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簡介:何偉文系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 WTO 研究會常務理事、钛媒體國際智庫專家、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此前還曾擔任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 本文爲何偉文钛媒體 App 獨家專欄作品)
2023 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 41.76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0.2%。經過四季度的回穩,實現了正增長。來之不易。其中出口 23.77 萬億元,增長 0.6%;進口 17.98 萬億元,下降 0.3%。2023 年,在外部環境嚴峻的情況下,我國進出口依然保持了一定韌性。并出現了新的出口增長點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總計超過 1 萬億元。
但折算成美元則全部爲負增長。進出口總額 59368.3 億美元,下降 5.0%;其中出口 33800.2 億美元,下降 4.6%;進口 25568.02 億美元,下降 5. 5%。淨出口爲 2023 年全年 GDP 增長貢獻率爲負。
一 . 中國進出口基本格局:與傳統發達國家全面滑坡,貿易結構劣化
(一)地區格局
2023 年,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增長 2.8%;其中與俄羅斯雙邊貿易增長 26.3%,達到 2400 億美元。但不足以彌補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傳統發達國家貿易夥伴的大幅下降。對以上分别下降 11.6%、7.1%、10.7%、和 13.5%。尤其是出口,分别下降 13.1%、10.2%、8.4% 和 7.2%. 對美國和歐盟出口降幅都達到兩位數,是對全球出口降幅 4.6% 的兩倍以上。尤其是對美出口降幅 13.1%,超過了全球金融危機 2009 年和特朗普加征關稅後 2019 年的降幅(均爲 12.5%),爲中美建交 45 年來最大降幅。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我國最大貿易夥伴和一帶一路主要共建夥伴東盟,2023 年我與之貿易也出現下降,雙邊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别下降 4.9%、5.0% 和 4.8%,與我全球貿易降幅(依次爲下降 5.0%、4.6% 和 5.5%)大緻相同。見下表: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統計快訊,www.customs.gov.cn
2023 年我對歐盟、美國、東盟、日韓出口合計 18317.09 億美元,占出口總額 54.2%。這些市場的好壞,基本決定了我出口狀況。對俄羅斯和非洲出口合計 2837.54 億美元,占出口總額 8.4%;對我出口總局面影響有限。
2023 年,進口比上年下降 5.5%,主要來自美歐日韓東盟;增長主要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見下表。
與出口格局相似,來自俄羅斯等地進口的增長,遠遠不能抵補從美歐日韓東盟進口的下降。
(二)産品結構格局
1. 出口:大部分品類出口下降,新增長點減緩了這一下降,但不改變總的局面。見下表。
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全面下降,表明産業轉移的總趨勢已經明朗。機電産品出口隻下降 2.4%,隻有出口總降幅的一半,主要原因是汽車和船舶出口的猛增。但這并不改變高新技術出口的猛降,其降幅達到 10.8%,爲出口總降幅兩倍以上。這表明,由于對發達國家出口大面積下降,出口産品結構趨于劣化。
2. 進口:主要增長來自能源和初級産品,結構劣化
2023 年進口增長主要來自能源和其他初級産品,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進口大幅下降。見下表。
與出口格局類似,與發達國家貿易的全面下降,使進口産品結構進一步低端化。另一個原因是國内需求不足,部分産能過剩,因而抑制了進口需求。
二 . 全球供應鏈的局部轉移和短鏈化
2023 年我國進出口的下降,固然與海外需求和國内需求不足有關,同時與勞動密集型産品梯度轉移效應有關。但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地緣政治緊張和陣營化和地緣經濟碎片化的趨勢正在發展。這可以從多方面數據和共同指向來證實。
(一)美國供應鏈的局部轉移
美國經濟分析局數字顯示,2023 年前 11 個月,美國從全球貨物進口爲 28366.96 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5.1%,淨減 1530.04 億美元。其中從北美(加墨)進口 8267.13 億美元,增長 0.5%;從歐盟進口 5282.99 億美元,增長 4.7%;從環太平洋地區進口下降 12.0%,淨減 1173.53 億美元。 即美國進口減少的四分之三來自環太地區。而從環太地區淨減少的金額中,90.3% 來自中國,淨減 1059.43 億美元。中國從 2020 年的美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降爲第四位,低于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很明顯,美國正處于供應鏈局部移出中國和東亞,轉向北美和跨大西洋的過程中。
