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 AI 生成)
繼年初公安部公布 5 起非法制售 " 特供酒 " 案例、央視揭秘高價 " 特供酒 " 背後黑色産業鏈後,多地監管部門迅速行動,在全國範圍内開展新一輪 " 特供酒 " 整治行動。
截至 4 月中旬,全國已有十多個城市宣布嚴打 " 特供酒 "" 内供酒 "。钛媒體 APP 注意到,相比以往,這一波嚴打範圍明顯擴大,從線下到線上,從生産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将被重點排查。
在業内看來," 特供酒 " 是白酒假酒 " 重災區 ",多年來不僅難以被根除,随着直播電商的發展,這一亂象還被放大。不過,随着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市場監管力度增強以及企業方普及力度加大," 特供酒 " 會逐漸邊緣化,最後被消費者抛棄。
多地嚴打 " 特供酒 "
據钛媒體 APP 粗略梳理,3 月 ~4 月,貴州、内蒙古、鄭州、呂梁、西雙版納等十多個省市地方監管局啓動整治 " 特供酒 " 行動,要求規範酒類市場生産經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嚴厲打擊制售 " 特供酒 "" 内供酒 " 違法違規行爲。
钛媒體 APP 注意到,這并非國家監管部門首次對 " 特供酒 " 重拳出擊。早在 2020 年 9 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組織開展清理整治網絡銷售和宣傳 " 特供 "" 專供 " 标識商品專項行動,重點針對食品酒類、飲料、保健食品箱包等輿情熱點、社會反映集中的商品,以 "RMDHT"(人民大會堂)、"ZXYJ"(政協用酒)、"QGRD"(全國人大)、"GYZY"(國宴專用)、"JD"(軍隊)等拼音縮寫、漢字諧音等 " 暗語 " 方式,在銷售商品的包裝、标簽以及發布的信息、介紹中或商品廣告中,使用 " 特供 "" 專供 " 及類似内容的行爲。
2022 年 7 月,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公安部等 6 部門又聯合發布《關于禁止銷售 " 軍 " 字号煙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确網上網下銷售的 " 特制 "" 接待 "" 内招 " 以及 " 軍供 "" 軍隊特供 " 等标識、字樣的商品均系非法産品。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輪 " 特供酒 " 嚴打行動明顯時間更長、排查範圍更廣,多地要求全面開展源頭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例如貴州、内蒙古、漳州等地的整治行動将維持一年。
除了對酒類生産者,尤其是對中小型酒類生産企業、小作坊開展排查外,包材庫房、包裝環節、成品庫房也将是排查重點區域,嚴查廠家是否生産或受委托生産 " 特供酒 ";其次,對酒類銷售開展全面排查,以銷售場所、倉庫等爲重點,嚴查是否采購、銷售 " 特供酒 ",是否發布或委托發布廣告。
線下,要對高檔酒樓酒店、特色餐廳、主營商務宴請的餐飲服務提供者開展深入排查,以酒水單、倉庫、結算單等爲重點,嚴查是否采購、銷售 " 特供酒 ";對廣告主、廣告發布者及相關生産經營者開展重點排查,嚴查是否存在 " 特供酒 " 虛假違法廣告、虛假宣傳,嚴禁設計、制作、代理、發布 " 特供酒 " 信息和廣告。
暴利催生特供酒黑色産業鏈
必須承認," 特供酒 " 在我國曆史上的确存在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商品流通不完善,建立過特供機制。而在酒業,尤其在 2003 年至 2012 年白酒 " 黃金十年 "," 特供酒 " 就是行業特殊渠道流通的偏定制化的結果,标有 " 特供 "" 專供 "" 專用 "" 特制 " 等字樣的白酒産品極爲泛濫,也由此形成了一股 " 特供 " 消費風氣。
後來,由于 " 特供 " 标識商品過于泛濫,不僅出現借此牟利的現象,甚至涉嫌違法犯罪。爲正确引導消費、維護市場秩序和經營環境,2013 年 3 月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5 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 " 特供 "" 專供 " 等标識的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 " 特供 "" 專供 " 等标識的物品。
同年 12 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酒類企業不準生産标注有 " 特供 "" 專供 "" 專用 " 等字樣的白酒。
也就是說,早在十多年前," 特供酒 "" 内供酒 " 就被明令禁止,那爲何時至今日 " 特供酒 " 仍廣泛流通?
