得門檻的領域,另一方面,是因爲 B 站的科技 " 含金量 " 着實是有點高。
例如在亞馬遜資深首席科學家李沐,他便在 2021 年 3 月選擇入駐 B 站,開始教授 AI 相關課程。
時至今日,李沐老師已經發布了 175 個授課教程視頻,坐擁 74 萬粉絲。
甚至 AI 專業的學生們,都被導師安利去看,就連導師們自己也是粉絲在追更。
再如我們熟知的稚晖君,也是在 B 站中一舉成名。
包括衆多科技類的主流媒體,也會選擇在 B 站開辟陣營、傳播高質量的科學知識(量子位也是哦 ~)。
随着科學界大牛的日常分享和年輕人的積極探索,B 站逐漸營造出了一種開放的讨論氛圍,從而形成了對科學的 " 祛魅 "。
科學議題不再僅限于學術圈,任何感興趣的年輕人都能在 B 站找到他們想要的知識。
這也就不難看出爲什麽專業話題如 " 室溫超導 ",B 站會成爲最被熱議、最活躍的平台。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些原本都是極難接觸的領域,而現在卻成了唾手可得的事物。
因此,B 站在内容上的優勢,與 AI 公司們希望産品能夠深入普通人,并将品牌形象在用戶心中牢牢 " 立住 " 的目标,一拍即合。
例如非常直接的 AI PC 廠商的投放,觀衆們不僅會被人工智能 + 城市的超高能創意合成畫面吸引,還能從中習得相關的應用技術,并對品牌的前沿技術實力産生直觀感知,不少網友高呼過瘾。
還有人文 UP 主探訪三星堆,借助 AI 工具絲滑搞定出行計劃的實用教程。内容上不僅把功能展現地完整,而且主打的就是 " 可以在你日常生活中幫到你 "。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AI 廠商向來是講求效率的群體,他們很清楚," 内容爲王 " 始終是廣告營銷的真理,特别是 AI 本身具有一定門檻,好的内容 + 精準的用戶群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廣告效果。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 AI 公司們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會紛紛向 B 站抛出橄榄枝。
歸根結底,什麽樣的人群、什麽樣的内容,以及什麽樣的氛圍,構成了平台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很顯然,B 站所具有的高粘性、年輕化的用戶群體,濃厚的社區學習氛圍,以及對科技内容的天然消費偏好,都讓 AI 公司們難以忽視。
而這場争奪普通人的 " 戰役 " 所預示的,正是 AI 技術從全民話題時代,向實際應用時代的大步挺進。科技大佬們所構想的 " 所到之處皆是人工智能 ",想必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