美國高技術産品(ATP)貿易格局變化進一步佐證了這個态勢。見下表。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www.bea.gov
2023 年前 11 個月,美國高技術産品全球出口同比增長 6.9%。其中對歐盟出口猛增 26.4%,對中國出口下降 9.5%。同期從全球進口同比大緻持平(增長 0.3%)。其中從歐盟進口增長 14.2%,從環太地區進口下降 9.5%,淨減 262.8 億美元。但從後者進口的減少全部來自中國,淨減 285.9 億美元,降幅 20.7%。
(二) 中間品貿易的相對下降
由于供應鏈各節點之間的貿易更多體現在中間品。因此中間品貿易和比重的變化是供應鏈狀态的重要指标。2023 年,主要國家和地區中間品進出口普遍呈負增長,表明供應鏈的減弱。
資料來源:GTF, 轉引自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商務部大數據服務部《每周外貿觀察》第 190 期
(三)美歐自亞洲進口普遍減少
上表顯示,2023 年前 11 個月,美國從 8 個國家進口總額下降了 3.4%。其中從亞洲國家進口全面下降,其中從越馬孟印尼四國進口降幅都在兩位數;而從北美鄰國墨西哥和歐洲的波蘭進口爲正增長。歐盟進口格局也類似。見下表。
美國與歐盟的共同點是:從亞洲進口減少,從墨西哥進口增加。歐盟從非洲和南美進口,下降居多。
三.世界地緣政治分割和地緣經濟碎片化
中國進出口下降的原因固然有市場需求和産品競争力問題,但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分裂趨勢起到重大作用。而這種趨勢仍在加劇,因而對我進出口外部環境帶來嚴重挑戰。
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布的報告估計,2023 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估計下降 5%,淨減 1.5 萬億美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格局轉移。從 2022 年一季度到 2023 年三季度,臨近國家之間貿易額累計增長 6.4%;較遠國家間貿易累計下降 4.3%,更遠國家間貿易下降 5.1%。各國日益顯示優先與政治結盟的國家貿易夥伴進行貿易,即 " 友岸外包 " 趨勢。從 2020 至 2022 這三年,平均每年世界有 5400 餘項貿易與投資限制措施出台,比疫情前幾乎翻一番。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如果世界分割爲分别以美國和中國爲首的兩大陣營,世界 GDP 将減少 5%,即一個日本的經濟總量。
世界銀行 2024 年 1 月 9 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 2024 年世界 GDP 增長率隻有 2.4%,低于 2023 年的 2.6%,從而使二十年代前五年(2020-2024)成爲 30 年來增長最弱的半個年代。地緣政治緊張的不斷上升,将對短期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傷害。改行預計,2024 年世界貿易增速将隻有疫情前 10 年的一半。報告并預計,發展中經濟體 2024 年 GDP 增長率爲 3.9%,比過去十年平均增速低一個百分點。到 2024 年末,四分之一的發展中國家和 40% 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将不及新冠疫情前夕。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因德米特 . 吉爾認爲,除非有重大的發展軌道糾正,否則 20 年代很可能是 " 浪費的十年 "。
四 . 若幹估計和對策建議
( 一 ) 基本估計
1. 2024年,世界逆全球化趨勢将持續。如果特朗普大選獲勝,這一趨勢還将加強。至少在中期内,世界地緣政治緊張和地緣經濟碎片化,全球供應鏈的政治化,将深刻影響世界經濟、貿易和跨境投資。首先體現在芯片、電子和通信産品及元器件 " 韌性 " 供應鏈的短鏈化、區域化上。很快也會體現在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和基礎礦産品方面。
2. 美國将與我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态的對立擴大到國家關系上,從而定位中國爲其最大地緣政治挑戰的定位不會改變。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舊金山願景和雙方各級官員的互動,明顯穩定了兩國關系,2024 年可能是兩國關系繼續穩定并小步改善的窗口期。但這并不意味着美國對華基本戰略有了根本改變。因此,以國家安全和小院高牆爲基本叙事方式的美國對我阻隔,在保持一般貿易和投資的同時進行一定程度脫鈎将,是基本态勢。歐盟、日本與美國基本價值觀一緻,對華策略有所不同,但基本立場一緻。我國面向發達國家貿易投資将繼續受到限制。
3. 地緣政治推動的地緣經濟碎片化,已經并将繼續深刻地影響我國未來進出口空間。這是我國對發達國家出口下降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基于經濟規律的梯度轉移,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争優勢不斷移出我國。 從 2023 年四季度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下降正在減弱,但趨勢未變。受供應鏈轉移影響,亞洲對歐美出口也普遍出現負增長,從而影響到我國對東盟的進出口。但離開或大幅減少來自亞洲的供應,跨大西洋供應鏈本身是不完備,因而難具可持續性的。因此必然發生改變,但需要一段時間。
