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零态 LT,作者 | 張堯,編輯 | 胡展嘉
阿裏雲新變陣,開啓大模型之戰。
2023 年 4 月 11 日舉辦的阿裏雲峰會上,阿裏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 CEO、阿裏雲智能集團 CEO 張勇公布了阿裏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 " 通義千問 ",并宣布,未來阿裏所有的産品都将接入 " 通義千問 ",進行全面改造。
不久前,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曾表示,大語言模型将改變雲計算遊戲規則。作爲國内率先實現盈利的雲計算平台,阿裏雲入局大模型賽道,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其對于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
不過不能忽視的是,阿裏雲的營收增速已經降至個位數,并且市場份額還在不斷下跌。此番入局大模型賽道,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阿裏雲試圖擺脫成長困局的無奈選擇。
01 尋找 " 第二條曲線 "
作爲一家經營超二十年的企業,阿裏巴巴的營收規模雖然依舊十分可觀,但需要尋找最初的銳氣。
2023 财年第三季度業績報顯示,2022 年 Q4,阿裏巴巴營收爲 2477.56 億元,同比僅增長 2%。在這其中,阿裏來自中國零售商業的收入爲 1657.65 億元,同比下降 1%,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下降 9%。
這一方面固然與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更大程度上,是因爲移動互聯網流量觸頂,爲阿裏巴巴的電商業務戴上了 " 緊箍咒 "。
▲圖源:QuestMobil
QuestMobile 披露的《2022 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顯示,截至 2022 年末,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規模爲 12.03 億元,對比 2021 年末的 11.74 億,僅增長 2.47%。這意味着,中國移動互聯網已經完成了下沉觸達,沒有更多的增量流量紅利可供互聯網企業挖掘。
在此背景下,阿裏必須要找到 " 第二條曲線 ",一方面平衡核心電商業務觸頂的壓力,另一方面,給資本市場描繪出更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從行業趨勢,還是從業績表現來看,阿裏都希望雲計算業務擔此重任。
研精畢智調研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約 1880 億美元,預計 2023 年,這一數字将達 3600 億美元左右,年複合增長率約 18%。
在此趨勢下,已經有企業深刻诠釋了雲計算的價值。以亞馬遜爲例,盡管其給外界留有的印象是一家電商企業,但實際上,雲計算已經成爲亞馬遜重要的業務支柱。
财報顯示,2022 年,亞馬遜整體淨銷售收入 5140 億美元,對比上年的 4698 億美元增長 442 億美元。在這其中,亞馬遜雲科技銷售收入 801 億美元,對比上年的 622 億美元增長 179 億美元,增速爲 29%。這也意味着,亞馬遜整體的增量營收中,40.5% 來自于亞馬遜雲科技。
盡管阿裏雲還沒有給阿裏帶來類似亞馬遜雲科技的強勁推力,但前者畢竟已經實現盈利。2023 财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阿裏雲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爲 3.56 億元,同比上漲 166%,這是阿裏雲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盈利。按此趨勢,不久的将來,阿裏雲或将成爲阿裏重要的業務支點。
而阿裏雲早已成爲阿裏上下不能輸,也輸不起的一戰,從近幾年組織架構不斷動刀,到中國香港可用區 C 某機房設備異常,再到張勇親自執掌阿裏雲,重回一線,這都說明,阿裏雲的使命與重任。
這次大模型之戰,阿裏雲自然要首當其沖。
02 雲之戰進入白熱化
其實不止阿裏,國内大部分頭部互聯網公司都在移動互聯網流量枯竭的壓力下,押注雲計算。
财報顯示,2022 年,百度智能雲全年總營收 177 億,同比增長 23%。同期,騰訊包含雲計算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營收爲 1771 億元,首次超過遊戲業務,同比增長 3%,占總營收的 32%。
▲圖源:Canalys
盡管阿裏雲目前仍是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商中的翹楚,但過去幾年,伴随着其它企業的發力,阿裏雲的市場影響力正逐步下探。Canalys 統計的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報告顯示,2020 年~2021 年,阿裏雲市場份額分别爲 40.3% 以及 37%。到了 2022 年 Q3,這一數字又降低到了 36%。
曾有一位阿裏雲銷售媒體表示,去年他手上幾個政府客戶,單子都快談好了,客戶轉頭就給了華爲雲。阿裏雲内部,甚至出現了 " 逢華(爲)必敗 " 的說法。
▲圖源:IDC
