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這句修身格言,其實更應該與時俱進,學會慣着别人,是一種修養和成熟,多說順耳話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我們常說 "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這沒錯,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中,去秉持這樣一種觀念跟人交往,往往會很容易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諧,甚至跟人發生沖突,被人誤解,自己往往也會心情不舒暢,心裏郁悶,抱怨 " 好心沒好報 "!
其實,造成這樣的後果,完全是我們人際關系的應對策略有問題。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值得我們思考: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在鸩毒中矣。"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在跟人交往的時候,經常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不愛聽的話,心中上有一些不順心的事,這才讓我們進德修業,這才是我們人生的磨刀石,才能讓我們的讓人生走向新的台階。
如果聽到的全是好聽的話,做什麽事特别順心如意,那無異于這一輩子葬送在毒酒之中了。
這句話,乍一聽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總想着事事順心,事事如意,言言悅耳,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跟人交往的時候,對自己來說,我們要聽得進那些逆耳的話,要容得下那些拂心的事,要看得慣那些看不慣的人,這樣我們才能砥砺品行,完善自我,恰恰是那些甜言蜜語,那些阿谀奉承,我們更應該提高警惕,因爲如果我們長期沉浸在這種甜言蜜語之中,往往消磨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鬥志,還會讓我們變得狂妄和無知,長遠來說,對我們有害無益,畢竟生命的路有很長,現實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艱難,如果沒有人提醒,沒有人給我們提意見,那我們就如同天黑走夜路,還不帶點燈的,難免會走錯路,一腳踏錯,沒準就是萬丈深淵,可能再無回頭之日,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一定要能夠聽得進去那些逆耳之言,能夠容納些不順心的事!
但是,對待别人的時候,我們跟人交往的時候,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态," 我說話雖然難聽,但是你必須得聽,我是爲你好 ",如果你本着這樣的心态來跟人交往,你隻會好心沒好報。
跟人交往,我們要做到:良藥一樣可口,忠言一樣可以順耳,這才是高情商的處事策略。不是所有人都有容人的心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勇氣接受他人的批評。
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用别人的不同意見,不順心的事來磨砺自己,對待别人,我們給人提意見,則是要注重方法策略,要做到忠言也要順耳。做好這兩點,你就能讓自己保持頭腦清醒,少走彎路多栽花,少栽刺,人緣才會越來越好,做人的境界才會越來越高。你覺得是這樣嗎?
《菜根譚》這本書,我覺得我們不僅要要讀,而且要常常讀,更要去領悟其中爲人處世的學問,這對我們安身立命大有益處。
感興趣可以讀一讀這個版本,原文、譯文、注釋,應有盡有,抽空翻幾句,就像看語錄段子一樣,終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