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太久沒有關注港片了吧,以緻朋友發來一張香港影史票房排名的圖時,我不禁大吃一驚。
前三名裏,居然有兩部都是黃子華的電影。
而最高的那部,竟已近億。
上一次這麽吃驚大概還是《那些年》的時候,那一年,《那些年》橫空出世,似飓風一般,把周星馳電影在内的所有港片都從票房榜上拉了下來,霸占了冠軍的位置。
而之後十年的時間裏,不但周星馳沒能翻身,港片也沒能翻身。
于是聽聞《毒舌律師》在内地上映,我便毫不猶豫地趕了過去。
無它。
一是看這部創造曆史的《毒舌律師》究竟有幾分實力幾分虛火。
二是看在電影界摸爬滾打許久也不得志的黃子華,是否真的接過了周星馳的槍。
不得不說電影總有這種魔力:
當電影散場,慵懶的觀衆魚貫而出時,你總會覺得那不過是一個虛空的夢而已,但回到燈光熄滅的那一刻,那兩個小時裏,你卻會毫無保留地沉浸其中,爲之激憤,爲之歡呼,爲之頓足捶胸熱血沸騰。
它拍的是 20 年前,卻與當下,産生了一種微妙的情緒共振。
不過還是得提醒一句。
相比于原版,内地版的《毒舌律師》是有些許改動的,如果隻是聽普通話配音,你大概率會覺得這隻是一部尋常的 TVB 法庭片而已。
所以,如有可能,請盡量看粵語原聲版。
01
不妨從一個細節說起。
《毒舌律師》的高潮戲,是黃子華飾演的律師林涼水結辯陳詞,隻見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
以前個個都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今時今日,人人都改口了
說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以至于法官連忙打斷:
法庭不允許這種說話
情緒之激昂,碰撞之激烈,就像《寒戰》裏郭富城和梁家輝的那句 " 對話 ",足可讓不少觀衆熱血沸騰。
不過等等。
如果你能聽懂粵語,你會發現這裏似乎存在些問題。
明明黃子華并非說的是 " 三六九等 "。
而是:
法律面前,窮人死梗
沒想到,在電影院看個港片,還會遇到 " 信雅達 " 的翻譯,還要學習粵語聽原聲,畢竟,這樣的 " 意譯 ",在這部電影裏有不少處,一些 " 不雅 " 的詞,比如 " 契弟 ",都被翻譯成了另外的意思。
爲何我要挑這 " 不起眼 " 的一處改動來說?
因爲相比于 " 三六九等 " 的客觀描述," 窮人死梗 " 更能體現電影的特質:
控訴。
對這個社會現狀的控訴。
電影說的是一個階層碾壓的故事,在香港,對權貴階層而言,弄死一個平民,就像碾死一隻螞蟻那麽簡單。
一個單親媽媽的啞巴女兒意外死亡了怎麽辦?
如果是普通人,這件慘劇可能不會上新聞版的角落位置,但曾潔兒(王丹妮 飾)不同,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入贅大家族鍾家的鍾京頤的情婦。
一時坊間傳得沸沸揚揚。
于是爲了家族的名聲,鍾家決定趕盡殺絕。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一方面,他們買通大廈管理員,給出假口供:事發當晚,曾潔兒曾經打過女兒。
另一方面,他們又讓鍾京頤說,他回到家裏發現女兒死的時候,大門緊鎖。
這樣一來。
既有動機,又沒有第三人在場的可能,曾潔兒想不被判刑都不可能了。
辯護律師林涼水沒有辦法嗎?
似乎是有。
他得到了女兒的臨終遺言,她說她媽媽從不打她。
但有用嗎?
顯然,在法庭上,這個證言不被采納。
不僅如此。
兩年後,林涼水得到了更有力的證據,那就是大廈管理員的書面遺言,證實當年在法庭上冤枉曾潔兒,于是提起訴訟,打算翻案。
但鍾家的反應呢?