4.由于半導體芯片、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和新興産業研發、生産和銷售是全球性的,涉及許多國家,最終不是 " 價值觀 " 所能解決,而中國是 140 多個國家最大貿易夥伴,也是美歐日本主要貿易夥伴,又具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與中國脫鈎。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與投資合作,仍然具有堅實的基礎。
(二)對策選擇
1. 對外貿易地區國别政策和産業政策,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個最大的政治,堅持對外開放國策不動搖。我國進出口貿易,是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與各國各地區的貿易關系,是我國對外關系的一部分。二十大确定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當前全黨全國的中心任務和最大的政治。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 GDP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二十大确定的目标。2022 年我國人均 GDP 是 12720 美元。發達國家人均 GDP,按經合組織最低幾個國家(不包括墨西哥、土耳其)捷克、斯洛伐克何斯洛文尼亞三國平均人均 GDP 是 25600 美元。根據過去十三年的增速,2035 年将超過 3 萬億美元。換言之,2035 年我國人均 GDP 要達到 3 萬美元,總量 42 萬億美元,新增 24 萬億美元,接近一個美國。因此,必須密切跟蹤世界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量子計算等一系列前沿技術,吸收世界一切優秀知識、技術和資源,實現極大提高勞動生産率,以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這一目标。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國策,積極發展與全世界地合作。由于先進技術主要仍集中在發達國家,我們必須努力穩定和改善中美、中歐和與其他發達國家經貿關系,努力争取一個穩定、良好的國際環境。
2.堅決避免陷入兩個陣營分割。無論美西方,還是全球南方,都是我們積極發展貿易的對象。在毫不放松發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俄羅斯、與全球南方國家貿易的同時,毫不放松地發展與發達國家的貿易。
3. 在産業上,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帶動進出口結構的升級。高技術出口在出口總額中比重下降的趨勢應盡快遏制。在世界最新前言技術和場景領域尋找突破美國 " 小院高牆 " 的封鎖,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和市場。以堅持自主創新,較快提升芯片自給的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吸引歐美跨國公司繼續留在中國市場,迫使美國政府局部改變對我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進口的增長點,從化石能源和其他初級産品轉到高技術領域,努力優化進口結構,以适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在地域上,基本保持 RCEP、G20 和 APEC 其他成員占我出口比重在 60% 以上。其中對歐美,适當增加進口,以進口促進出口。以吸引和鼓勵歐美日韓跨國公司在華經營并争取擴大投資,更深入地參與和鞏固芯片、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電池等等産品供應鏈,以供應鏈完整促進貿易的穩定和擴大。
從 2023 年四季度态勢看,出口下降勢頭已在緩和。2024 年經過努力,進出口人民币值繼續保持增長,美元值也有可能轉爲正增長。如果我國對形勢判斷基本符合實際,對策基本适當,進出口形勢有可能持續好轉,并爲國民經濟發展轉爲正貢獻。
(作者簡介:何偉文系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 WTO 研究會常務理事、钛媒體國際智庫專家、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外交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國務院新聞辦外宣專家。全球中小企業聯盟高級副主席。此前還曾擔任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 長期跟蹤研究世界經濟貿易、中美經貿關系、全球化和全球治理、WTO、美國經濟、一帶一路和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尤其在美國經濟和中美經貿關系方面有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爲何偉文钛媒體 App 獨家專欄作品)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