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有殺妻案件,少不了全網罵男。
然而,最近一則新聞,輿論走向全然相反。
日本一男子,将癱瘓的妻子推入海中。
哪知,這次,網友都在共情殺人犯。
丈夫 81 歲,妻子 79 歲。
丈夫照顧了癱瘓的妻子40 年,如今自覺再無精力。
但不放心養老院,也不想麻煩孩子,最後選擇殺死妻子。
很多網友深知照護的不易,才不忍責怪他的行爲。
類似事件,在日本并不少見。
一部新片,不僅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還揭開了背後更深層的原因,觸及了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
它離我們的生活太近。
很多人看完後都擔憂起了自己的未來。
「應該沒有社會人可以平靜看完這部吧。」
相信看過後你也會有所感觸——
此片改編自《絕叫》作者葉真中顯的又一部同名暢銷書。
主演是國民女神長澤雅美。
還有,因《死亡筆記》中的 L 爲人所知的松山健一。
他飾演的男主斯波。
在周圍人眼中,是一個溫柔至極的護理師。
就職于一家服務中心,爲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上門護理。
他照料老人很是用心,無論多辛苦,都耐心十足,笑臉相迎。
即使下班後,偶遇服務過的老人,也會主動幫忙送回家。
完全照顧老人的心情,不喜歡坐車就陪她走路,累了就背着她。
一直被同行誇贊,能做到這種程度很了不起。
老人去世後,他也會像家人一樣前去吊唁。
他記得老人生前的很多生活細節。
他也很能體諒家人的不易。
也因此總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哀思,給予安慰。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和連環殺人案扯上關系。
某日,斯波的一個同事死在了服務對象的家中。
病榻上的老人,也已經死亡。
調查結論是,同事爲還賭債,半夜跑到客戶家中偷竊。
推測死因是喝多了酒,從樓梯上摔下來所緻。
以防有所纰漏,警方還一一盤問了護理中心人員。
包括斯波在内,他們都表示完全不知情,也不在場。
但警方進一步調查後發現,斯波做了僞證。
案發當晚,他并不像自己所說的那樣一直待在家裏。
沿途的監控裏,出現了開着車的他。
警方開始懷疑,是不是斯波和同事合謀偷竊,起了争執後,殺死了梅田?
面對鐵證,斯波極力否認。
他的解釋是,半夜不放心老人的身體,前去看望,結果遇到了偷東西的同事。
爲了阻止對方,兩人扭打在一起。
一時沒留神,對方不慎從樓上跌下、摔死。
爲什麽當時不報警?
他的回答居然是,怕耽誤工作。
聽起來難以置信。
但檢察官去了他的家後,發現他的确是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全部。
他的家空空蕩蕩,隻有基礎的生活用品。
雙親都不在人世,沒有任何近親。
他的書架上放着一本護理日記,裏面記錄了整整三年來,每天照料老人的所見所感。
細緻、認真的程度讓人驚歎。
那麽,斯波究竟是不是殺人兇手?
檢察官本想找日記中這些服務對象問話,但卻意外發現大部分人都去世了。
即便他們本就是患了重病、上了年紀的老人,可是如此高的死亡率合理嗎?
做了詳細調查後,他們發現,這家護理中心,3 年内 69 個老人去世。
死亡率在市内和縣内都高居第一。
更蹊跷之處在于,老人都死亡時間集中在周一白天和周五淩晨。
而且,都恰好是家人不在身邊的時候。
被謀殺的可能性極大。
這家護理中心,隻有一人完全契合作案時間。
這個人就是斯波。
如果推測無誤,斯波成爲護理師後,一共殺了 41 個老人。
面對殺人的指控,斯波承認了。
但,他把自己的行爲稱爲「死亡護理」。
還表示,「我拯救了 42 個人。」
爲什麽将殺人美化爲「拯救」?
死亡人數是 41 個人,他爲什麽說自己拯救了 42 個人?
