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闆日報》3 月 28 日訊(記者 餘詩琪) 近日,被視爲華爲芯片 " 奠基人 " 的原海思總裁徐文偉,宣布正式退休。
這位華爲 " 元老級 " 員工,1991 年加入華爲,33 年時間裏,經曆了華爲從 " 草台班子 " 到世界級企業的全過程。牽頭完成第一顆 ASIC 芯片、華爲第一代 C&C08 數字程控交換機、第一套 GSM 系統、第一台雲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等一系列重大産品的徐文偉,也在華爲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尤其是在芯片領域,徐文偉的加入開啓了華爲自研芯片的進程,他建立的器件室演變成華爲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最後以此爲基礎成立了海思半導體。
他曾曆任華爲公司國際産品行銷及營銷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 Marketing 總裁、銷售與服務總裁、片區聯席會議總裁、企業業務 BG CEO、公司戰略 Marketing 總裁、IRB 主任等核心崗位。
宣布退休後,徐文偉發文表示:33 載春秋,見證了一家偉大企業的崛起與輝煌。
芯片拓荒者
徐文偉和華爲緣起芯片。
1984 年成立的華爲,通過倒買倒賣交換機賺了第一桶金。但很快華爲内部就意識到,要提升自身的競争力必須自主研發,轉而自研交換機。
造芯是交換機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當時的電信設備中芯片成本占比高,而通用芯片難以實現差異化,要想在一衆國外大廠中打開局面,華爲把開發自研芯片提上了日程。
但當時的華爲,隻是一個 " 草台班子 ",工資都時不時需要打白條,底層的軟硬件設計能力迫切需要補強," 挖人 " 成爲頭等大事。徐文偉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任正非的視野。
1990 年,徐文偉剛從東南大學自動化控制系碩士畢業,直接進了深圳一家著名的港資企業億利達。這家企業就位于華爲的隔壁,近水樓台,任正非把這位技術英才拉入創業隊伍中。
加入華爲時,徐文偉不過 28 歲。強項是電路設計和彙編語言。他迅速給華爲補上了技術短闆,建立了器件室,也就是 ASIC 設計中心(專用集成電路)的前身,從事印刷電路闆(PCB)設計和芯片設計。
華爲的自研芯片之路自此開啓,第一顆芯片也誕生于此。
這還是個有點幸運的故事。徐文偉完成電路設計後,委托一家擁有 EDA 能力的香港公司設計成 ASIC 芯片,去德州儀器(TI)進行流片和生産。
當時,光是一次流片,就要幾萬美元,對于正面臨巨大資金壓力的華爲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幸運的是,首顆芯片實現了一次性流片成功。1991 年,華爲首顆具備自有知識産權的 ASIC 誕生了,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後續的十萬門級、百萬門級、千萬門級 ASIC 芯片。
拿下 " 開門紅 " 後,徐文偉推出了下一款重量級芯片,也是華爲曆史上第一顆有名字的自研數字 ASIC 芯片。徐文偉給它取名 "SD509",S 代表 " 半導體 ",D 是 " 數字芯片 "。後來還有了模拟芯片 "SA" 系列,厚膜電路 "SH" 系列。
SD509 成功實現了數字交換機的核心功能——無阻塞時隙交換功能,大大降低了華爲的 " 一代神機 " —— C&C08 交換機的成本。
C&C08 交換機給華爲打開了廣闊的農村市場,華爲也憑此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94 年,C&C08 銷售達到 8 億元,1995 年達到 15 億元,到 2003 年,累計銷售額達到千億元,成爲行内的主流機型,也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交換機機型。
1995 年,華爲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其下設基礎研究部,負責爲通信系統做芯片,徐文偉任總經理。短短 3 年時間,基礎研究部就擁有了 300 多名芯片設計工程師,使得華爲成爲國内規模最大芯片設計公司之一。
現在廣爲人知的海思,追根溯源,其主力都來自徐文偉當年的這個部門。
走向台前
