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2023 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該報告國内首份農業農村領域低碳發展并持續跟蹤研究的報告,展現了我國農業農村綠色低碳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體強度較低
《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體強度較低,單位農業 GDP 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及人均農業人口碳排放均遠低于美國。碳排放強度一般指碳強度。碳強度是指單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作物生産過程中,關鍵排放環節是化肥生産和施用,占碳排放強度的 79.7%~89.5%。
從碳排放強度的時間變化來看,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糧食生産政策措施和專項行動,其中每年投入 1000 億元左右的資金支持高标準農田建設。高标準農田建設既能提高節水灌溉等新技術采納率,又可以抑制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糧食增産與碳減排協同作用。數據顯示,2003 年以後,我國進入了糧食安全和碳排放的脫鈎期,糧食産量快速增長,農業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單位糧食産量的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此外,我國大豆、馬鈴薯、甘蔗等單位農作物的碳排放強度也呈下降趨勢。
減排舉措上,我國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農業減排固碳戰略、政策和技術措施研發推廣等,已基本建立了農業農村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政策和技術體系。如構建稭稈還田下水稻豐産與甲烷減排的稻作新模式,實現水稻增産最高達 8.8%、氮肥利用增效超過 30%、稻作節本增收 8.3%~9.7% 和甲烷減排 31.5%~71.7% 的顯著效果。在育種方面,我國培育并推廣節水抗旱稻,每畝稻田甲烷排放降低 90%~95%。在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降低農田氧化亞氮排放方面,2020 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比 2016 年減少 12.3%,測土配方施肥 19.3 億畝次,比 2015 年增加 17.7%。同時,2020 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 76%,甲烷和氧化亞氮減排率超過 30%。
低碳農業急需全鏈條整體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區域适用性低碳農業綜合模式集成度較低,種植業和養殖業較難實現真正的結合,導緻貫穿農業生産各個環節的全鏈條整體解決方案構建難度較大。
《報告》指出,我國農業規模化生産水平低、減排模式集成不足,低碳發展與提質增效未形成合力。在種植業減排方面,我國種植業生産溫室氣體排放基數大,缺乏颠覆性的增産減排關鍵技術,需要進一步探索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和豐産減排協同生産模式。在養殖業減排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畜禽養殖量大且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存在畜禽遺傳育種滞後、規模化比重不高、優質飼草料不足、疫病多發頻發和種養結合不緊密等諸多問題,繁殖效率與生産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單位動物溫室氣體排放因子高,需要不斷提高動物的生産性能,實現高效養殖與溫室氣體減排協同。
此外,農田草地固碳的巨大潛力尚待挖掘,突破性固碳技術缺乏,激勵政策措施仍需深化。如在農田土壤固碳方面,目前,我國農田碳彙技術創新和引領性不足,國家科技計劃和專業研究機構投入強度較低,成熟高效的農田碳彙技術和産品不夠。而對草原生态系統固碳潛力、碳彙能力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
協同推進豐産增效與綠色低碳發展
目前我國已制定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編制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科技創新需求清單。
當前,細緻做好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各項工作,要組建跨單位、跨學科、跨團隊的合作機制,聚焦瓶頸和短闆,加強稻田甲烷減排、畜禽低碳減排、農田碳彙提升、農機綠色節能、可再生能源替代等農業農村綠色低碳核心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工作,示範先進适用的減排固碳技術,形成适宜不同區域的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并在示範區推廣,穩步推進生态低碳農業發展。
《報告》建議,協同推進豐産增效與綠色低碳發展,降低農業排放強度。具體而言,實施稻田甲烷減排豐産技術創新,強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廣稻田節水灌溉技術,改進稻田施肥管理,選育推廣高産優質低碳水稻品種。在肥料上,研發農用地氧化亞氮減排增效技術,推進氮肥減量增效,推廣新型肥料産品、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施肥技術,推進有機肥與化肥結合使用。在養殖上,要創新牛羊等反刍動物高效養殖與腸道甲烷減排協同技術,改進畜禽飼養管理。
在碳彙上,則要提升農業碳彙能力,推進農業生态價值轉化。開展農田土壤固碳關鍵技術創新與示範,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一批農田土壤固碳技術産品,推進技術集成創新,組裝集成一批适用不同區域的農田土壤固碳技術。在種植方面,實施保護性耕作,推廣有機肥施用、稭稈科學還田、綠肥養殖、糧豆輪作等技術,建立農田土壤固碳技術體系。同時,開展人工草地固碳增彙技術創新與示範,進一步增加碳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