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9 月 24 日電 題:百年家電巨頭東芝無奈賣身留下哪些教訓?
作者 周超 安邦智庫 ( ANBOUND ) 研究員
9 月 21 日,擁有 140 多年曆史的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東芝宣布,以日本國内基金 " 日本産業合作夥伴 " ( JIP ) 爲主的财團完成對東芝的要約收購。
東芝因何從高台跌落?
提起東芝,可能 95 後和 00 後的國人會相對陌生,但是對于 80 後和 1990-1995 年出生的中國人而言卻非常熟悉。創立于 1875 年的東芝是日本制造業的代表之一,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台洗衣機、第一台冰箱、第一個雷達、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個微波爐、第一個電飯煲、第一個可視電話,甚至全球第一台筆記本電腦,全部來自東芝。東芝自身在消費電子領域是長期的王者,筆記本電腦銷量曾經長居世界首位。并且,東芝還曾進軍醫療設備生産和半導體等先進領域并取得不俗成績。但是,進入千禧年之後,以東芝爲代表的一衆日本消費電子巨頭逐漸陷入困境,而這背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産業鏈轉移之下中韓廠商特别是中國制造商的發展壯大。就東芝自身的隕落而言,肯定是主客觀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方面,消費電子領域内中國的後來居上一定會沖擊到東芝自身的王牌領域,因而東芝在諸多領域内走下王座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是,在這一調整過程中,東芝自身的決策失誤同樣 " 功不可沒 "。
在消費電子領域初現增長乏力的趨勢之後,日企紛紛開啓了轉型進程,竭力轉戰産業鏈上遊的高端材料、高價值部件,希望成爲持有高端技術的 " 隐形巨頭 " ——比如,索尼收購了美國醫療診斷設備研發公司,利用在數字家電領域培育起來的獨有技術開拓醫療市場;日立則在發電和發電控制系統、半導體生産設備、高性能材料等領域發力;京瓷則發力熱敏電阻内置晶體、晶振等手機零部件。在這個過程中,東芝 " 押注 " 核能和通信等領域。2006 年 2 月,東芝以 54 億美元的 3 倍溢價收購了美國的西屋電氣,開始正式進入核電産業。但是,東芝進軍核能領域之時正是西方世界整體上開啓 " 脫核 " 進程之時。比如德國,自 1989 年開始就沒有再建立新的商業反應堆。雖然由于烏克蘭危機延緩了其核電站的關閉進程,但是德國依然在 2023 年關閉了最後三座核電站。就産業未來前景而言,東芝押錯了寶。而 2011 年的福島核電站被海嘯摧毀事件不僅破壞了東芝在日本國内的核電布局,也加劇了西方的 " 棄核 " 進程,這進一步打擊了東芝的核能業務。
爲掩蓋自身的頹勢,東芝 2008 年就開啓了長期的财報造假進程。根據東洋經濟 2015 年的報道,當年通過第三方機構的調查,東芝被爆出自 2008 年至 2014 年 3 月爲止,有約 1518 億日元的财務造假,加上東芝的自主審查,有共計 1562 億日元的累計金額,這一數字是東芝方面最先公布的 500 億日元的 3 倍。第三方機構特别指出,财務造假有企業高層的參與。這進一步打擊了東芝的企業信譽。由于在此前的業務整合中,東芝自主放棄了前景相對看好的半導體和醫療設備業務,加之押寶的核電業務再遭重擊,财務造假醜聞之後東芝始終未能扭轉頹勢,最終造成了今天退市的悲慘結局。
東芝留下哪些教訓?
從耀眼的明星企業到最終退市,東芝的遭遇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
首先,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深度把握産業發展進化的客觀規律與前進方向始終是企業的生存根據。唯有掌握了這一規律才能夠确保自身不被淘汰。由于對智能數字領域發展的認識不足,日本企業在千禧年之後的發展出現了整體性的頹勢,此前的手機王者諾基亞也是如此。而東芝落得如此下場也是因爲其在此後的調整中找錯了方向,進入了錯誤的賽道。而日立和索尼等原消費電子巨頭則由于轉型的成功而避免了完全被淘汰的命運。
其次,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誠信經營都是絕對不可以突破的底線,東芝的财務造假醜聞給本已陷入困境的企業經營帶來了雪上加霜的效果,教訓尤爲深刻。
再次,西屋電氣在收購美國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業務後導緻東芝背上了數十億美元債務負擔的事件表明,企業在進行跨國并購時一定要對并購對象的狀況和背景做十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對于自身的外國子公司的運作一定要保持相當的控制權,切忌當 " 甩手掌櫃 "。
東芝相當于通過 " 賣身 " 欲走曲線自救路線。依照東芝自己的說法,東芝将與出資方企業展開合作,采取首先以功率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爲中心、鞏固重建基礎的戰略。東芝将以這兩項業務爲中心,增加與出資企業的業務合作,以期擴大收益。在節電所需的功率半導體、耐用性好的蓄電池以及可彎曲和貼在牆上的新一代太陽能電池領域,需求随着去碳化而不斷增加。東芝在相關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将打造自主技術的 " 突破口 "。但是,最具增長潛力且前景最爲優良的産業如半導體和醫療設備等早已被東芝自身所售賣,因此就中長期而言,東芝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和盈利前景依然十分有限。東芝可以被 " 起死回生 ",但是随後的生機恐怕并不蓬勃。 ( 中新經緯 APP )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産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内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作者:陳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