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把《阿凡達 2》看了。
就特效而言,不看一遍真是人生遺憾;就劇情而言,看第二遍是浪費人生。
故事從上一部種族對決、人與自然的宏大主題,轉到了家庭關系和個人恩仇,個人期望落差挺大。
于是我在思考,《阿凡達 2》缺失了什麼?
一、男主缺失了魅力
我可以接受一個不完美的男主,但我實在不能接受一個失敗的男主。
或者說,一個失敗的父親形象。
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
男主一家的家庭關系很讓人窒息。
電影為了體現傑克對孩子的父愛,做了大量對話描寫,甚至整個第二部劇情都是出于他對孩子的愛展開的。
可事實上,傑克和子女的相處簡直蠻橫。他并不尊重孩子,很少和子女認真溝通,隻會刻意反複強調,一家人就要在一起。
大女兒通靈,他當她有病,二兒子叛逆,他不理會苦衷。
兒子對父親隻有服從,女兒對父親隻有崇拜。
一切隻是男主單方面的父愛表演。
由于代入感比較強,我很在意男主大兒子内特亞姆。
因為他犧牲了。
某種意義上,大兒子是被他父親害死的。
不論二兒子做了什麼錯事,男主永遠先指責大兒子," 你個當哥哥的是幹什麼的?"" 你有沒有哥哥的樣子。"
這導緻大兒子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責任重擔。
二兒子也不好過,被地主家傻兒子欺負,為了平息矛盾,主動背鍋攬禍,男主甚至沒有耐心聽兒子的解釋前因後果,武斷地指責他是家庭之恥。
我本以為父子矛盾和誤會,會在電影最後,或者下一部解開,也算有頭有尾。
可内特亞姆死了,就這麼犧牲了,換來的也不過是奈蒂莉的暴走和洛阿克的成長。
回想故事前期男主對他的各種指責,我感受不到大兒子犧牲的悲壯,更多是不值。
他的死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的安危,隻為了保證弟弟的安全,隻為了迎合父親的期望。
作為商業片,主角通常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讨喜。
我相信,潘多拉星的世界觀要比男主一家的家庭故事要有吸引力得多。
而《阿凡達 2》缺失了最重要的靈魂——世界觀。
二、故事缺失了真正的主角。
《阿凡達》最大的魅力就是美輪美奂、奇思妙想的潘多拉星。
萬物皆有靈,納威人可以通過神經連接,駕馭坐騎、感受植物、溝通星球,這種神奇的生物進化,遠比人類能想象到的工業科技要高級得多。
納威人有先天的交通工具,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利有的,人手一份。
而支撐這一切先進生态圈的核心是聖母艾娃。
《阿凡達》第一部,其實男主一開始踏入潘多拉星的那一刻,就被聖母艾娃選中了。
男主在最終大戰赢得了最終的勝利。
可以說,男主在整場戰争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這也是第二部的上校為什麼執着于殺死男主的原因之一。
再想男主為什麼能勝利?
因為他憑借着他對人類的了解、當兵多年來的實戰經驗,以及對潘多拉星的地形熟悉,調兵遣将,指揮納威人完成了戰術策略。
他為什麼能指揮納威人?
因為他馴服了巨靈鳥,赢得了全族人的認可。
而在納威人的傳說中,馴服巨靈鳥的人就是魅影騎士,能夠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
他為什麼能馴服巨靈鳥?
影片并沒有交代男主遠超于其他納威人的技能和本領,他卻輕易馴服了巨靈鳥。
與其說,他馴服了巨靈鳥,不如說巨靈鳥選中了他。
在潘多拉星,萬物都能夠共享聖母艾娃的思想。
艾娃看得出男主在戰争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在幫助男主,讓巨靈鳥配合他。
影片也有暗示,大難當前,類似于黑豹的野獸也主動讓女主駕馭自己,幫助女主奈蒂莉對抗人類。
這和男主馴服巨靈鳥的橋段是鏡像關系。
他為什麼被艾娃選中?
人類和納威人勢必會有生死一戰,已是艾娃意料之中的事情。
男主的各項素質能夠幫助納威人在戰鬥中實現勝利。
他的人類身體已經半殘,而阿凡達身體健全完好,男主有充分的動機和可能性,向往成為真正的納威人。
所以奈蒂莉一開始想要殺他的時候,艾娃放了一波種子,明示奈蒂莉,這是她選中的天選之子。
不禁好奇,聖母艾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潘多拉星的奇幻景象究竟是艾娃塑造的,還是說她本就是這顆星球的神。
要想展開這條故事線,應該把男主大女兒琪莉推為第一主角,而不是二兒子洛阿克。
電影對琪莉的塑造,明顯參考了耶稣降世。
上一部死去的格蕾絲博士對應聖母瑪利亞,受聖母艾娃感召而懷孕,生下了琪莉,對應《聖經》中的耶稣。
莫非琪莉的出生,本就是聖母艾娃的一步棋?
那麼懸念依然在,聖母艾娃對應的是誰?
琪莉在靈魂樹見到母親,為什麼一問到生父是誰,就會切斷鍊接?
艾娃的真實身份其實很作疑。
第一部,格蕾絲博士身受重傷,于是男主起球聖母艾娃将博士的意識移植到阿凡達體内。
可意識轉移失敗了,真的是因為搶救不及時嗎?
大家回想一下,琪莉在靈魂樹裡第一次見到格蕾絲博士,博士在幹嘛?
她在做研究。
有沒有一種可能,艾娃當初沒有成功救活博士,是因為她想獲得了人類的科技知識?
隻可惜這些猜想都隻能是猜想。
因為《阿凡達 2:水之道》,其實什麼也沒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