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大學生蹭酒席随禮 100 元被指太少 " 的話題引發熱議。" 我這裏給不熟的人随禮都要 1000 元以上了 "" 座位可能就 500 元,随禮 100 元不夠 "…… 部分網友對此表示質疑。
中秋國慶小長假即将到來,又到了一年一度人們紮堆結婚的日子,婚禮請柬也是如期而至。該不該随禮?該随多少?收不回随出去的禮金怎麽辦?這屆 "90 後 ""00 後 " 年輕人有話說。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 學會拒絕很重要 "
距離十一假期還有十天,于諾 ( 化名 ) 數了數自己收到的婚禮請柬,發現已經有七個朋友邀請她參加婚禮。作爲一個剛參加工作的 "00 後 ",她對于成堆的請柬感到很無奈。她随即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個帖子,标題是 " 國慶 8 天假期 7 個朋友結婚,工資直接打他們卡上吧 "。
這篇帖子引來許多經曆相似的網友在評論區倒苦水,有人調侃 " 十一一到,一月白幹 ",有人抱怨 " 剛參加工作就要給同事随禮 ",還有人慶幸 " 還好朋友少,不用随禮 "。
于諾提到,就她而言,随多少禮要看習俗,也看關系遠近,親人随 2000 元,好友随 1000 元,關系一般且實在推脫不了的就給 200 元。
這幾天,于諾苦惱于該不該随禮," 我不想給關系一般的人随禮,至于我随出去的金額比較大的禮金,那都是給親近的人的心意 "。雖然 " 臉皮比較薄 ",但面對十一假期紮堆的婚禮請柬,于諾覺得學會拒絕很重要,她決定好好學習網友們傳授的拒絕經驗,推掉幾個邀請。
周曦 ( 化名 ) 也有着相似的想法。雖然不是很想給不熟的人随禮,但周曦還是在母親好友家的姐姐結婚時,按照當地習俗包了一個 300 元的紅包。她提到,之所以随禮是看在父母的關系上,如果邀請人和父母的關系沒有那麽緊密,父母就不會随禮,她也不會跟着随。
在周曦看來,互相贈送禮物禮金是一種維持持續性關系的方式," 今天你送我家東西,明天我就得還回去,本質上是要維持親戚之間的聯系,我父母那一輩比較重視這一點,他們希望通過等價交換來實現親戚關系的确認和鞏固 "。
據周曦觀察,相比于長輩,随禮對于她和身邊的同齡人來說不再那麽重要了。她認爲,年輕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有所變化,因此不一定要随禮,也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婚禮模式。
" 見證幸福比随禮更重要 "
雖然還在上學,但韓涵 ( 化名 ) 也和父母談論過 " 要不要辦婚禮 " 這個話題。她認爲,舉辦婚禮、收随禮不僅是傳統習俗,還是父母的期望。" 人人都要辦婚禮,不辦就不行,或者你不想父母也不願意,因爲他們要借着婚禮收回之前随出去的禮金 ",韓涵表示," 父母沒辦法無所謂,之前掏了那麽多份子錢,總得收回來點 "。
對于蘇南 ( 化名 ) 來說,她希望婚禮成爲朋友們見證她幸福的場合,而不是收禮的契機。結婚的時候,蘇南邀請了從初中到大學要好的同學朋友。朋友們的到來讓蘇南感到很幸福,她心想," 隻要大家都來了就行 "。
婚禮上,蘇南收到了來自父母親戚好友的禮金。她談道,邀請這些親戚好友、收這部分禮金,都是按父母的關系來,這些 " 不歸她管 "。
但蘇南沒有在意過收到禮金的金額,讓她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歡的是一個好朋友送的一份禮物,她從這份禮物裏看到了朋友的用心。" 我甚至覺得禮物都不重要,大家随意就好。希望以後也不要再有随禮這件事,随來随去很麻煩,我記不住也不喜歡那麽多人情世故。" 蘇南說。
對于即将到來的婚禮,于諾并不想大操大辦,邀請一群不熟的人,也不指望能 " 回本 ",彌補這個十一随出去的禮金,隻想讓好朋友見證這個重要時刻。她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做功課,準備趁着十一假期拍一套滿意的婚紗照,在最美的年紀留下紀念。
專家:年輕人不應跟随婚慶奢靡之風
對于婚慶随禮,福州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認爲,這是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促進人際交往的方式," 你随了禮,别人也會回禮,我們自古以來都講究禮尚往來 "。同時,甘滿堂也認爲," 随不随禮也要看交情,作爲邀請人,最好也不要邀請與自己交往不深的人參加婚禮,婚禮應該是一個由親朋好友來見證的儀式 "。
甘滿堂指出,婚禮的禮金水漲船高,成爲了一些年輕人的負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婚禮成本上漲," 拿福州來說,過去婚禮一桌隻要 1000 元,現在在城市要 4000-5000 元 "。從本質上來說,婚慶随禮不僅是爲了加強人情往來,還是爲了支持新人辦好婚禮,減輕其經濟壓力,帶有 " 衆籌 " 的性質。
對于十一假期婚禮紮堆,一些年輕人 " 勒緊褲腰帶 " 随禮的現象,甘滿堂表示,随多少禮也要看自己的經濟實力,年輕人不應跟随婚慶奢靡之風。" 例如,現在一般都是随 500-600 元,那麽就不一定要随 1000 元,不應該在婚慶禮金上攀比。" 甘滿堂說。(張钰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