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一南,中國兩條高鐵大動脈都落地了。
南北走向的是京滬第二高鐵。
随着津濰高鐵、濰宿高鐵先後開工,京滬高鐵二通道全線步入建設階段,全長 1200 公裏、設計時速 350 公裏,有望于 2028 年正式開通。
東西走向的是沿江高鐵。
日前,新建宜昌至涪陵高鐵(渝宜高鐵)發布公告,預計将于 12 月底正式動工,這意味着全長 2100 公裏的沿江高鐵(滬渝蓉高鐵)即将迎來全線開工,預計将于 2030 年建成通車。
沿江高鐵有多重要?誰又是最大受益者?
沿江高鐵,是不折不扣的東西大動脈。
這條高鐵,一路串起長江經濟帶,連通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三大城市群,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宜昌、重慶、成都等大中城市。
沿線經濟總量之高、人口規模之大、重點城市之多,凸顯了這條大動脈的與衆不同。
全線總投資高達 5600 億元,更讓這條高鐵成爲全國最 " 貴 " 的高鐵之一。
國家爲何要斥巨資,建設這條大動脈?
其實,沿江通道已有作爲普鐵的滬漢蓉鐵路,但設計标準普遍較低,雖然通行動車,但部分路段時速隻有 160~200 公裏,遠遠滿足不了龐大的客流需求。
過去從上海到成都最快也要 11 個小時,而從重慶到上海也要 9 個小時左右,幾地之間的連通主要依賴航空。
但作爲中國經濟第四極,成渝與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經貿往來相當頻密,僅靠航空或許滿足不了需求,能承載大運量客流的高鐵就被提上日程。
同時,考慮到長江經濟帶還有不少高鐵薄弱地帶,如泰州、揚州所在的蘇中地區,安徽與湖北交界的大别山老區,川渝中部的一些區縣,亟待擺脫高鐵空白的尴尬。
所以,沿江高鐵勢在必行,一旦建成,從上海到成都将從目前的 11 小時壓縮到 7 小時,而重慶到上海則進一步減少到 5 小時。
時空距離收縮,将帶來極爲可觀的經濟效應。
5600 億元!沿江高鐵投資爲何如此巨大?
整個 " 十四五 " 時期,全國一共誕生了 5 條千億級高鐵項目,沿江高鐵就占了兩條。
一條是連通上海 - 南京 - 合肥的北沿江高鐵,555 公裏總投資高達 1678.7 億元,折合每公裏 3 億元,堪稱近年來我國投資額最高的主體項目。
另一條就是即将開工的渝宜高鐵,從湖北宜昌到重慶涪陵,490.2km 的線路,預計總投資達 1259.7 億元,折合每公裏 2.6 億元,在十四五時期總投資額僅次于北沿江高鐵、渝昆高鐵。
衆所周知,沿江高鐵并非一次性建成,而是分成 6 大段:
上海 - 南京 - 合肥(北沿江高鐵)、合肥 - 武漢(合武高鐵)、武漢 - 宜昌(漢宜高鐵)、宜昌 - 重慶(渝宜高鐵)、成渝高鐵中線。
加上沿江高鐵剩餘的線路,這條東西高鐵大動脈合計總投資額約爲 5600 億元,相當于再造 2.5 條京滬高鐵、4 座港珠澳大橋。
一般而言,設計時速 350 公裏高鐵的建設成本通常爲 1.2 億 ~2.0 億元,視地理區位、地形地貌、發展情況而有所不同。
北沿江高鐵成本巨大,是因爲征地拆遷成本、過江建設費用較高所緻。
長三角寸土寸金,城市内部土地成本更爲高昂,全線拆遷征地費用就超過 300 億元,再加上橫跨多座大江大河,整體成本大幅擡升并不令人意外。
渝宜高鐵成本不低,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征遷,而在于地形地貌複雜。
山川河流阻隔,主要靠橋梁、隧道撐起來。據初步統計,新建橋梁 178 座 81.67 公裏,隧道 131 座 378.12 公裏,橋隧比 94.86%。
所以,渝宜高鐵(宜昌到涪陵段)是最難的一段,也是沿江高鐵最後開工、最後建成的一段。
不過,即使是超級大動脈,在現在的大環境下,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持或投資也相對有限,主要依靠地方自身投資。
沿江高鐵,爲何避開了許多沿江城市?
