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阿根廷,第十一屆世界杯決賽。
中央電視台首次将世界杯決賽通過轉播呈現給中國觀衆,很多人從此成爲足球迷。
但這一年,中國每百戶家庭電視機擁有率隻有 13.8% ,更多人感受足球魅力的渠道,其實是收音機,當時一些球迷爲了不被提前劇透,會讓身邊人先别聽收音機裏的新聞摘要。
到了 1984 年,女排首次奧運會奪冠時仍然如此。
收音機是當時民衆獲取信息、文化娛樂的最關鍵渠道,除了聽取賽事以外,還可以聽音樂、歌舞劇、戲曲、小說故事,以及少兒節目。
但後來的故事,咱們已經都知道了,前有電視,後有手機,承載一代人記憶的收音機早已退下神壇。
不過,在互聯網極度發達的今天,也有一小撮愛好者憑借自己對無線電或收音機的熱愛,還在持續搗鼓。
最近,世超就在網絡上發現了一個論壇,礦石收音機。
2024 年,一個論壇和收音機都徹底落伍的時代,一群發燒友仍在鑽研,如何手工 DIY 收音機,堪稱文藝複興中的複興。
有些人可能對礦石收音機會有些陌生。。。
不同于我們所熟知的收音機,大多數都是用電的,礦石收音機作爲最原始的收音機,最大特點就是不需要任何的電就能工作。
原理是,利用接收無線電波後,利用礦石的單向導電性檢波,再由電容濾除高頻信号,推動高阻抗耳機發出聲音。
因爲配置簡單,容易實現,能直觀讓人掌握最基礎最經典的收音機原理,深受無線電愛好者,尤其是剛入門的初學者的喜愛,在論壇裏相當熱門。
這台礦石收音機就是一位論壇網友設計的作品,從整體造型到銘片設計都相當古樸、經典,乍一看就像是那個年代的産品再翻新。
機器設計了五個波段,一個中波,三個短波,一個調頻,除了傳統天地線之外,還有 3 套拉杆天線。
這設備是真能用的,這位網友測試過,在他居住的城市用 3 米長拉杆天線,白天中波能接受到 80 公裏左右距離的十多個電台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這台機器最原始的狀态是……
壇友家裏一閑置舊木盒。
元器件基本也都是自己采購的 ↓ ↓
這台仿古兩波段礦石收音機也是,看着特漂亮,還有一些小設計在裏面。
但它的初始形态比木盒還原始,不知道從哪搗鼓來的木闆。
因爲木制的 U 型罩需要熱彎工藝才能加工成型,很多工作坊不能加工,所以這位網友還是用的 3D 打印 + 木紋紙的方式做的 U 型罩。
最後測試下來,不用天地線可以收到十多個電台,用天地線白天可以接受到十多個電台,晚上可以接受 30 多個電台。
也有人選擇做電子管收音機。
1930 年前,電子管收音機幾乎都是直流電源供電,而且是兩組直流電源供電,耗電量大,這也是當時收音機不能普及到普通家庭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0 年後,使用交流電的電子收音機研制成功,推動電子管收音機直接騰飛,讓收音機成爲了一代人的回憶。
下面這台電子管 FM 脈沖檢波收音機,世超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歡,感覺它是從某條工業流水線下來的,精緻美觀又現代。
因爲制作者會在帖裏分享自己的制作過程和關鍵資料,由此咱也得以大緻窺見它們是如何從幾塊木闆變成了一台完備的機器。
制作這台收音機時,作者先是根據要放入的元器件,設計好了整體結構,繪制出了底台的設計圖紙,哪個地方要打孔,孔徑多大。
而後大孔交給了某寶加工,小孔因爲比較多,也不太方便标注,制作者選擇在家用小台鑽自己加工。
機器裏面的電路設計往往也是制作者親自來,再采買電子元件焊接,隻有極少數的部件,比如供電延遲模塊跟音頻指示管驅動直接買了成品。
有些細心的網友會在搭建過程中,寫下自己的考量和方案選擇。
這台收音機的制造者就是,他一點點說明自己是怎麽搭建内部架構的:" 連接燈絲針腳開始焊電路,高放的管座部分和 3 級中放、檢波、音頻放大部分沒有太大的元件,采用搭棚方案,用尼龍柱和焊片做搭棚架,最多的搭了 4 層。雖然件很多,但保證橫平豎直,密而不亂 " 。
接近完工時 ↓ ↓
精美的作品、詳實的制作細節,讓世超難免好奇心叢生,多逛了會兒。
盡管緣起于收音機,但這個論壇早已不局限于收音機這個品類,而發展成爲電子愛好者聚集地,自從 2009 年開始,礦石收音機每年都會舉辦手工 DIY 大賽,用戶制作投稿,資深壇友投票評選,到今年已是第 15 屆。
參賽要求挺細緻
隻要願意花時間在這裏多逛一會兒,就會被各種奇思妙想淹沒。
比如,早在大家對「 智能 」這個詞感到陌生時,就有網友設計了一台智能避障功能的小車,底座還是拿舊點鈔機改的。。。
無論是高端的 " 智能設備 " ,又或是微小平凡的無繩電烙鐵,都有人滿懷熱情來 DIY 。
教程之詳細,仿佛真想教會我。。。
因爲動手 DIY 的人,動機大多源自于生活中的某項需求,希望解決某個問題,所以刷到的大部分作品大都特别實用,外觀較爲粗糙,主打一個能用,比如這位前來參賽的繞線機。
以及從幾塊鐵闆進化而成的恒溫加熱台。。。
作品固然精彩,但看多了世超難免納悶,難道所有人動手能力都這麽強,都懂得設計電路麽?
其實不然,很多人是從小白開始學起的。
在古早的互聯網社區,你總能窺見互聯網遺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
有人把收集到的技術經驗免費分享出來,有人常年在論壇裏遊走爲人答疑解惑,有人把自己設計出來的圖紙直接公布,鼓勵後來者 " 學習模仿進而創造 " 。
其實那位制作電子管 FM 脈沖檢波收音機的網友學曆不高,隻讀了初中,但就在網友們的幫助下,成功創造出了收音機。
那麽,在網絡萬能的當下,爲什麽有人要執着于相對缺乏實用價值的收音機呢?
就好像你偶爾會想起,當年在課桌裏偷偷用那台諾基亞功能機打字的時刻,對于老一輩來說,收音機背後是追世界杯、女排奪冠的那些夜晚,不再使用,但仍然回味。
更何況,收音機承載的不僅僅是那一份回憶,還有他們對動手創造的渴望。
對于當年想學習無線電技術的少年來說,從 " 礦機 " 開始是一個不二的選擇。
仔細想想,無論多古早多小衆的愛好,你總能在網絡上尋找到同好,一起分享創造。
也許互聯網的意義,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