核心在于,特供酒是暴利生意。以公安部公布的 5 起案件爲例,5 起 " 特供酒 " 案件涉案金額共計 6 億元,每瓶 " 特供酒 " 平均非法獲利上千元。
(截圖自央視新聞)
據央視報道,這類被商家稱之爲 " 特供酒 " 的産品,外觀上被包裝成高檔名酒,實際灌裝是 8 元 -10 元的低價散裝白酒,算上 20 元左右的包材成本,一瓶酒的成本大概隻有 30-40 元。但因爲專門 " 傍名酒 ",售價動辄上千元,甚至上萬元一瓶。既涉嫌商标侵權、侵犯了酒企的合法權益,也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然而,利益驅使下," 特供酒 " 難被清除于市場,如今嚴打之下其背後的成熟産業鏈也浮出水面。
重慶公安機構破獲的特大 "5 · 21" 制售 " 特供 " 假酒案顯示,犯罪團夥在多個省市設立了分公司、門店及倉庫,形成成熟的銷售網絡。從假酒灌裝機等作案設備到話術本、銷售電子數據、賬單等一大批物證、書證等一應俱全,制作酒類名目繁多。然後,利用一定渠道獲得比較精準的客戶信息和聯系電話,後購買電話卡、注冊微信,通過電話銷售、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推廣。
知名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告訴钛媒體 APP," 特供酒往往與制假售假緊密關聯,由于其銷售渠道隐蔽,難以追溯,所以監管打擊難度較大。并且産業鏈非常成熟,也确實存在着一定的市場需求,這些都給特供酒的清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酒業亟需加大品質普及力度
從消費市場來看,特供酒之所以泛濫,一方面是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完善,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接受度較高。
蔡學飛認爲," 許多企業利用消費者對于特供、專供産品的獵奇心理專門開發一些專銷産品,後來特供酒與專供酒已經成爲低質高價、假冒僞劣的重災區,雖然早已被國家與行業層面清理,但是特供酒稀缺、高價值等特性已經被市場與消費者接受與認可,這爲特供酒的造假提供了基礎。"
" 在消費者觀念中,所謂特供酒、專用酒是特權階層或者說少數人專享的,是一種榮譽和特權的體現。" 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表達了相同觀點,商家就是利用這種心理在割消費者韭菜,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暴利。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理性看待特供酒,理性消費,建議還是選擇有品質保障的白酒産品。
尤其近年來直播電商火速興起,讓大量 " 特供酒 " 得以在線上鑽監管漏洞。钛媒體 APP 注意到,此前白酒直播間充斥着各種 " 特供酒 "" 專供酒 ",再配合主播引誘性的話術,不少消費者購買意願還比較高,評論區不少消費者更表示 " 就算特供标識是假的,也不代表酒是假的 "。
" 表面看是消費者存在炫耀心理,本質上是酒類品質教育的滞後性。" 蔡學飛向钛媒體 APP 表示," 直播放大了特供酒亂象,但随着國内法律法規不斷健全,酒企普及力度加大,消費者對酒了解更多,特供酒就會被邊緣化。"
的确,随着監管力度加大," 特供酒 " 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度壓縮。例如目前多地嚴打行動已有顯著成效,钛媒體 APP 搜索發現,各大電商平台當前已經沒有 " 特供酒 "" 内供酒 " 等相關産品在售,僅抖音平台上仍有小部分個人商家在推廣标有 " 特供酒 "" 内供酒 " 的酒類産品。
(截圖自抖音)
而爲了規範直播帶貨,不久前國家正式頒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将于 7 月 1 日正式施行。其中,《條例》明确了直播平台、直播間和主播等爲了保障消費者權益應該履行的義務。
簡單來說,就是針對直播間 " 台前幕後 " 主體多," 人貨場 " 鏈條長," 線上線下 " 管理難,消費者舉證難,導緻虛假營銷、貨不對闆、退貨困難等問題,以後直播帶貨必須說清楚 " 誰在帶貨 "" 帶誰的貨 "。此外,目前抖音也推出了 15 條新規,對酒類直播電商也将起到明顯的規範作用。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