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砺石商業評論,作者 | 金梅
一個傳承了 6 代人的法國第二大家族财團,一個從 6 人小店成長爲全球最大體育用品零售商的持續成長故事,這就是法國的迪卡侬。
在衆多體育品牌遭遇市場寒冬的大背景下,迪卡侬 2022 年銷售額達 154 億歐(約合 1011.6 億法國法郎,約合 1117.7 億人民币),淨利潤 9.23 億歐(約合 60 億法國法郎),再創曆史新高。
沒有誰能像迪卡侬一樣,追求最低毛利率,努力将費用降到最低,并且将省下的每一分錢都體現在價簽上,這讓迪卡侬成爲體育用品領域一個特别的存在。
01 迪卡侬前傳
說起迪卡侬就不能不提穆裏耶家族,作爲身價超過 300 億美元(約合 1728 億法國法郎)的家族,在法國經曆了 6 代人依然長盛不衰。低調和簡樸是這個家族幾乎所有掌門人的性格特點。
從 18 世紀中期的資産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到 18 世紀晚期政權确立,法國啓動現代化。19 世紀現代化的逐步深入和完成,使法國跟上了現代化的步伐,成爲歐洲強國。
1900 年,路易斯 · 穆裏耶順着現代化的步伐,成立了一家小型紡織廠,名爲 " 菲爾達 "。兩次世界大戰讓菲爾達逐漸壯大,路易斯 · 穆裏耶和他的 13 個孩子組成的穆裏耶家族也開始聲名顯赫。
二戰之後,紡織業衰落,物資緊縮時期,穆裏耶家族轉型進入分銷零售業。1956 年,菲爾達成立了第一家特許經營店,到 20 世紀末,其零售店數量已經擴大到 1500 家。
1959 年,大名鼎鼎的家樂福集團首創大賣場形态,成爲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零售商。彼時,穆裏耶家族的第三代正在冉冉升起,在菲爾達的經營中汲取了零售業經驗的第三代長孫傑拉德 · 穆裏耶,想逃離紡織業的桎梏,在零售業态中大展宏圖。
1961 年,29 歲的傑拉德開設了第一家雜貨店。盡管第一家店并不成功,但在家人的幫助下,傑拉德在法國北部成功開創了歐尚(Auchan)大型連鎖超市。通過 " 多選、廉價、服務 " 吸引消費者,歐尚成功晉升爲法國零售業巨頭。
如今歐尚已經在全球 10 多個國家擁有大型超市、商業中心近 2000 家,全球員工 30 多萬人。歐尚的成功不但爲家族提供了穩定的财力支撐,也爲家族創立了良好的創業氛圍。
傑拉德之後,後代們便形成了根據自己的興趣,把" 一車道,變成十車道 "的家庭傳統,不但讓家族的生意越做越大,也避免了僧多粥少的權力争奪産生的家庭内耗。
由于路易斯有 13 個孩子,所以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家族關系的重要性。他定下了嚴格的家庭憲法:" 團結、遇到困難互相支持是這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觀,如果有誰違反這個規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直至取消家族繼承權 "。
1955 年,穆裏耶的 11 位繼承人建立了家族聯合會,他們開始對家族後代進行管理。
穆裏耶家族規定,家族事業集體共有,家族成員必須在 19-20 歲時,接受家族培訓,培訓通過之後,才能在顧問委員會的監督和選舉中,加入家族聯合會這個 " 家族企業家學院 ",成爲公司股東。
在家族委員會,他們每天可以看到家族大大小小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管,他們都保持着家族一貫的節儉與低調,不上市、不依賴銀行,靠着自家家族兄弟,将事業做大做強。他們會在一起碰撞中尋找新的創業機會,空氣中彌漫着百年沉澱下來的企業家精神。
