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故鄉,别來無恙》跟看紀錄片似的,劇裏号稱 " 天府四大金剛 " 的四個女孩不約而同都放棄了北京、上海,選擇回到成都老家過安逸的生活。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我和我的朋友身上,七年前第一個離京的是一個同事,爲愛遠赴青城山,和伴侶隐居小城過了好幾年隻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
接着是我,被北京的房價勸退,正好在老家西安談了一個男朋友就順勢回去了。之後陸陸續續有去成都創業的,有在三亞定居的,還有在長沙買房北京工作兩地跑的 ……
我的同事大璐璐本行是編劇,疫情期間沒活幹回了湖北老家,本打算今年再戰北京,沒想到在武漢待得太舒服了,北京有的武漢都有,吃喝玩樂更便宜不說,還不擠人不堵車。結果就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動身。
這幾年在北京認識的朋友,除了土著和已經買房安家的,能走的幾乎都走了。沒了挂念的人,北京瞬間變得一無是處。好像過了某個節點,帝都在北漂的人眼裏就褪了色,再也不是當初憧憬的樣子,曾經想要逃離的家鄉卻越看越順眼。
劇裏四個女孩也經曆了這個階段,她們一開始返鄉的動機各不相同,有被動有主動:美妝博主苟丹丹回來是爲了療愈情傷,盡管個性要強總是報喜不報憂的她故意瞞着父母朋友,但熟悉的故鄉環境總能提供一種無形的支撐。哪怕隻是在熱鬧的街頭走一走,聞聞火鍋味、聽聽麻将聲心神也能穩定不少。
保險經紀人張沛被公司任命爲成都分公司的總負責人,本來她剛在北京買了房不願意回來,一個跟她年齡相當的客戶猝然離世,她看到對方父母失獨之後的凄涼,改變了心意決定回家好好陪伴父母。
吳芸的動機最簡單,媽媽是成都人,她正好考上了成都的公務員就回來了。
董家希最晚返鄉,她回來的過程也最糾結,北京能給她的熱愛和夢想提供舞台,但獨自拉扯她長大的媽媽身患絕症,需要親人的照顧。這個角色初看不是特别讨喜,有些觀衆覺得她不成熟,甚至有點自私,親人和夢想應該毫不猶豫選擇前者,怎麽能搖擺不定?但恰恰就是這種搖擺不定的心情特别寫實,子女和父母對彼此的感情濃度是遠遠不成正比的。
絕大多數父母不希望成爲孩子的拖累,甯願孩子展翅高飛。董家希的媽媽也是如此,本來生氣女兒瞞着她改了小衆的戲文專業,當編劇哪有幹财會穩定?後來自己确診了肺癌,又故意冷言冷語說不需要女兒照顧,讓她趕緊回北京工作。
這部劇的導演在豆瓣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絕不想家的人》。文章裏講他在北京讀大學時對 " 想家 " 這件事嗤之以鼻,直到某次父母送他上學,他利落地道别,然後在座位上自顧自看報紙打發時間。半個小時後火車開動,他才瞥見父母一直在站台默默地等着,想多看他幾眼。然而等不及他多說什麽,火車立刻搖晃着駛出站台。從此,他才明白離家的分量。
這些動人的細節被導演化用在劇中四個女孩身上,不偏不倚。吳芸的父母送她去機場,行李箱嚴重超重,裏面塞滿了沉甸甸的土特産。聽聞成都燒烤玉米是按粒賣的,父母怕她吃不夠,給她帶了一大兜子玉米,甚至還給她塞了一隻活雞。
董家希的媽媽爲了給女兒多留點錢,甯願換成便宜但療效差的藥劑。
苟丹丹遺傳了媽媽的好強和要面子,不肯告訴父母丈夫出軌又車禍橫死,自己要當單親媽媽了。她自以爲瞞得天衣無縫,結果媽媽一眼就看穿她懷孕了。知道真相後媽媽讓她安心在家養胎,街坊四鄰的風言風語哪有女兒的幸福重要。她甚至計劃着要搞錢給女兒買一套三層大别墅,方便女兒在家裏做直播工作。
張沛的父母心疼女兒買房壓力大,商量着把成都的房子賣了,幫女兒還北京的房貸。張沛回家無意中翻出記賬本,發現父母爲了省錢,幾塊幾毛的買菜錢都是精打細算地花,瞬間崩潰了。任素汐這裏演得特别好,喝醉後抱着媽媽泣不成聲,說她在北京給自己買了一張好漂亮的新沙發,爸爸媽媽卻在老家坐已經破了皮的舊沙發。