原來,斯波第一次殺死的,不是服務對象,而是他的親生父親。
這是他連環殺人的起點和原因。
幾年前,斯波的父親因腦梗緊急入院做手術。
他當即辭掉工作,租了間便宜的公寓照顧出院後的父親。
一開始他找了很多時間靈活的兼職。
但很快,父親的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
離開一會就玩起失蹤。
發病時大吵大鬧,把剛收拾好的一切搞砸弄亂。
一次兩次,他還哄着慣着。
次數一多,他也沒了耐性。
有一回,父親故意将桌子上的水打倒,斯波竟忍不住扇了父親一巴掌。
無疑,兩個人都已臨近崩潰。
父親病情每況愈下,離不開人。
家中本就沒有積蓄,父親的養老金也隻夠交房租。
漸漸地,父子倆一天三頓飯都無法保障。
走投無路之下,斯波決定申請低保。
但,因條件不夠被拒絕了。
「你的父親沒有自理能力,但你還是能工作的吧。
雖然很辛苦,但請你再努力一下。」
父親其實還沒有徹底失智。
雖然大多數時間都糊裏糊塗,認不出兒子。
可偶爾也有清醒時。
一次,父親突然對他說:
「把我 …… 殺了吧 ……」
斯波萬分悲傷,但不願承認的是,自己内心也渴望解脫。
某天夜裏,他鼓足勇氣,給父親注射了尼古丁。
父親去世後,他做了護理師,又看到了千千萬萬個「父親」和「自己」。
有一個女人,白天照顧父親,晚上在丈夫店裏幫忙,同時還要拉扯三個成長期的孩子。
身體逐漸吃不消,經常頭暈倒地。
還有一個單身女人。
獨自撫養還沒有長大的孩子,和與孩子無異的失智母親。
母親認不出人,還會把糞便弄得到處都是。
每次一有狀況,孩子也常常來添亂。
她每天内心都極度崩潰。
面對這些熟悉的場景,斯波仿佛聽到了他們的求救聲。
所以,他選擇成爲殺人犯。
并将此看作自己的「使命」,去「救贖」别人。
很多人可能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
長澤雅美飾演的檢察官也是如此。
她一開始就表示,再怎麽強調看護的痛苦,也不能改變他作爲殺人犯的事實。
聽到斯波是在父親的要求下第一次動手時。
她表示這可以算作量刑更輕的委托殺人。
但依然不能認同這是一種救贖。
「無論救贖還是尊嚴,都是在活着的基礎上。
而你隻是把一切都抛棄了放棄了。」
她更不能接受斯波将自己當作其他家庭的救世主。
「你所殺的那些人,一個個鮮活的人的人生,你又明白他們什麽。
就算過着無比艱苦的看護生活。
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朝夕相處、休戚與共的人才明白。
他們之間有着深厚的情感。
家人之間的重要的牽絆,不應該被你切斷。」
這番擲地有聲的诘問,卻反遭斯波的嘲諷。
在他看來,他們恰恰是因爲深深體會過這些深厚的情感,才不知如何是好。
在難以克服的現實面前,這些漂亮話顯得相當刻薄。
他一眼就看出來,檢察官沒有照護老人的經驗,無法理解他的感受。
用片中的話說,檢察官是「處于安全地帶,躲過了深坑」的人。
斯波的猜測也沒有錯。
檢察官的母親住着高檔的養老院,被照顧得幹淨、體面。
她一個月才去看望一次,而已經失智的母親已經無法計較這些,也完全不會爲此不安。
檢察官無法真正理解斯波的感受。
畢竟,她的母親上廁所都會有意避開她。
但她是真的看不到「深坑」裏的普通人嗎?
用片中的話說,與其說「能不能看不到」,更不如說「想不想看到」。
檢察官的工作中,見過不少類似的情況。
比如,有一個老奶奶,無兒無女,居無定所,沒有養老金,平時生活都成問題。
她一再犯下盜竊罪,隻爲故意入獄。
因爲獄中提供吃住,可以洗澡,還可以免費看醫生。
檢察官去詢問那些受害者家屬,本以爲他們肯定會對兇手深惡痛絕。
但沒想到,反而有不少人表示,母親去世後,确實感到了解脫。
卸下了養老的重任後,一點點回歸了正常生活。
最後,檢察官也陷入了沉默。
一天,她居然特意到獄中找斯波,向他傾吐自己的心事。
「我也殺死了我的父親。」
她的父親孤獨一人死在家中,3 個月後才被發現。
雖然這是一個失職的父親,但她也難掩自己的罪惡感,一直覺得是自己對父親的冷漠,讓他死得那麽凄慘。
現在,她也常常想起斯波說的話,忍不住将這件事告訴他。
正如斯波所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意無意,都曾對自己重病的親人生過惡意。
承認道德的暧昧地帶,正視深不見底的深坑。
不是爲了「洗白」他的罪行,而是爲了挑破的社會症結。
隻要求人們不斷努力賺錢,攢養老金,卻根本沒有提供一個健全的養老保障系統。
隻是将重任全部推到下一代人身上,讓無數人繼續在孝心和壓力的夾縫中苦苦掙紮。
這一故事取材于日本真實的案件。
據調查顯示,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每年有 10 萬人因爲看護辭去工作,平均每 8 天就會發生一起「看護殺人」案件。
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尚未完善,更遑論對看護者的社會援助。
實際上,除了片中所說,看護者的身心壓力以及被看護者的自尊外。
走上殺人的極端道路,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複一日的護理過程中,他們都與外界切斷了聯系,出現了一定的抑郁傾向。
這一現象也加重了社會的養老焦慮,年輕人爲攢錢賣命,老人 70 多歲也還在工作。
曾有日本學者建議老年人到年齡後強制安樂死,這一言論還獲得了不少支持。
電影《歲月自珍》想象了一個這樣的未來,不久後的日本,政府向獨居老人推廣制度化死亡和群葬。
類似老年看護的難題在我國也日益迫近。
國家衛健委預計,2035 年左右,中國 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 4 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過 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實際上,國内也出現過不少看護殺人的案件。
2014 年,33 歲的楊秀在出租屋裏揮刀砍向癱瘓的母親,之後自己用剃刀自殺,所幸母子都被救回。
鑒于他們的貧窮和楊秀照顧多年的情況,檢察院最終做出不起訴決定。
央視節目還稱其爲「弑母的孝子」。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生小孩,部分也是出于這種不安感。
怕自己難以應付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在辛苦賺錢的情況。
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也正在此。
和很多老年題材的故事不同,它繞開了愛和羁絆等宏大抽象的情感命題,直視血淋淋的具體的社會現實。
它探讨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有尊嚴地活到人生最後一秒。
因爲,一旦那口深坑變得越來越大,便沒有人能真正身處安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