雖然可以跟家族的企業家朝夕相處,但家族公約規定家族成員在家族企業,必須從基層做起,且所有家族成員平等晉升,家族也不排除外來優秀人才進入管理層。家族成員會按照能力和實力分配公司股權,但股份隻可以在家庭内部轉讓。
家族同樣尊重成員的個人興趣,他們可以到家族以外尋找機會,證明自己,還可以通過家族私募基金尋求支持。這些穩定的家族管理機制,讓穆裏耶家族不斷開枝散葉,迪卡侬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
穆裏耶家族子孫達到 1000 多人。他的後代遍布各行各業,占據全法國老百姓日常支出的 10% 以上。
除了歐尚和迪卡侬,建材超市樂華梅蘭(Leroy Merlin)、汽車修理連鎖店 Norauto、服裝超市凱家衣 Kiabi、平價連鎖餐廳 Flunch、比薩連鎖店 Pizza pai、家電零售商 Boulanger、設備租賃公司 Kiloutou 等等都是穆裏耶的家族企業。
02 迪卡侬誕生
20 世紀 70 年代,随着經濟發展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加之電視普及和大型體育賽事的推廣,讓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1978 年,Michel Leclercq 在法國北部最大城市裏爾的一家歐尚超市裏,帶領 5 名員工,開啓了自己的體育用品零售事業。Michel 給店鋪起名迪卡侬 Decathlon,在法語中是 " 十項全能 " 的意思。
彼時,Michel 表哥創辦的歐尚超市已經風生水起,家族在零售領域的經驗和智慧積累,讓他決定将所有運動、所有年齡、所有運動參與程度的裝備,彙聚在同一個屋檐下,并通過自助銷售形式優化價格,開啓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自助式體育零售模式。
這種一體化的經營方式,改變了運動品牌昂貴的印象,開張第一日,銷售額就達到了 9990 法國法郎。人們對運動的好奇在迪卡侬得到了自由的釋放。
" 迪卡侬從不試圖一次性在一位顧客身上做很大的消費額,我們都是在慢慢地引導、培養顧客運動并發現運動的樂趣,然後讓他們慢慢養成在迪卡侬購買運動産品的習慣。" 這是迪卡侬的銷售宗旨。
如同在超市購物可以獲得快感一樣,Michel 希望用戶在這裏體驗到運動的樂趣。
所以迪卡侬不是按照機械的産品分類進行物品擺放,而是從顧客需求出發,采取 " 場景化 " 的陳列思路。他們把手機防水袋放在遊泳區,把鞋子防水噴霧放在球鞋貨架旁,把零食、飲料等低價商品放在結賬通道上……
迪卡侬還細心地将購買某一項運動産品的顧客劃分爲 " 運動初學者 "" 經常運動者 " 和 " 專業運動者 " 三個标準,爲他們設置産品一體化解決方案,随便顧客體驗。
Michel 甚至還搭配了室内的小型足球場,免費的室外籃球場、輪滑場地、全能運動場、兒童健身區域,供顧客體驗。迪卡侬甚至還爲客戶提供瑜伽、團操、兒童健身活動等課程,建立社區消費氛圍,所以很多人将迪卡侬比喻爲 " 體育迪士尼 "。
要建立良好的社區氛圍,當然離不開員工的參與。爲了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公司事務,增加員工的歸屬感,1985 年,Michel 成立了專門的培訓學校,并且啓動員工持股計劃。這與穆裏耶家族的管理方式如出一轍,Michel 要用這種 " 分享 " 的文化,培養員工 " 共同發展 " 的集體主義精神。
随着零售力量越來越強,迪卡侬也開始面臨發展上的一些問題。
當時制造商不滿迪卡侬低利潤的定價模式,不願意爲迪卡侬提供自行車産品。眼看自行車業務難以爲繼,Michel 給出了一句硬氣的回應:" 用戶會看到我們自己生産的自行車!"
