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了一封《關于合理使用社交媒體倡議書》,建議同學們在 16 周歲之前,盡量遠離社交媒體,不注冊社交賬号。
這條倡議,很快就引起了大量讨論。
其實就在上個月底,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也投票通過一則法案,禁止該國 16 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違反的社交媒體平台将面臨最高 5000 萬澳元的罰款。
關于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賬号,爲什麽關注度和讨論度都這麽高?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倡議背後,又有什麽樣的考慮?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的倡議
學校倡議——
16 周歲前不注冊社交賬号
建議家庭設置 " 無手機時段 "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發出的這封倡議書,總結起來一共兩點:
首先,同學們在 16 周歲之前,應盡量遠離社交媒體,不注冊社交賬号。
第二,家長們在家裏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監督孩子遠離社交軟件。
潮新聞記者采訪了學校相關負責老師,制定發布倡議書,學校是經過了綜合考慮的。
" 現在不光是成年人,社交媒體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使用也很普遍,它在帶來便利與樂趣的同時,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諸多隐患。" 老師們坦言,大量不良言語、行爲和扭曲的價值觀,通過社交媒體侵蝕孩子的心靈。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價值觀逐漸成型的關鍵時期,社交平台上複雜的信息極易幹擾他們的判斷,誤導語言,誘發錯誤行爲。沒有社交媒體的幹擾,他們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知識學習、興趣發展、身體鍛煉之中,去探索現實世界的奇妙,與身邊的人建立更真摯的情感。
學校其實早就有這個想法,不久前剛好看到了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投票通過法案,禁止該國 16 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新聞。根據這一法案,如果社交媒體平台系統性地未能阻止 16 歲以下人群擁有賬号,将面臨最高 5000 萬澳元的罰款。
綜合這些情況,學校就拟定了這份倡議書。
不過,從倡議發出到具體落實,其實并不是靠短短幾句話就能實現,而是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舉措。
" 倡議相當于一個界限,把規矩定下來,不建議同學做這件事,給他們劃一條紅線,但真要落實,還是重在體驗,讓他們感受沒有手機的美好,自發形成習慣。" 爲此,學校初步設定每個月第二周的周六上午,爲無手機時段,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戒斷手機,"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導師,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閱讀、散步,做一些親子活動,體驗一種沒有手機的生活狀态,進行總結和複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慣性,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在老師們看來,當家長放下手機,就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們身上,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一同玩樂、學習,見證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這必将有助于孩子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價值觀。
現狀調查——
從一隻智能手表開啓低齡社交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 " 跌跌撞撞 "
爲什麽學校這麽關注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現在的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現狀如何?一線教學的老師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很多故事,也得到了很多警醒。
" 現在帶班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孩子說髒話的現象更嚴重了。" 葉老師是杭州一所初中的初二班主任,當眼前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說出一句句不堪入耳的髒話時,巨大的反差感,總讓她心焦," 不僅下課說,上課也會說,有些還是女生,就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己都是無意識的。"
