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米虧本賣車而被質疑爲 " 傾銷 ",引發關注,由此可窺見,複雜的财務數據并不是可輕易讀懂其中的邏輯的。
拆解開來,營收、利潤、銷量、研發等等,一項數據出現短闆,木桶效應随之應驗;綜合起來,其中,平均單車利潤的高低隐含了一家車企的财務狀況,甚至是發展與走向。
平均單車利潤低:賺得不多,給得多
上半年國内主流車企中,在營業收入這一塊,比亞迪以 3011.3 億元排在第一位,與第二名上汽的 2846.9 億元拉開一定距離,與第三名吉利的 1073 億元有近乎 2000 億元的差距。
淨利潤方面,比亞迪達到了 136.3 億元,同樣高于其他車企,雖然有錢賺,但從平均單車利潤來看,賺得實在不算多。
上半年,長城銷量 56 萬輛,平均單車利潤 1.28 萬元,位居第一;吉利、理想分别以 1.11 萬元、0.9 萬元位居第二、第三;比亞迪雖然擁有天文數字般的營收,和遠高于别家的銷量,但平均單車利潤僅有 0.85 萬元!
爲何會有這樣的差距?我們都知道,比亞迪得以迅速占領市場,絕對要歸功于 DM 技術,在這項插混技術的支撐下,比亞迪實現了從 " 油電同價 " 到 " 電比油低 ",也因此比亞迪必然有個非常明确的對标——合資品牌。
對于合資的平均單車利潤,一直以來都是 " 公開的秘密 ", 主要依靠 10-15 萬級市場走量的合資品牌,多年前就已實現了平均單車一萬多元甚至更高的利潤,即便而今被中國品牌壓制得緊,依然 " 有利可圖 "。
加價不止、暴利不斷,合資品牌輕松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更何況,消費者又常是以昂貴的價格,隻能享受到落後于國外市場的技術。不合理的格局,需要有人打破,比亞迪 " 賺得不多,給得多 ",自己利潤少一些,消費者實惠多一些,格局則由此生變。
單車利潤低,但研發投入高
總讓人痛心的 A 股,又總能找到一些驚喜。
上半年,A 股上市公司中,研發費用排在前十的且與汽車行業有直接關聯的,僅有兩家,即比亞迪和甯德時代。其中,比亞迪更是以高研發投入成爲 A 股 " 研發之王 "。
一個細節是,位居前十的多爲央企,而坐落于鵬城深圳的比亞迪,雖爲民營企業,但憑借多年深耕新能源行業的底子,迅速脫穎而出。
另外再看上半年國内主流車企,研發投入方面,比亞迪 201.8 億元,是上汽的兩倍之多,更是上汽、吉利、長城三家加起來亦無法企及。
我想說的是,研發投入和利潤相挂鈎,比亞迪之所以平均單車利潤偏低,除了硬剛合資給到用戶最誠意的價格,還有就是比亞迪常年不吝大量資金投入研發。有數據顯示," 從 2011 年至今的 14 年裏,比亞迪有 13 年研發投入高于淨利潤,有時候甚至是同期淨利潤的幾倍 "。
另外,截至目前,比亞迪累計研發投入已接近 1500 億元!
固然,高額的投入,也有相應的回報。恰逢北京奧運的 2008 年,比亞迪第一代 DM 技術橫空出世,時至今日,已然發展到了第五代,憑借新一代 DM 技術,比亞迪旗下車型在各自細分市場的表現愈發突出,而用戶越來越相信比亞迪,以及比亞迪有足夠的底氣抗衡合資品牌,皆源于 " 技術 " 二字。
衆多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研發投入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均單純利潤,但比亞迪也獲得了更多用戶的信賴。
不是不賺,而是實現更廣的布局
當然,作爲一家企業,利潤當先,沒有利潤活不下去;但同時的,作爲一家企業,長遠規劃更是重要,目光不長遠則走不遠。在這期間,不得不說比亞迪将 " 降本增效 " 诠釋得合理。
比如上遊材料,即锂電池上遊材料電池級碳酸锂,據悉從最高的每噸 60 萬元,到前一兩年的每噸 10 萬元,跌至上半年的每噸 6 萬元。
需明白的一點是,比亞迪手中有市場份額僅低于甯德時代的王牌弗迪電池,上遊材料價格大幅度下跌,必然使得锂電池成本大幅度降低,憑借比亞迪穩中有升的銷量,完全可以降本增效之餘,實現更高的平均單車利潤。
但是,上遊降本是大環境所趨,赢得廣大用戶認可才是比亞迪的首要目标,作爲一家造車企業,理應将省下的這些 " 本 " 普惠到用戶身上。
再比如說,比亞迪在售插混車型全系标配 12V 磷酸鐵锂啓動電池,這裏邊就增加了不小的成本;還有就是前文提到的旗下車型皆陸續搭載最新一代的 DM 混動技術,體驗更好了,經濟性更高了,但消費者所花費的成本并沒有提升——随着時代的發展,技術理應也要提升,消費者理應享受到更優秀的技術,車企也應該做到 " 加量不加價 "。
實話實話,給到了誠意,還得保持财務狀況良好,這頗爲矛盾,也是一件難事。這裏,就極爲考驗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無論是上遊材料價格下降,還是加量不加價,比亞迪能夠實現降本增效,最終還是歸功于優秀的成本控制。
以比亞迪這家企業來看,電池起家,遇到新能源風口,推出更多的符合時代、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順風順水的背後,有賴于堅持 " 十年如一日 " 的研發理念,以及合理的、高效的規劃。由此,得以普惠用戶之餘,實現摧毀合資城池、沖擊高端化、走向海外等更廣的布局。
最後
确實,單拎出一項财務數據,我們很容易誤解一家企業;将多項财務數據綜合解讀,我們便能理解這家企業。平均單車利潤,則将多項财務數據綜合了起來,讓我們看到車企的發展理念。
市場,始終是在變化的,過去我們體驗到了何爲加價,何爲高傲,而今在一衆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品牌的合力下,從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逐漸赢得尊嚴;消費者的權益,也應該是在變化的,而這變化應該從車企 " 暴利 ",轉變爲車企的 " 普惠 " ——赢得消費者,才能真正赢得尊嚴,且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