沿江高鐵的全名是滬渝蓉高鐵,如果顧名思義,應該沿着長江沿線東西貫通,沿線城市都應從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最終的線路,卻以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爲主線,最大的受益者當屬距長江上百公裏之遙的合肥,以及蘇中地區、川渝中部地區。
與之對比,安徽真正的長江口岸城市蕪湖、安慶都不在其列,而同爲長江經濟帶重點省份的江西、湖南同樣被排除在外。
換言之,沿江高鐵最落寞的地方,當屬以蕪湖、安慶、九江、嶽陽、荊州爲代表的一衆長江城市。
究其原因,沿江高鐵,沿的不是長江,而是廣義上的長江流域和長江經濟帶。
沿江高鐵的标準名稱爲 " 滬渝蓉高鐵 ",本身就是由普速的滬漢蓉鐵路升級而來,在規劃上主要連通長江北岸。
沿江高鐵通道,由多條高鐵構成,在長三角段主要爲 " 北沿江高鐵 ",其後的合武高鐵、武宜高鐵、宜涪高鐵、成渝高鐵中線等,基本都在長江北岸。
同時,任何高鐵大動脈,都必須考慮運營成本和性價比,截彎取直,優先連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直都是常态。
在長江經濟帶,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都是萬億級經濟強市,千萬人口大市衆多,合肥、南京離千萬人口俱樂部隻有一步之遙。
與之對比,江西無論經濟體量還是省會經濟人口能級,均明顯存在一定差距,而沿江口岸九江的存在感更低。
同時,任何天然的大江大河,都不可能是一條直線,總會蜿蜒曲折,長江在湖北的荊江段,如果全部沿着長江建設高鐵,成本勢必無限擡升。
高鐵建設,已經開始收緊了。
早在 8 年前,我國就規劃了 " 八縱八橫 " 的高鐵路網,開啓全球最爲浩大的高鐵建設熱潮。
經過多年推進,我國 " 八縱八橫 " 高鐵網主通道建成投産約八成,高鐵網覆蓋 97.2% 的城區人口 50 萬以上城市。
可以說,高鐵大基建時代,即将迎來轉折點,經濟效益、債務壓力或将成爲新的考量。
早在 2021 年,四部門發布新規,嚴格控制建設既有高鐵的平行線路,而貫通省會及特大城市、近期雙向客流密度 2500 萬人次/年以上,才可采用時速 350 公裏标準。
不過,這兩年,在穩經濟、穩增長之下,一些高鐵規劃再次放開,但大規模建設的時代總會遠去,從大建設到大維護時代也隻是一步之遙。
今年上半年,武廣高鐵、滬杭高鐵 4 條高鐵漲價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被認爲是高鐵普惠時代的結束,更被視爲公用事業漲價潮的開始。
高鐵漲價的背後,自然是債務問題開始凸顯。
我國每年的高鐵投資多達數千億,積累的負債數以幾萬億計,不說還本,每年的利息支出都有 2000 多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上百條高鐵線路中,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隻有 6 條:京滬、京津、滬杭、滬甯、甯杭、廣深港。
這些高鐵連通的都是超大特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衆多,商務交流頻繁,漲價帶來的收益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與之對比,還有 90% 以上的高鐵路線,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在未來恐怕都沒有盈利的可能。
因此,未來高鐵建設勢必放緩,一些沒有經濟、人口、财政支撐的地方,大基建大投資模式或将徹底淪爲過去。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國民經略,作者: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