請來金牌大律師坐鎮,要把誤殺改爲謀殺,讓曾潔兒一輩子也别想出來。
不僅打聽到法官的喜好。
還聯合警方把林涼水關起來,試圖讓他出不了庭。
于是這就出現了電影最後的那場審判。
旁觀席上,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到場,齊刷刷坐着的,都是鍾家的律師團,他們不僅給法庭施壓,還公然作弊,用手語的方式 " 指導 " 證人的回答。
何其嚣張。
難怪林涼水最後義憤填膺地說出了那句," 法律面前,窮人死梗 "。
但再等等。
真的說的是 " 死梗 " 嗎?
仔細看黃子華的口型,明明是開口音,顯然對不上這個詞的發音。
一查才知道。
原來在香港影院,這句台詞說的是——
" 法律面前,窮人含 *"。
來源:香港 01
看起來,現在看港片,不僅要學會粵語,還要會讀唇語。
02
當然,就文明用語而言," 含 *" 這個詞是不适合大衆傳播的。
它過于粗俗。
以緻于我都沒法在這篇文章打出這個字。
但一個 " 含 " 字,其實已經很形象地傳遞出了這句話的情感狀态:屈辱與悲憤。
它比 " 死梗 " 更無力。
它是低三下四來獻媚,卻還被嫌棄地踩在腳下,以緻丢失了任何原則。
也正是如此。
" 法律面前,窮人含 *" 由早期的玩梗,逐漸變成了香港市民間的一句流行語。
這也是電影與觀衆産生共振的情感基礎。
人們所悲憤的,是公義的缺失。
電影裏,林保怡所飾演的陸定衡曾經問過林涼水一句話:
你還記不記得當初學法律的初衷是什麽?
說這話時,鏡頭掃向一個老婆婆,正在向警察祈求着些什麽。
這句話其實很好回答。
無非是公平與公義。
但放在電影裏,你便會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微妙了。
因爲 " 大狀 " 這個公平與公義的代表,在影片裏,其實并沒有站在人民的那一方。
舉例來說。
林涼水是個什麽樣的人?
雖然自高自大,毒舌口賤,但二十年來,都是憑着良心在做事。
做人,要以德服人
暗算另計
但從律師做到法官,結果呢?因爲堅持不倚靠有錢人,一路清貧,最終一無所得,甚至還被打壓。
沒辦法。
他隻好和同事們一樣,去跪舔有錢有權的人的臭腳。
面對譏諷他滿臉堆笑。
面對權勢他放棄原則。
可這個世界不是說你跪舔就可以的。
有錢人說翻臉就翻臉,絲毫不會把他放在眼裏。
爲什麽?
另一場鍾氏家族的戲,王敏德所飾演的離休大律師董衛國見到鍾家老夫人的第一句話是表示感謝:
謝謝你安排我的兒子和泰國王室搭上關系
鍾家老夫人則像對待瑣事似的回答:
以後有事直接和泰國總理說好了
原來所謂的法律界權威,正義的頂梁柱,也不過是有錢人的利益交換對象。
沒錢?
大概也隻有 " 含 *" 了。
類似的例子在電影裏還有很多。
比如林涼水去見鍾京頤,鍾說發現屍體時門沒鎖,也就是說可能會有第三個人進出。
林涼水顧及鍾的身份地位,沒讓他簽證人協議。
這使得鍾出席時直接反口,讓曾潔兒锒铛入獄。
你顧及有錢人,有錢人才不會顧及你。
比如董衛國勸謝君豪飾演的金遠山把官司打下去,怎麽做?
見面之前他拿出手機發了一條消息。
沒多久,金遠山就收到師父的電話,讓他忍耐。
手段四通八達。
以至于林涼水在庭審時直接說出那句讓人讓人振聾發聩的話:
今天,這裏
所有事情都有問題
當公平公義缺失。
當 " 人 " 這個字缺失。
我們還能怎麽樣?
