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謝芸子
編輯 | 潘心怡
受疫情三年影響,白酒的消費場景與市場需求被極具壓縮,整個行業也在發生着結構性的轉變。
市場競争愈發激烈的過程中,頭部企業的渠道及品牌力被驗證,A 股上市酒企的财務報表一度繁榮,更多地方性的中小品牌退出,整個行業進一步集中化。
在這一過程中,整個白酒行業庫存高企,更于 2022 年遭遇 " 堰塞湖 " 危機。有聲音認爲,經濟下行時期,白酒行業的隐形庫存可能會集中回吐,沖擊市場。
進入 2023 年後,消費闆塊複蘇強勁,白酒闆塊在 " 紅黃燈 " 傳言、" 禁酒令 " 政策下反複波動。春節後兩周内,其快速經曆了股價大漲、大跌再大漲的起伏。近日,貴州茅台時隔十四年再度回購股份的消息,提振了白酒闆塊情緒。
在開源證券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張宇光看來,2023 年,白酒行業仍會以 " 複蘇 " 爲主基調,全年增速或不及 2019 年,但進入下半年,尤其是中秋前後,整個白酒行業會回歸到正常的軌道,消費升級的邏輯可以持續。
以下爲張宇光訪談節選(有删節)。
丨 36 氪:春節後消費闆塊複蘇強勁,你怎麽看待 2023 年白酒闆塊的整體走勢?
張宇光:我個人對整個消費闆塊、白酒闆塊 2023 年的走勢都是很樂觀的。白酒複蘇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消費場景的恢複,随着新冠被納入乙類乙管,居民消費、商務消費的限制得到解除。2023 年春節白酒呈現出 " 兩頭好中間弱 " 的格局,居民消費中的贈禮需求對應的白酒千元價格帶、居民宴請需求對應的 200 元地産酒價格帶,都有很好的動銷。但是這也隻局限于居民消費場景的恢複,商務場景其實還沒有特别明顯的表現。
第二個階段指的是經濟的上行、消費力的提升,其核心還是與整體經濟複蘇的宏觀環境相關。2023 年下半年,尤其是中秋前後,白酒行業會回到一個正常發展的軌道上,回歸消費升級。
丨 36 氪:但春節過後一周左右,白酒闆塊也有一定波動,你認爲引起波動的原因是什麽?
張宇光:可以從基本面、資金面和情緒面三方面分析。
基本面,白酒行業整體是往上走的。資金面,公募基金持有食品飲料的倉位在 2021 年一季度達到高點,然後是連續五個季度的下降;一直到 2022 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放開後,食品飲料的倉位環比回升。但到 2022 年四季度末、消費複蘇真正來臨時,食品飲料的倉位環比三季度末又有少許回落,這表明還有部分資金沒有配置到位,我認爲後續資金還是有流入的可能。
最後從情緒面來看,前期我們認爲食品飲料漲幅過高,後期會有一些波動和調整,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而本次白酒的股價波動,在極短的時間内受 " 禁酒令 " 影響,但從目前各酒企的業務層面來看,2013 年 " 三公消費 " 出台後,政務消費的營收占比已經降到很低的水準,我認爲不會造成長期影響。
丨 36 氪:你如何看待近期流傳的 " 紅黃燈 " 政策?
張宇光:2 月 1 日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并沒有相關内容,究竟後期會不會推出,目前還沒有明确的文件。我個人認爲,紅黃燈的傳聞,是在全面注冊制的背景下,資本分配要向國家戰略性行業傾斜,這其實不排除消費類企業。但僅僅靠燒錢模式成長、運營的企業在新的 IPO 審核制度下,很難走通。
對于被傳 " 紅燈 " 的白酒企業,假設紅黃燈政策出台,對于目前 A 股已經上市的酒企,應該是利好的,未來這些企業将有一定稀缺性。近年來,國台酒業、四川郎酒、西鳳等的确上市不順,借殼上市的監管也趨于嚴格,珍酒李渡也選擇了港股上市。
未來酒企港股上市會是一個趨勢,但紮堆港股也很難,最終在港股上市的酒企數量和 A 股相比還是少的。第一,白酒企業越來越向頭部集中,而名優酒企業本身就不多,需要有曆史文化積澱才可以。第二,白酒企業的資金周轉通常較好,融資的需求不算特别強烈。
丨 36 氪:整個白酒行業 2023 年的增長與 2019 年比如何?各酒企的業績表現又有怎樣的預估?
張宇光:春節後預期整個經濟活躍度增加,這些都會使白酒有一個回補性的趨勢。但如果和 2019 年比,白酒行業整體的消費需求可能還是略弱、最多持平。
原因在于,2018 年底股價回落到很低的點位,2019 年春季糖酒會時,以五糧液升級到第八代爲開端,整體白酒行業有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提價潮,也伴随當年白酒公司業績的高增長,2019 年表現出來的是很明顯的戴維斯雙擊。
而 2023 年很難有像 2019 年那樣行業整體性的提價表現。企業業績增速來看,今年依然是一個修複性的增長。再其次,白酒行業經過 2022 年底的反彈,2023 年初的估值已基本接近正常區間了。
丨 36 氪:你認爲疫情三年對整個白酒行業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去年整個白酒行業的庫存積壓非常嚴重,這是否會影響酒企 2023 年的業績增速?
