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放開後,人間煙火袅袅升起!春節過後,樂觀的社保專家大膽預測:2023 年養老金上漲 5% 也是有可能的。按照慣例預判:人社部将在 2023 年 5 月 16 日公布,比如,2022 年上漲 4% 就是在 2022 年 5 月 16 日公布的。
廣大退休人員呼籲按照養老金上漲實行 " 補低提檔 " 機制:4000 元以下的統一漲 20%,努力提升一個檔次,向四五千元的水平靠攏;5000 元以下的統一漲 10%,努力提升一個檔次,向五六千元的水平靠攏;6000 元以上的統一漲 5%,既不損害 6000 元以上高收入的利益,又适當控制了漲幅,讓低收入群體快速 " 補低提檔 "。
聽到退休人員的呼籲,有些社保 " 磚家 " 反對:養老基金不是慈善機構,不能走吃大鍋飯、劫富濟貧、平均主義的老路?違反多繳多得的市場經濟法則,嚴重打擊有錢人按照 300% 基數多繳費的積極性。養老基金 2022 年當年才結餘 3000 多億,滿足你們的漲幅至少需要 7600 億,根本兜不住啊。
聽到 " 無腦 " 社保專家的反對理由,廣大退休人員也提出了 5 大反駁意見:
【1】這是共同富裕的總要求。
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财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這是人社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 " 刀刃向内 " 說的。縮小貧富差距的 " 最優解 " 就是 " 控高補低 ",否則,就會陷入 " 馬太效應 ":10000 元養老金漲 5% 是 500 元,1000 元養老金漲 5% 是 50 元,貧富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所以,共同富裕要從 " 一次分配 " 入手,對養老金直接控高補低。
【2】這是追平公平的總原則。
養老金體系曆史上存在 " 三條軌道 ":機關事業人員走 " 财政供養 " 的退休金機制,企業退休人員走 " 自己繳費 " 的養老保險機制,農民走自己買社保的 " 自己供養 " 機制。從 2023 年 1 月 13 日某市社保的公告看出,三者之間是倍數差距。社保 " 磚家 " 說,養老金水平低是因為他們繳費少,那麼,機關事業人員不繳費為何能領超高的退休金?而且财政經費來源于企業和農民的利稅。所以,控高補低,就是回歸公平。
【3】這是現實中通行的做法。
某央企是全國性的單位,一線職工的意見很大,北京總部的月薪 3 萬,基層一線的月薪 3 千。這家央企深化薪酬分配改革,高薪的機關人員的工資漲幅小一點,一線員工漲幅大一些,逐步縮小貧富差距。養老金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影響學習這種通行做法,低收入的多漲,高收入的少漲。
【4】時代虧欠低收入群體的曆史貢獻。
老一輩退休工人投身重工業、大國企建設熱潮,執行的是 " 搞勞動強度、低工資 " 的機制,造就了全球領先的低人力成本的優勢,也就是人口紅利。他們犧牲了個人利益,人到中年之後又選擇了下崗分流、買斷工齡,為國企 MBO(管理層私有化上市)犧牲了個人利益。時代虧欠了他們的曆史貢獻,現在應該回報他們。
【5】養老體系不能搞市場化。
有些社保 " 假公知 " 滿腦子都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富的就應該流油,窮的就是餓死,還美其名曰 " 這才是市場經濟 "。這種思想違背了初心,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幾億退休老人隻有一兩千元養老金,這不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使命。教育搞市場化,讓普通人進不去好學校;醫療搞市場化,讓普通人看不起大病。養老搞市場化,一定造成貧富差距擴大。養老金是社會保障,是退休人員的最後一道防線。
【6】社保基金沒錢應該開源而不是節流。
養老金收入目前主要依靠 " 後人繳費供養前人 " 的内部市場循環機制,以前是 7 個年輕人供養 1 個退休人,現在是 2 個人供養 1 個退休人,難免陷入 " 入不敷出 " 的危機。M 國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我國隻有 GDP 的 10%。所以,我們的養老金也應該拓寬 " 開源 " 渠道。比如,全民所有制的國企占 GDP 的 75%,應該劃轉利稅進入養老基金,這才是全民所有、造福全民。
PS: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請轉發給更多的人,呼籲政策更加溫暖。
各位老鐵:防止失聯,請關注下面這個小号,隻為蒼生說人話!更多民生的真相在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