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勳
" 儲能锂電池市場正式進入 0.5 元 /Wh 時代。" 近日,儲能電池廠商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官宣了降價的消息,向本就不平靜的市場投擲了一顆炸彈。
楚能宣布,到今年底 280Ah 儲能锂電池将以不超過 0.5 元 /Wh 的價格(不含稅)銷售,且該價格不受上遊碳酸锂價格波動的影響。
" 楚能這是要卷死同行的節奏。" 一位儲能電池廠商的銷售經理告訴 36 碳,0.5 元 /Wh 的不含稅價格對于部分電池廠來說是虧本的。
鑫椤锂電儲能研究員徐宇琳告訴 36 碳,國内電池廠商盲目地擴張導緻儲能電池産能供應過剩,當下儲能電池市場的競争非常激烈。像楚能這種新銳玩家隻能通過降價來搶占市場。
36 碳了解到,楚能的 0.5 元 /Wh 雖然是到年底的 " 遠期 " 價格,但在主流電池廠中是幾乎最低的,相比目前市場價格降幅達 6%,降低了約 0.05 元 /Wh。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楚能降價計劃的催化下,該銷售經理表示,目前市場上多家頭部電池廠商已經先行一步,以 0.5 元 /Wh(折合含稅價格 0.565 元 /Wh)開始銷售。而且采購量大的話,還能再打折扣。顯然,楚能降價的舉措已經擾動了整個儲能電池市場。
"2023 年是新增電池産能開始釋放的元年。" 該銷售經理表示," 目前市場上儲能電芯的産能嚴重過剩,價格戰已經在路上了。"
儲能電池産能也過剩了
碳酸锂是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占了電池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但0.5 元 /Wh 的電池售價并沒有對應的碳酸锂價格作爲支撐。
今年 4 月份碳酸锂現貨價格跌至 16 萬元 / 噸時,國内儲能電池的成交價還高于 0.6 元 /Wh;但如今碳酸锂現貨價格仍高于 20 萬 / 噸,但電池成交價格已經跌破 0.6 元 /Wh,二三線廠商的成交價已降至 0.565 元 /Wh 左右。
上述銷售經理告訴 36 碳,電池廠商的 BOM(物料清單)成本是剛性的。0.5 元 /Wh 的電池售價,對應的碳酸锂價格要降到 15 萬元 / 噸左右。但當前市場上碳酸锂現貨價格高于 20 萬元 / 噸。也就是說,如果廠商沒有掌握上遊锂資源,成本控制能力不夠強的話,那麽 0.5 元 /Wh 的售價就是虧本的。
2023 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排名 36 碳制圖
之所以選擇虧本甩賣,歸根到底是受失衡的儲能電池供需關系影響。
今年以來,盡管國内外儲能市場的裝機量都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但儲能電池的産能增幅更大,從而造成了儲能電池産能的階段性供應過剩。
" 市場需求趕不上擴産的速度,今年有新增産能的廠商,銷售壓力都比較大。" 該銷售經理表示。
過剩的一個直觀的表現是,目前國内電池企業産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機構 GGII 的數據顯示,由于行業擴産積極,當前國内儲能電池産能已超 200GWh,整體産能利用率從 2022 年的 87% 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 50%,其中戶儲電池産能利用率連 3 成都不到。
儲能電池廠商龐大的産能想要消化,降價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今年 4 月,科士達産品總監黎志榮就曾在接受 36 碳采訪時表示,今年儲能電池廠商将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在産能過剩狀态下,行業内可能會 " 磕價格 "。
尤其是對以楚能爲代表的新銳廠家來說,在品牌知名度、技術積累等不及傳統龍頭企業的情況下,在下遊客戶環節的接受度不高。它們面臨着更大的出貨壓力,也因此容易成爲 " 打響降價第一槍 " 的角色。