百年家族制造經驗,加之擺脫産業鏈上遊制約的欲望,讓 Michel 向産業鏈上遊的滲透變得水到渠成。
迪卡侬一邊采購,一邊自己設計制造自行車車架,誤打誤撞開始了在自行車領域的技術沉澱。1986 年,迪卡侬第一款完全自産自銷的 " 挑戰者 " 号自行車誕生。這一年," 迪卡侬制造公司 " 成立了,以自行車爲發端,開始設計和生産自有品牌的産品,迪卡侬開啓了生産銷售一體化的模式。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持續優化,1986 年跑通業務模式的迪卡侬,德國多特蒙店開業,邁出了國際擴張的步伐。1988 年,迪卡侬在亞洲成立第一個海外生産公司,1989 年,迪卡侬在多個國家設立采購公司,開始不斷優化自己的全球供應鏈。
1993 年,迪卡侬的員工達到 5000 名,連鎖店達到 100 家。1994 年,迪卡侬的法國國際總部遷入維倫紐夫占地 22 公頃的辦公大樓,背靠 8000 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迪卡侬運動專業超市。
1996 年,迪卡侬創設最早的獨立品牌:水上運動用品系列品牌 "Tribord" 與山地運動用品系列 "Quechua" 上市,相繼創設的還有 Kipsta 團隊運動用品系列,Kalenji 涉足運動用品系列,Artengo 球類運動系列,Domyos 健身、跑步、武術系列品牌等。
1997 年,迪卡侬在歐洲的門店達到 200 家。1999 年,迪卡侬收購 20 家美國的運動器材連鎖店 New England MVP Sports,正式進軍美國市場。2001 年,迪卡侬員工人數超 25000 人,門店迅速增長到 300 多家。
迪卡侬的一體化銷售模式和體驗化運動社區的構建固然新穎,但真正讓迪卡侬所向披靡的核心武器,是其超高的性價比。迪卡侬一雙男士跑鞋 79 人民币,隻有阿迪、耐克的十分之一,男士 POLO 衫 99 人民币,隻有大牌的三分之一售價。
迪卡侬的每一條産品線,都會有幾樣最暢銷、最劃算的 " 藍色貨品 "。一款市面上标價兩三百元的雙肩背包,在迪卡侬可能隻需要 19.9 人民币,這必須歸功于其集運動用品研發、設計、生産、物流、零售爲一體的垂直産業鏈和它孜孜以求的最低利潤戰略。
03 垂直供應鏈和最低利潤戰略
迪卡侬将省錢做到了極緻,生産、設計、物流、零售等," 每一步都在考慮節省成本 "。并且米歇爾要求" 公司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必須體現在價簽上 "。
迪卡侬澳大利亞 CEO 奧利弗 · 羅比内特曾分享說:" 迪卡侬想的是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售賣商品。很多公司的想法正好恰恰相反,他們想以最厚的利潤賣出最高的價格。我們想要……賣出最低的利潤率。我們的利潤率每年下調,對我們來說,這是個重要話題。"
最低利潤的追求讓迪卡侬成爲商界的一股清流。
當許多體育品牌都在市中心、商業區和其他地價較高的地方開設門店時,迪卡侬卻選擇在租金低廉的郊區等地開店,并盡量自建物業。跟大部分運動品牌 10% 左右的營銷費用不同,至今迪卡侬的營銷費用都控制在營收的 1% 之内,因爲他們知道這些費用早晚還是顧客買單。
2006 年 9 月,迪卡侬在進軍美國 7 年後,正式宣布退出美國市場,對很多大品牌而言,占據美國市場具有較強的品牌宣傳作用,而迪卡侬的決然退出,正是其務實追求下的必然選擇。
在低利潤的追求下,迪卡侬開始不斷地進行産業鏈整合。産業鏈整合的内在機理是規模經濟(生産最多的産品)和範圍經濟(生産相近的産品,提高設備利用率)。迪卡侬通過不斷開店提升銷售規模,提升規模經濟,同時不斷豐富産品線做到産品全覆蓋,實現範圍經濟,從而不斷提升産品性價比。
根據微笑曲線,前端的研發和後面的零售拿走了産業鏈的大部分利潤,所以握住前端利潤豐厚的設計研發環節,是迪卡侬保證利潤的核心。迪卡侬擁有法國第二大研發中心,僅次于雷諾汽車,他們所有的産品都由總部統一設計,并且跟各個部門協調,以達成最佳設計方案。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首先得到的是該産品的銷售價格,然後在此基礎上從設計樣式、設計結構上入手,最後設計師要同能提供該價格體系下的生産商一起協同工作,共同完成選料、打樣、定型直到包裝整個工藝流程,這樣就保證了迪卡侬的産品低成本的優勢,一旦推出将在市場中具有極強競争地位。
