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低迷和中國車市大打價格戰的背景下,大部分國際車企的營收和利潤爲何不降反增?
撰文丨 JR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上半年瘋狂的價格戰下,沒有一家車企能夠獨善其身。面對越發激烈的競争環境,合資車企被迫重新調整産品價格體系。這波價格戰使得車企利潤空間大幅被壓縮,部分車型的售價已不足以覆蓋成本,很多車企處在進退維谷的狀态。
在此背景下,車企上半年财務表現如何是市場廣泛關注的話題。近日,多家國際車企公布了 2023 年 4-6 月及上半年的财務業績。數據顯示,雖然今年全球汽車行業充滿挑戰,但從營收和利潤數據來看,國際車企的日子不僅不艱難,反而順風順水。
全球化讓國際車企賺得盆滿缽滿
在目前公布财報的車企中,哪家車企實現逆境上漲?總體來看,捷豹路虎的營業收入增長是最快的。捷豹路虎 2023/24 财年第一季度(2023 年 4 月至 6 月)全球營收達 69 億英鎊,同比增長 57%;稅前盈利(去除特殊項目)4.35 億英鎊,息稅前利潤率進一步增長至 8.6%。
就營業利潤來看,大部分車企的利潤也都實現了雙位數增幅,其中以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的漲幅最爲突出。通用汽車第二季度營收爲 447.46 億美元,同比增長 25.1%;歸屬于股東的淨利潤爲 25.66 億美元,同比增長 51.7%;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爲 32.34 億美元,同比增長 38.0%。現代汽車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17.4% 至 42.25 萬億韓元, 營業利潤增長 42.2% 至 4.24 萬億韓元,淨利潤爲 3.24 萬億韓元,同比增長 15%。
另外,盡管 Stellantis 集團在中國市場表現平平,但其财報表現還是非常亮眼的。上半年,Stellantis 集團營收總計 983.7 億歐元,同比增長 12%;調整後營收 141 億歐元,同比增長 11%,利潤率爲 14.4%;淨利潤爲 109 億歐元,同比增長 37%。
相比之下,大衆集團明顯出現了 " 增收不增利 " 的情況。上半年,大衆集團的總收入達到 1563 億歐元,同比增長 18%,營業利潤爲 113 億歐元,同比下滑 13.9%,營業利潤率爲 7.3%。如果不考慮投資等方面的支出,大衆汽車上半年的财務指标還是很強勁的,其對自身運營能力也表現出較強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車企對其 2023 年财報預期也較爲樂觀。通用汽車上調了 2023 年全年盈利指引,全年歸屬于股東的淨利潤在 93-107 億美元之間(此前爲 84-99 億美元),預計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在 120-140 億美元之間(此前 110-130 億美元)。
賺錢并非萬事大吉,中國車企來者不善
可能很多讀者很好奇,在全球經濟低迷和中國車市大打價格戰的背景下,大部分國際車企的營收和利潤爲何不降反增?一方面,去年受疫情、原材料漲價影響較爲嚴重,車企的整體業績基數較低,而今年上半年回歸正常,車企的營收、利潤均大幅回升,與去年同期的較差數據對比,自然會顯得更 " 亮眼 "。另一方面,這些國際車企依然有創造現金流的奶牛——燃油車業務,爲上半年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但是,這些國際車企的日子也不像财報數字那樣光鮮亮麗,他們的煩惱也不少——電動化轉型慢,電動車銷量少、成本高。而 Stellantis 集團 CEO 唐唯實也指出:" 大衆和通用汽車目前在中國市場面臨壓力。因爲當下傳統燃油車的業務在不斷萎縮,且這兩家的電動化業務規模不大,最終利潤也不高。" 也就是說,大部分國際車企目前還沒有在電動化轉型中獲得紅利。
再看中國車企,在全球汽車電動化轉型大趨勢下,中國車企借助新能源車已經實現彎道超車。中國車企不僅在國内市場銷量占比超過一半,汽車出口量更是勢不可擋。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 234.1 萬輛,同比增長 76.9%。中國車企不斷在海外開花,正改變着海外消費者的刻闆印象,這些後起之秀的沖擊不像在傳統燃油車市場那樣柔和,這也不禁讓人爲國際車企未來的表現捏一把汗。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市場能夠獨立存在,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未來誰能更快地向電動汽車轉型,提升電動車銷量且更快地從電動車中盈利,對業績的盈虧來說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國内今年上半年的價格戰,其實對大部分國際車企的營收是有着顯著沖擊的,但得益于他們在經營結構、經營規模、品牌溢價等幾個層面的長期積累,才穩住了上半年的營收和利潤業績。但是,中國車企目前不僅在國内攻城略地,甚至在國際車企的老家也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如果國際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上沒有更多突破,它們的煩惱恐怕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行業丨大衆入股小鵬,奧迪牽手上汽,下一位是誰?
熱點丨車企法務部集體上崗,是反向維權還是 " 捂嘴 "?
行業丨自主品牌混動技術出海!被奔馳看好,吉利在合作這件事上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