當前,下遊客戶對儲能電池的品質要求越來越嚴苛,産品力未經市場充分驗證的新銳企業處于劣勢。今年 4 月,下遊業主中國華電就在一份标書中明确競标的儲能集成商應選用甯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锂能或同等水平其他品牌的儲能電池。
但從價格上來說,一位儲能集成商高管告訴 36 碳,目前市場上一線和三線電池廠商的售價僅有不到 10%、約 0.05 元 /Wh 的價差,二三線廠商間的則要更小。
急于占領市場的新銳玩家們被動選擇 " 打響降價第一槍 "。但這很有可能像楚能的降價一樣引發連鎖反應,爲儲能電池市場的價格戰點燃引線。
儲能電池,比動力電池更卷
過去一段時間,儲能市場是動力電池過剩産能的一個重要去處。以甯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等爲代表,動力電池廠商普遍布局儲能電池,作爲第二增長曲線。
儲能業務也一度爲電池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回報。甯德時代的儲能業務收入 2020 年時僅有 19.43 億元,到 2022 年就已增長至 449.8 億元,三年間翻了 20 多倍。去年 10 月,另一家頭部儲能電池廠商億緯锂能曾在機構電話會議中表示,其儲能在手訂單遠遠超過公司可以實現銷售的産能,面臨資源分配或者産能分配的難題。
但如今儲能電池市場已迅速從産能緊缺切換到了産能過剩,且競争比動力電池更加内卷。
過去兩年,儲能電池賽道湧入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玩家,觊觎儲能這一萬億市場的紅利,一些從來沒有電池制造經驗的企業也頻頻跨界布局。
機構 GGII 将儲能電池市場的玩家簡單分爲了四大類,一類是上述的動力電池企業殺入 " 儲能電池賽道 "。兩者在制造工藝上有着相似之處;第二類是光伏玩家跨界入局造儲能電池,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協鑫集團等。第三類是新崛起的儲能電池 " 新勢力 " 企業,包含了海辰儲能、寶豐集團、楚能新能源、盛虹動能、三一锂能等,其中不少都是有實力的産業集團從其他能源賽道跨界而來;
第四類則是一些儲能電池領域的 " 老兵 ",它們較早入局儲能領域,并逐漸将儲能電池上升爲主營業務,如南都電源、鵬輝能源、海基新能源等。
儲能電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徐宇琳表示,儲能電池采用磷酸鐵锂路線,相比動力電池的技術門檻更低。因此一些沒有經驗的新玩家可以更容易地切入這一賽道。
門檻低的一個突出表現是,目前國内不少儲能系統集成商都在向上遊延伸布局儲能電池,包括了遠景儲能、天合儲能、晶科儲能、派能科技等,甚至如中宏科創等儲能創業公司也開始自産電池。但在新能源車領域,雖然車企們更加财大氣粗,但卻鮮少介入到上遊電池生産環節。
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斷湧入,老玩家們的産能還在不斷擴張。在産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市場洗牌的風險也在醞釀。
今年 7 月,GGII 曾在報告中警示,儲能電池市場的集中度正在擴大,三、四線和新進入企業可能會被邊緣化。海辰儲能的聯合創始人王鵬程今年也多次強調一個觀點:未來三年是儲能行業的 " 生死卡位賽 "。
不過,作爲一個有着潛在萬億級市場空間的新興賽道,儲能市場仍在快速成長當中,且具有巨大的成長潛力——今年上半年國内新型儲能(主要是以锂電池爲代表的電化學儲能)的新增裝機量接近過去 10 年裝機量的總和。
快速擴容的儲能市場或許可以消化掉激增的電池産能,或者至少可以爲電池企業提供一定的 " 安全墊 "。這種階段性過剩與傳統産業、夕陽産業的産能過剩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當下仍有不少新玩家正在快馬加鞭布局儲能電池市場,它們對于儲能市場的信心多過于對産能過剩的擔憂,仍忙着擴張産能和招聘員工,甚至不惜重金從競對企業那裏 " 挖角 " 人才。
" 儲能市場正處在投入期,現在還不是追求利潤的時候。" 一位儲能企業高管告訴 36 碳,新能源的下半場是儲能,未來行業格局穩定後利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務之急是盡快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