張宇光:疫情對于白酒行業的影響,第一,減少了消費場景。居民宴席禮贈、商務活動受到壓制,白酒真實的市場需求是萎縮的。
第二,白酒行業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加大了行業集中度,雖然疫情導緻行業整體銷量降低,但是這幾年上市白酒公司的報表都是增長的,而且增速不錯,原因就在于名優酒企搶占了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當這種外部需求受到壓縮的時候,名優酒企的品牌力和渠道力進一步增強,市場份額擴大,部分中小品牌退出了市場。
第三,疫情也倒逼經銷商在思路上發生轉變。因爲疫情影響導緻的真實需求下移,經銷商普遍面臨高庫存的壓力,這就倒逼白酒經銷商由 " 坐商 " 向 " 行商 " 轉變,面向市場去進行一系列的動銷和營銷活動,一些思想僵化、營銷能力弱的經銷商會被淘汰。
對于去年備受诟病的白酒庫存問題,經銷商通常的手段就是降價甩貨,但這種方法又有損于渠道秩序,批價擾動對企業也是不利的。對于當下的白酒企業,要麽通過加大鋪貨陳列、廣告提升終端消費量;要麽通過發貨節奏來調節批價,以此調節庫存。
在今年整個大環境比較樂觀的情況下,我認爲白酒企業完成全年業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渠道秩序也會恢複到健康的水平。考慮到高基數以及回款節奏,一季度業績可能表現一般。
今年企業回款會有兩個問題,一是春節時間比往年提前,本身留給經銷商回款的時間就不多;二是疫情迅速過峰時期,很多人在家裏出不去,進一步導緻了回款時間的縮短。雖然節後有一些回補,但回款節奏還是略慢。
丨 36 氪:你剛才說,整個白酒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集中化的階段,區域酒企的競争是否更加激烈?從白酒品類及價格劃分來看,整個行業又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張宇光:目前的情況是,全國化的白酒品牌比較少,除了特别頭部的龍頭,其他都是區域性品牌。從價格帶的角度來看,因爲很多白酒企業都在多元化,高端白酒也會去做一些次高端的産品,這種跨價格帶的發展也會引起白酒企業的競争。我認爲先會看到一些區域性競争的出現,然後再擴散到全國。
價格帶方面,通常我們認爲,高端指的是 800 元以上的産品,次高端是 300 元至 800 元,300 元以下的基本上就劃分爲地産酒了。伴随消費場景的複蘇,高端與次高端會得到發展。
從白酒類型看,醬香、清香和濃香,三種基礎的香型會不斷疊加,衍生出兼香、富裕香型等更多類型。目前來看,醬香和清香的範圍在擴大。醬香主要是茅台的振作用,以及貴州醬酒集體走出西部、向全國推進。清香型白酒的範圍擴大,主要受汾酒起帶頭作用的影響。
丨 36 氪:除了庫存,白酒也繞不開 " 年輕化 " 的問題。
張宇光:确實是,年輕人總是與消費并行。這個問題應該是從産品和消費者教育兩方面入手。
産品端,近兩年,各大酒企開始推出一些周邊産品,以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比如茅台冰激淩。再比如,現在年輕人喝白酒不會喝口感太沖、太辣的,五糧液從第七代升級到第八代,口感就有比較明顯的變化,更加柔和。
從消費者培育的角度,對于企業,白酒的文化宣傳一定要符合年輕人的思路和習慣,并通過白酒來承載當下年輕人的主流價值觀,這是非常重要的。曆史上,白酒行業經曆過價格競争、營銷競争、渠道競争,現在進入到消費者競争,能夠正确把握目标消費群體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推廣,成爲關鍵。
丨 36 氪:對于當下的酒企,你有什麽樣的建議?從價格調整、渠道、動銷存等方面,如何改變才能抓住 2023 年消費複蘇的機遇?
張宇光:當下白酒企業最關鍵就是趁着這個行業複蘇回暖的機會,及時調整好渠道的秩序,理順渠道的價格,讓渠道良性發展。除疫情壓縮消費場景、需求外,部分酒企疫情期間拉高産品價格,使經銷商庫存變得更高、利潤變薄,尤其是醬香白酒。
所以我認爲,趁着行業複蘇,企業應盡快調整價格、恢複經銷商利潤,把庫存降下來。這樣才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後續經濟上行消費力的提升,帶來行業新一輪的周期向上。另外一方面,我認爲還是要做好渠道基礎的夯實工作,加快市場的布局。同時也一定要加大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積極和消費者進行互動。
丨 36 氪:與白酒闆塊相比,你認爲春節後的食品闆塊複蘇程度如何?對于投資者,你又有哪些建議?
張宇光:綜合來看,食品闆塊春節後的表現是有所上揚、好于白酒闆塊。目前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宗原料的價格已呈回落趨勢,相信 2023 年食品飲料企業的成本壓力或要小于去年,這可能帶來利潤率的小幅提升。未來随着整個經濟的回暖、消費力的提升,必選消費恢複的确定性較強,可選消費修複的彈性會更大。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最直接受益的就是餐飲。比如說像啤酒、調味品、餐飲供應鏈,都在這一輪的修複行情中有比較好的增長。市場上的客流量增多後,連鎖門店也恢複活力,最典型的就是鹵味制品行業。此外,像一些成長性比較好的行業,比如預制菜、休閑食品,也會延續着之前較高的成長趨勢。
對于食品企業,我認爲還是要抓住複蘇的階段,提升自己的市場覆蓋率水平,才可能在未來的競争中抓住先機。對于投資者,今年一定是消費的複蘇機會,我認爲還是要 " 守正出奇 "。
所謂守正,就是把握住行業的基本盤,配置方面可以白酒爲主,同時可以配置一些像啤酒、調味品這樣的和消費複蘇相關的行業。出奇指的是在大衆品闆塊外,去尋找一些成長性好、業績增速快的公司來進行布局。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36 氪财經 "(ID:krfinance),作者:謝芸子 潘心怡,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