" 我給你們打電話打得太少了,你們打過來有時候我還不願意接。我以爲我給你買個電動牙刷、發個紅包就是關心你了。媽媽,對不起啊 ……"
我懷疑台詞是導演和演員現場攢出來的,太有代入感了,我跟我媽打電話也總是不耐煩,她一催我生孩子我就直接挂掉。這個世界上我唯一敢直接挂掉的就是父母的電話,因爲知道他們不會跟我計較。我也曾自顧自地在網上買各種以爲他們用的上的東西,比如洗碗機和吸塵器,認爲送禮物就是盡孝心,其實父母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按鈕複雜,說明書字太小看不清,他們還是習慣用原始的抹布、掃帚。
父母和子女對彼此的付出好像總是錯位的,張沛的媽媽也總是嘴上厲害,身體誠實地不停給女兒寄自己親手做的家鄉菜。張沛說吃不了都放臭了她還不肯罷手。
張沛回成都打理分公司,父母以爲她出啥事了不在北京幹了回來找工作。過去的主流觀點是有本事的人才能走出去在大城市紮根,回家就等于失敗。我當年北漂的時候在北京住的房子比家裏衛生間還小,但逢年過節親戚聚會,我跟父母都很有默契地不提這些心酸,隻說北京的好,馬路多寬,建築多氣派,同事來自天南海北,個個都是能人。張沛在成都招聘正好遇到來找工作的老同學,對方一開始不了解情況奚落她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還跟她打賭公司招的新員工隻有他能在一個月内開單。
他低估了張沛的能力,也低估了成都這座城市的潛力。我們之前在文章裏寫錯過大城市的紅利期最可惜,現在大城市的紅利期已過,市場下沉,二線城市的韌性此時才顯現出來。張沛的分公司開得如火如荼,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人情社會,資源相對集中。親朋好友、街坊四鄰都是她的人脈,口口相傳就能幫她拉新。
她媽打個麻将就能拉來一圈麻友找她買保險,她回成都處理的第一個單子是幫老同學的太太理賠,跟保險公司一番唇槍舌劍拿回了應得的全額賠付款,一戰成名之後立刻被邀請去做内部講座,接下來的情節不出意外應該就是老同學太太的同事全成了她的客戶。看着不靠譜的新員工也都陸陸續續開了單,有把小區寶媽變成客戶的,還有人跟大爺大媽一起跳了幾次廣場舞就拿下了單子。
人情味的另一面是難以保障個人隐私和邊界感,劇裏沒有刻意回避小城生活的通病,張沛剛一回來,她的個人信息就被母親挂到了公園相親角;上廁所時母親不敲門就徑直進來;她的快遞還會被父母擅自拆開,由此引發的誤會還差點令她當衆社死。家長窒息的教育方式是她當年拼命逃離家鄉留在北京的理由,她在劇中有段台詞,大意是在北京她可以安心當個中不溜的第六名,回家後被身邊那麽多雙眼睛盯着反而不敢 " 躺平 "。
大城市包容、自由,同時也冷漠、辛苦;小城鎮穩定、安逸,但也意味着保守和禁锢。天平兩端唯一的變量是機遇,說直白點,就是錢。有個段子以玩笑的方式算了一筆賬:學霸北京工作,月薪三萬房貸兩萬,學渣家鄉工作月薪五千沒有貸款。最後殊途同歸,兩人都攢不下存款,生活壓力卻大不相同。
20 年前卷生卷死是有價值的,或許能卷出個結果。北京上海深圳意味着夢想、機遇,當超大城市的膨脹期過去,年輕人還能不能在這裏實現夢想?很難了。回家意味着穩定,當然也意味着你一眼可以看到 40 年之後的日子。
适合自己的決定就是好的決定。故鄉在二線以上城市,比如長三角珠三角,成都長沙這些地方的年輕人可以回家,城市小經濟弱家裏沒關系的不要輕易回去。可以學我的同事大璐璐,選擇一個離家最近的二線城市,兼顧親情陪伴和社交距離。
" 逃離北上廣 " 的口号喊了也有十年了吧,過去是不得不逃離,現在的年輕人更多是自願離開。他們喜歡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所以返鄉不一定是失敗,隻是選擇一種更有把握的生活,無關對錯,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