2004 年,華爲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獨立,海思半導體正式成立,徐文偉擔任該公司創始總裁。
這一命名與芯片的原材料矽(Silicon)有關。海思的英文名字 HiSilicon 取自 Huawei Silicon 的縮寫。但中文名卻讓大家犯了難,考慮到唯有 " 思想 " 深邃才能走得更遠,加上 " 思 " 與 "silicon" 發音近似," 海思 " 由此得名。
作爲海思奠基人的徐文偉,卻很快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的 " 江山 ",轉而奔赴下一個戰場。
2005 年,他被調任歐洲區總裁,從技術人員轉向市場台前。他回顧這段經曆時表示,通訊行業是以規模取勝的,隻有進入全球市場才能成爲大公司,才具備規模優勢。而要進入全球市場、成爲全球性企業,歐洲就是一塊必須拿下的戰略高地。
徐文偉低調的外表下,是華爲一脈相承的狼性,他的信條是:" 沒有打不開的市場,隻有打不開市場的人。"
2005 年的歐洲市場,3G 技術已經成熟,歐洲國家開始推商用 3G,但是建網速度比預想中慢。原因主要有三點:建網成本高、安裝難、缺少 3G 殺手應用。如果華爲能拿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那就有機會從西方廠商構築的銅牆鐵壁中撬開一個市場裂縫,成爲客戶不得不選擇的供應商。
華爲通過發明 3G 數據卡、分布式基站、2G/3G 融合解決方案等一系列創新,僅用了三年多時間,實現了所有主力産品突破歐洲所有主流運營商,從追随者逐漸變成引領者,并且改變了歐洲運營商網絡建設和供應商選擇評估的規則,通過 " 換維競争 " 實現領先。
成功開拓歐洲市場的徐文偉,在華爲體系内也轉型成功,從單純的技術人員轉爲市場、管理兼任的複合型人才,此後曆任銷售與服務總裁、片區聯席會議總裁、企業業務集團 CEO、公司戰略 Marketing 總裁、IRB(産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等重要崗位。
曾就職于華爲的員工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表示,大徐總的晉升經曆頗具代表性,華爲體系内的高層領導一般都輾轉于技術、市場、戰略等多個領域,從各個方面證明自己。
爲華爲尋找 " 未來方向 "
2018 年,華爲已成爲一家科技巨頭。但任正非和徐文偉都看到了輝煌下的危機,任正非曾表示,華爲正在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随的困境……公司前進在迷航中,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徐文偉則認爲要從 " 創新 1.0" 進入 " 創新 2.0"。他表示,過去三十年華爲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已有的理論突破,例如香農定律、CDMA 等。包括華爲在内的通信企業做的事情是幫這些理論實踐化,即通過已有理論做技術、工程和解決方案方面的創新。這就是 " 創新 1.0"。
現在已有基礎理論對行業發展已經成了一個瓶頸,所以未來必須向前探索,包括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兩個方面,華爲稱之爲‘創新 2.0 ’。"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爲于 2018 年成立了戰略研究院,徐文偉擔任首任院長。戰略研究院專門負責統籌公司基礎,規劃公司未來 5~10 年的技術研究,也就是從創新 1.0 到創新 2.0,更多地關注基礎技術的研究和發明,以及理論的突破。
在擔任戰略研究院院長期間,他推動了華爲和科研院所的長期合作。據他透露,将通過每年 3 億美金的合作經費,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技術創新的研究。
目前,華爲同全球幾百所大學都有合作。徐文偉表示,以前較多是中短期合作,現在我們希望有更多中長期合作。中短期合作是 3 年、5 年要産生成果,但現在戰略研究院關注的是未來 5 到 10 年,爲人類社會做前沿探索。
這是徐文偉在華爲站的最後一班崗,今年 3 月,61 歲的他卸下了身上的擔子,告别華爲。33 年的奮鬥曆程,讓他的職業生涯與華爲緊密相連,見證了華爲從一個小企業成長爲全球通信行業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