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内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隐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濟預期是社會各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綜合判斷,而這種研判又會反過來作用于當下的經濟形勢。這種相互影響的循環關系,是決定經濟發展穩定程度的重要變量。當前,受國内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變化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關于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也出現了逐步走弱的傾向。鑒于樂觀的經濟預期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前提,對經濟預期走弱這一現象應高度重視,科學分析導緻預期走弱的各類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堅決阻斷經濟走弱和預期轉弱的循環。
從一般規律看,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往往是經濟預期變化的主因。過去幾十年,我國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伴随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産業競争能力、科技研發能力已逐漸逼近國際一流水平,想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日益增大,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增速換擋及由此引發的經濟預期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然而,也要看到,導緻當前經濟預期逐漸走弱的重要成因與外部發展環境的異常變化也具有密切關系。國際貿易和産業格局在 " 逆全球化 " 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包括 " 貿易保護 "" 産業鏈脫鈎 " 等一系列不利于全球經濟平穩運行的異常現象,尤其個别國家對我國高科技産業采取了極端打壓和遏制措施,極大沖擊了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演變的穩定性,顯著增加了我國各項經濟指标的波動性,也對良好經濟預期的順利形成帶來了巨大幹擾作用。在這種背景下,阻斷經濟走弱和預期轉弱的循環,就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和短期難題精準施策,在破解各類發展難題的過程中,不斷引導預期、改善預期并最終形成有助于當前和未來經濟形勢好轉的有利預期。
适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正常演變,針對發展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從頂層設計着手,出台系統科學的應對方案,逐步增強經濟體系的穩定性和内生能力。宏觀層面上,應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積極财政政策和穩健貨币政策的合力,爲良好經濟預期的形成指明方向。中觀層面上,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打造更多支柱産業,爲良好經濟預期的形成提供堅實支撐。微觀層面上,建立健全與企業的常态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企業敢闖、敢投、敢擔風險,積極創造市場;及時回應民營經濟關切和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困難,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生機活力,爲良好經濟預期的形成提供充足動力。
針對國際産業、貿易、科技格局變化的沖擊,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舉措,增強經濟體系的韌性和風險抵禦能力。在産業格局上,高度重視我國完整産業體系的規模優勢,通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格局,同時推進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和新型産業的持續培育工作;在貿易格局上,支持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對接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推動改革開放先行先試,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在科技格局上,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确保我國經濟産業發展安全。
從發展趨勢看,短期的經濟波動固然會影響和幹擾經濟預期,但得益于我國經濟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以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隻要我們始終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認識發展規律、增強發展本領、完善發展戰略、解決發展問題,就一定能阻斷經濟走弱和預期轉弱的負向循環,并轉變爲預期轉強和經濟走強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