葉老師和其他老師探讨這個話題時,還進行過原因追溯。" 很明顯,就是社交網絡上一些不太好的内容,包括短視頻的誘導等等,讓這些孩子過早地接觸到了一些劣質内容,他們會覺得很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風氣。"
另一所初中的黃老師,也有類似感受。
" 網絡上的内容刺激,學習就顯得無聊枯燥。" 黃老師所在的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管理嚴格,不允許帶入學校,但就是每天放學回家這點時間,還是有同學管不住," 尤其周末過後會更明顯,有的同學周一上課都打瞌睡。這周一剛批評了一個學生,就是這種情況,拿着手機看短視頻、打遊戲到淩晨三四點。"
另一種擔憂,是關于飯圈文化。
" 年齡太小,在社交媒體上太容易被帶歪,尤其飯圈文化涉及到網暴、極端,小孩子很難辨别。" 有老師說,網絡隐藏了使用者的信息,給足了安全感,但也滋生了煽風點火、肆意發洩的情緒," 覺得網絡上可以随便亂說話,反正不用負責任,這些不正确的言論和三觀,都會對未成年人産生不良引導。"
陳春巧老師在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任初一班主任,關于班級學生社交賬号的使用,她一直都在關注。
" 暑假家訪的時候,就跟家長、孩子簽訂了一份電子産品使用協議書,對使用手機的時長、社交媒體的使用規範等,都進行了約束。" 陳老師觀察發現,同學周末使用手機,每天時長以 20 分鍾居多,少的不碰手機,多的有 2 小時。
在陳老師看來,社交媒體發達後,孩子們打開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但也面臨社交陷阱," 青少年缺乏篩選信息的能力,更容易被一些不太好的文字、照片、視頻影響,受到暴力、誘導性消費等誤導,網絡社交還會給人一種虛假的得到感。"
在小學生中,社交媒體賬号,可能從一隻智能手表開始。
" 手表可以加好友、加群聊天,随着年級升高,完成一些作業需要接觸到手機、平闆電腦。"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六年級班主任樸老師觀察過班裏孩子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女生會聊天追星,男生會聊遊戲看視頻," 非常現實的情況是,最終能否健康合理使用,與孩子自身約束能力和家庭管理息息相關。"
地鐵上,一群素不相識的小學生現場加起電話手表好友
觀點碰撞——
告訴孩子 " 不要這麽做 "
也要告訴他們可以怎麽做
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的這份倡議發出後,很多老師在朋友圈進行了轉發,得到不少家長的點贊。
有家長感歎太及時了,尤其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光靠家長真的不太好管。
" 短視頻這些媒體平台‘綁架’了許多人,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被洗腦。" 有家長說,孩子愛看搞笑類短視頻、無腦短劇和一些網絡小說,感覺很上瘾,有時候以完成作業爲 " 擋箭牌 " 要走手機,一言不合就刷起了短視頻," 到了小學五六年級,班裏就有女生寫網絡小說,很多梗我都沒聽過,有些還是言情類的,說實話傳遞的價值觀都不是我們主流推崇的,很擔心她三觀不正。"
還有家長坦言,社交媒體并沒有進行内容分級,有些短視頻裏血腥暴力,還有女性穿着暴露," 有些是擦邊内容,兒子刷到,我在旁邊看着都覺得很尴尬。"
當然也有網友有不同看法——社交媒體低齡化,确實加大了讓孩子形成錯誤價值觀的風險,但利用得好,同樣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在互聯網上,就有媒體開展對于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議院通過 16 歲以下人群禁用社交媒體法案的投票,3000 多名網友參與,其中超半數網友表示支持,近三成網友持中立态度。
" 學校發出倡議,是表明一種态度,往大了說,是如何辯證地看待電子産品和網絡媒體的使用,讓孩子們未滿 16 歲不注冊社交媒體賬号,是一種價值引導,而不是強制杜絕。" 樸老師說,學校發出倡議後,六年級正在策劃組織一場關于社交媒體使用的探讨活動," 讓孩子不要使用社交媒體,同時也通過家庭會議,班級公約等形式引導孩子們‘遠離’後該怎麽做,可以做什麽。比如用豐盈的課餘生活,來代替社交媒體的使用,豐富的家庭生活,可以讓他們花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
陳春巧老師說,不可否認,社交媒體上也有一些優質的内容輸出,比如科普類、文化類的視頻等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更加豐富生動的方式呈現,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讓他們更能學習和接受。
" 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辨别能力,他們不注冊賬号,老師、家長可以幫助進行内容的把關篩選後,再推薦給他們。" 比如追星,陳老師坦言,相比 " 一刀切 " 的反對,其實追什麽樣的 " 星 " 才是關鍵," 我們初一年級上到革命單元,就會建議孩子跟父母一起觀看相關電影,追該追的星,也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來源: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