這或許是因爲阿裏雲在雲計算的垂直賽道沒有核心競争力所緻。以政務雲市場爲例,IDC 披露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顯示,2021 年,中國政務雲整體市場規模爲 427.16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21.47%。在這其中,華爲雲市場份額爲 25.8%,連續 5 年保持第一。排名前五的廠商中,沒有阿裏雲的蹤影。
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 5 月舉辦的阿裏雲峰會上,前阿裏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還曾表示," 阿裏雲爲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 "。遺憾的是,得益于三十多年服務運營商和政企經驗,在政務雲市場,華爲雲無論是渠道還是産品,相較于 " 新勢力 " 阿裏雲都更有競争力。
圖源:阿裏雲 2023 财年第三季度業績報
從财報來看,阿裏雲目前依然嚴重依賴互聯網企業。2022 年 Q4,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後,阿裏雲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收入同比下跌 4%,占阿裏雲總收入 的 47%,對比上年,下降 1% pct。
與阿裏面臨的問題類似,移動互聯網紅利觸頂,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也不得不将戰略焦點從盲目擴張變爲降本增效。
比如,爲了降低長線成本,夯實基建能力,2021 年末,升級爲字節對外技術工具後,火山引擎發布了全系雲産品。2022 年 7 月,火山引擎又推出以雲爲底座的一系列解決方案。
一方面,大客戶紛紛自建雲服務,另一方面,以火山引擎爲代表的 " 新勢力 " 也會分流阿裏雲的影響力。兩方面合力,帶來的影響,自然是阿裏雲的營收增速節節下探。财報顯示,2022 年 Q2-Q4,阿裏雲的營收增速分别爲 10%、4% 以及 3%,兩年前,這一數字還能維持在 50% 以上。
03 進軍大模型,張勇不能輸
阿裏雲倍感焦慮的背景下,ChatGPT 突然爆火,雪中送炭般地給前者提供了一個擺脫困局的思路。
阿裏雲峰會上,張勇對外表示,"AI 大模型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人類将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智能化時代,就像工業革命一樣,大模型将會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帶來生産力的巨大提升,并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圖源:阿裏雲官網
爲了在 "AI+ 雲計算 " 時代極可能地觸達更多的客戶,阿裏雲有兩大業務導向,其一是降低成本,據悉,與十年前相比,目前阿裏雲的單位算力成本下降 80%,存儲成本降低 90%;另一方面,在 IaaS、PaaS 之外,阿裏雲還推出了 MaaS(模型即服務)。對此,阿裏雲已經官宣,未來阿裏所有的産品都将接入大模型進行全面升級,并向全行業開放通義千問的能力。
盡管據阿裏雲宣稱,阿裏達摩院早在 2019 年就開始進行大模型研發,曾訓練完成全球首個 10 萬億參數 AI 大模型," ‘通義千問’是國内唯一支撐過萬億參數以上大模型的‘飛天智算基礎設施’ ",但目前來看,和 ChatGPT 巨大的差距以及高昂的成本,或許是通義千問不能回避的現實。
根據《36 氪》報道,當詢問王小川對李彥宏所說的,文心一言和 OpenAI 的差距隻有兩個月有何看法,王小川不認可李彥宏的觀點,并表示 " 用時間衡量的話,OpenAI 比我們應該領先三年時間是有的。之前我們說追上 GPT-3.5,可能一年時間是有機會的。但人家已經到 4 了,還有 5 在訓練當中,所以我覺得有三年。"
考慮到王小川此前一直深耕 AI 領域,并且已經開始大模型創業,其對于中國大模型行業的點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另一方面,大模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企業不斷的大手筆投入。以 OpenAI 爲例,《财富》雜志報道,2022 年其淨虧損 5.45 億美元。截至 2023 年初,OpenAI 已引入約 140 億美元的融資,2023 年 1 月,微軟對其投資 100 億美元。
反觀阿裏雲,其目前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已經實現了盈利,但大模型卻要求其進行進行大手筆投入,這無疑會對阿裏雲的創收能力提出嚴峻的考驗。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市場影響力還是從創收能力的角度來看,阿裏雲都已經成爲中國雲計算行業的頭部玩家,但随着互聯網紅利觸動,下遊的企業降本增效,阿裏雲也面臨 " 失速 " 的危險。
好在,ChatGPT 的爆火,讓阿裏雲看到了 "AI+ 雲計算 " 的市場潛力,因而積極進行相關産品布局,但問題是,大模型需要極佳的技術能力與巨額的投入,通義千問與 ChatGPT 的差距,會影響阿裏雲的市場表現,而如果阿裏雲不計成本的 "all in AI",那麽又可能可能讓投資者警惕。
接下來,阿裏雲最大的挑戰,或許是要在技術和成本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