爲了滿足大規模生産中的成本領先,迪卡侬在至少 44 個國家 / 地區建立了健康的供應鏈,在全球和約 730 家供應商進行合作(中國有近 400 家供應商),保證了最佳原料采購方案,也避免不同地方的經濟現狀和政治政策對企業穩定盈利的影響。
爲了不斷優化生産和采購流程,迪卡侬派遣了 2000 多名 " 生産主管 " 到生産現場,從各自專業領域:質量、供應鏈、新産品開發、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等,規範和提升供應商的能力。
爲了把節約成本做到極緻,控制零售價格,迪卡侬在生産中采取了 " 隻認關鍵 " 的操作。比如,在生産定制時就已經取消了鞋盒的生産,所有出售的鞋類産品包括自有品牌和其他品牌的産品,不論價格高低一律都沒有包裝。
要降低産品成本,物流環節也不容忽視。迪卡侬通過自建物流避免中間商賺差價,還通過不斷的物流優化,盡可能地降低物流消耗。2005 年,迪卡侬興建和完善了國際物流倉儲基地,保證了原材料和産品可以以最低的價格、最優的方案在世界各國流動。
雖然已經自建倉儲物流,但降低庫存提升庫存周轉率,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費用。當其他體育品牌還在辛苦地和供應商、經銷商讨價還價時,掌控全産業鏈的迪卡侬可以自己打折,快速地把貨品清掉。
另外,迪卡侬通過零售終端不斷地收集客戶的信息,通過内部網絡迅速地反饋到設計部門、生産部門,改進下一季的款式、改進質量等,采取了與優衣庫近似的 " 即時生産,即時銷售 " 的新方式,降低庫存提高周轉從而降低成本,進一步降低産品售價。
更爲難得的是,迪卡侬在 " 性價比 " 的追求上從未止步。
2019 年 6 月,迪卡侬門店全部庫存都由系統進行控制,并根據銷售情況自動補貨,避免了員工盲目訂貨造成的庫存周轉率下降。并且,迪卡侬總部還成功研發了中國首台零售業 RFID(射頻識别)盤點機器人,不但提高工作效率,還節約了每年用于盤點的 14 萬小時的員工工作量。
RFID 全程可視化,可以幫助物流中心快速地進行集貨和補貨,通過标準化的運輸方案,大大提高了物流的運作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從門店提供的實時銷售記錄開始,反饋到産品中心,再到 OEM 商、物流公司、倉儲中心,直到轉回到門店,迪卡侬整個物流鏈的運轉在 IT 技術的支持下極爲順暢。
迪卡侬對産業鏈進行全程掌控,省去了産品在各個流通環節的費用,在保證商品質量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成本,成爲其迅速占領大衆市場的重要保障。
雖然迪卡侬早期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順遂,但通過靈活調整店面面積和品牌定位,用近 10 年的摸索,逐漸走上了正軌。迪卡侬很早就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前景,中國是除了法國本部之外,唯一一個全産業鏈布局的國家,這使其保證的成本優勢,在電商渠道依然具備産品競争力。
2022 年,迪卡侬全年營收高達 154 億歐元(約合 1011.6 億法國法郎),同比增長 12%,其中電商零售占比 17%,淨利潤達到 9.23 億歐(約合 59.1 億法國法郎),繼 2021 年後再次創下紀錄,在體育品牌中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
當然,迪卡侬的前景并非一帆風順。其産品由法國研發中心統一研發,雖然降低了産品成本,但迪卡侬的歐碼衣服不但不适合中國人體型,也被打上了深深的 " 醜衣服 " 烙印。未來,爲不同市場提供更多元和本地化的産品解決方案,是迪卡侬供應鏈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