隻能期盼 " 天有眼 "。
隻能期盼他們有 " 不被天收 " 的覺悟。
于是,爆發出 " 窮人含 *" 這樣的粗口,恐怕也就成了許多港人感同身受,産生情緒共振的直接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是一種急迫的情感出口。
03
當然。
作爲一部法庭片,《毒舌律師》其實有着不少的問題。
比如庭審現場,黃子華口若懸河,夾槍帶棒,這樣長時間的機辯斷然是不會出現在真正的法庭上的,反而在 TVB 劇,或者講述宋世傑的電影裏常見。
我的問題是:你是不是人啊
比如起着重要作用的證物,那兩瓶水,且不說在案發現場放兩年沒人動過的設置,單說未經證據提交環節就帶上法庭的做法,恐怕,就值得商榷。
所以它更多的是像是現代版的《九品芝麻官》或者《審死官》,要論嚴謹,它實在是算不上的。
它隻是一部純粹的爽片。
但。
就像前面所說,這種可以宣洩的情感出口,對港片來說,從來都是尤爲重要。
當年許氏喜劇是怎樣掀起風浪的?
你或許會淡忘那些電影裏的具體情節。
但你會記得許冠文的小人物形象。
會記得許冠傑在那裏唱:
我哋呢班打工仔
一生一世爲錢币做奴隸
他們是自命不凡的普通人,是勉強爲生,偶爾行差踏錯偶爾又時來運轉的普通人,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香港經濟騰飛期人們的不滿與期待。
那是一代港人的寫照。
而同樣,周星馳的無厘頭呢?
當然不是什麽後現代之類的大詞。
而是草根階層反常規反常識的反抗。
哪怕是粗俗,哪怕是輕率,哪怕是沒有邏輯的胡鬧,骨子裏,其實都是嘲諷。
當你無力改變這個世界。
你唯有通過自嘲與嘲笑他人,來尋求所謂的公正。
沒錯,他們都是草根視角,都是用獨特的喜劇方式來表達對當年那個社會的不滿。
而黃子華。
就拿林涼水這個人來說。
雖然是個口賤的大律師,但其實社會地位并不高,本質上依然是草根視角,他信奉一種樸素的價值觀,那就是人間有公義,以及努力就會成功,他失意過,懷疑過,千瘡百孔過,但即便遍體鱗傷,始終沒有違背過自己的良心。
而這,也是當下港人某一種心态的寫照。
所以。
與其說黃子華有多高的喜劇喜劇技巧,倒不如說,他準确地抓住了香港 " 當下 " 的社會氛圍,制造出了人們可以發洩的情感出口。
正如他當年在棟笃笑裏。
一邊理直氣壯地說:
揾食啫 犯法呀 我想噶
一邊又不無喪氣地說:
不過輸少當赢啦
系輸淨少少都當系赢
觀衆一片歡呼。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
說黃子華終于接過了周星馳的槍,喜劇之王完成了第三代的交棒,其實不算爲過。
畢竟。
兩年兩部片打破票房紀錄,且能在影史前三中占據兩席,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也不該是個偶然現象。
而更重要的是。
這兩年,當港片記錄不斷被打破時,人們意識到,港片,似乎真的開始變天了。
它們迎來了一個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時代。
比如《還是覺得你好》《我的非凡父母》《窄路微塵》豆瓣都超過 7 分,《正義回廊》《毒舌律師》豆瓣都超過 8 分,《給十九歲的我》更是超過了 9 分。
而《毒舌律師》的破億,則成爲了一個标志性的事件,這是對立足本土方向的一次肯定。
未來會如何我們無從得知。
但至少。
在這個環境裏突圍的黃子華,與香港電影一起,都會讓人充滿希望。
我們期待《風林火山》。
期待《命案》。
期待還留在香港的老一輩電影人和新一代電影人一起,共同開創出一個可以用 " 複蘇 " 來形容的港片時代。
畢竟,光已經照進來了。
它不會那麽快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