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 姚安娜吃雞式演技 " 之後,各短視頻平台又掀起了一陣模仿明星演技的熱潮。
向佐的鼻孔,朱梓骁的雞爪,紀淩塵的 " 強抱 "……
陸續登頂熱搜。
Sir 也是看了熱搜才知道,這檔糊出圈的綜藝居然出第二季了——
無限超越班 第二季
風格與上一季一以貫之。
一檔演技類綜藝,讨論的内容卻完全跟演戲無關。
可若論其出圈的程度,就和它出圈的原因一樣。
一個字形容:癫。
學員發瘋式表演,導師不得不擺爛的點評。
觀衆邊罵邊追。
目前已經連續三周霸占各平台熱搜。
上一季評分隻有 3.5,這一季能不能取得新低 Sir 不知道。
但有一點。
它幾乎 " 完美 " 地呈現出了當下内娛的混亂生态。
01
延續上一季的嘉賓配置——
導師主要由吳鎮宇、爾冬升、梁家輝、葉童、趙雅芝、曾志偉等 TVB 老牌港星組成。
外加戲骨郝蕾和甯靜,和低調的韓雪。
學員,大多是表演經驗不多、出圈作品極少且單一的流量藝人。
簡單說就是請最好的老師,來帶最差的學生。
差到什麽程度?
前有上一季話題度最高的 " 迪幂孟紮 " 趙櫻子打樣,這一季的學員紛紛效仿。
仿什麽?
内娛那套黑紅學。
出圈多年,但代表作僅有一句分手宣言的 " 大海哥 " 紀淩塵,一上來就 cue 了前女友。
說覺得自己的分手文案挺浪漫的,不理解網友爲什麽要嘲諷他。
還間接把這些年沒戲拍、沒作品的原因,歸咎于這段戀情的失敗。
主打一個委屈。
同時也是在迫不及待地往自己身上貼話題。
即興表演情侶吵架,他直接喊話前女友,借戲宣洩情緒。
果然,播出當天喜提熱搜第一。
同樣 cue 前任的,還有焉栩嘉。
一句 " 我承認我談過戀愛 ",熱度有了;又一句 " 有人造謠我同時談多個戀愛 ",開始辯解。
一舉雙得。
原本就馊的冷飯,又被他們炒熱了。
導師們倒也樂在其中,聊了半天八卦才言歸正傳,開始像模像樣地進入表演環節。
甯靜讓紀淩塵對着鏡頭表演 3 個年齡段的人說 " 我愛你 "。
他是這麽演 18 歲的。
這個用力的眼神,這個用力擠出來的上門牙 ……
确定這是要說 " 我愛你 ",而不是 " 我揍你 "?
更可怕的是後面的試鏡,他要和甯靜演《無間道》裏 " 小弟愛上大嫂 " 的片段。
甯靜讓他 " 離我遠一點 ",他居然強行抱了上去。
吓得甯靜直呼:這是一瘋子嗎?
再看焉栩嘉。
他和郝蕾對戲,演《涉過憤怒的海》裏那個心理扭曲的少年。
隻是日常對媽媽撒謊,可他卻表現得像殺了人一樣慌張。
至此,導師們還願意下場指導一下,鞭撻鞭撻。
可漸漸就會發現,指導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吳鎮宇給小鮮肉李明德搭戲,演一對父子吵架。
父親指責兒子成績差,兒子控訴父親不顧家。
開始李明德還能即興接幾句詞,但很快就隻剩下幹瞪眼了。
吳鎮宇見狀隻好一遍遍地給他遞戲,故意怼他,想讓他罵回去。
可對方主打一個不聽,不看,沒感受。
最後硬生生接了一句:" 爸,我隻退步了一名。"
隻見吳鎮宇無奈搖搖頭,憋着笑走下台。
這要怎麽教?
更别提他們了——
朱梓骁對着去世父親做的雞爪,沒有表情、一言不發,最後拿紙巾給雞爪蓋上了 " 被 "?
張睿演接到試鏡不通過的電話,他開口居然是 " 喂,媽 "?
向佐表演經典劇目《莫紮特之死》,這本來是一段自憐與掙紮的獨白,卻被他用猙獰的表情,演成了恐怖片?
節目播出後,沒人想去探讨他們的演技。
但他們的表演居然都出圈了。
一衆短視頻博主爲了吐槽,争相模仿。
△ 博主李蠕蠕模仿向佐
觀衆的罵聲不斷,但笑聲也不斷。
從第一季開始大家就心知肚明。
演員上這個節目,斷然不是爲了提高演技。
甚至獲得更多的影視片約也不是目的。
他們想要的,是上熱搜,是持續的曝光,爲自己除演戲之外的其他事業引流。
朱梓骁說想放棄把直播當主業,回歸演戲。
實際上,是因爲他的直播收益沒以前好了,想通過節目給直播間打廣告。
演戲哪有直播掙錢?
而導師們,大概随着錄制的進程,發現自己也隻能靠着自己積攢多年的經驗,來領點 " 養老金 " 了。
無論是吳鎮宇抹了鶴頂紅的嘴。
還是曾志偉和郝蕾爲學員起争執。
都隻能給熱搜添柴加火,對演藝行業沒有一點實際價值。
02
爲什麽會這樣?明明是一檔演技類節目,最終學員的表演卻成了人們樂子的源泉,怎麽會産生這樣的 " 笑果 "?
這裏便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吳彤。
他是這兩季《無限超越班》的總導演及總制片人。
特點是," 話題爲王 "。
事實上如果你看過吳彤以往的作品,也大概率能猜得出《無限超越班》現在的樣子。
就拿《青春環遊記》《王牌對王牌》等綜藝來說。
吳彤請嘉賓的标準十分簡單粗暴——
喜劇人 + 流量。
前者類似于賈玲、楊迪、沈騰等喜聞樂見的喜劇演員,他們的特點是全年齡層的觀衆都認識、都喜歡,但粉絲粘性不夠。
而後者的流量藝人(像汪蘇泷、範丞丞、關曉彤等),雖然受衆較小,卻恰好能精準吸引粉絲。
△ 《青春環遊記》
兩者一結合,便能全方位輻射各個圈層受衆。
不管節目本身好或不好,隻要嘉賓讨喜,觀衆就會一直追着看下去。
反向思維。
如果嘉賓不讨喜,就可以讓觀衆一直追着 ……
罵下去。
所以你可以看到,《超越班》裏辣眼演技,讓吳鎮宇又毒舌又臭臉,成了觀衆們的 " 互聯網嘴替 "。
還有之前的《演員請就位》,李誠儒用一句 "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點評郭敬明的作品。
在兩人激烈 battle 了半小時後," 三如 " 金句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
從業幾十年戲火人不火的李誠儒,也終于被觀衆記住了名字。
沒錯。
吳彤還深谙演員競技類綜藝的出圈公式——
捧新踩舊 + 導師吵架 = 節目沖突。
當年 17 歲的歐陽娜娜可能也沒想到,演《我的父親母親》僅憑一句 " 螞蟻競走了十年 ",竟能順利晉級。
而被淘汰的原劇男主鄭昊,卻被老搭檔章子怡痛批 " 我認爲你的演技實在是差勁 "。
一誇一損的組合拳打下來,那句 " 螞蟻競走 " 一直火到了今天。
那時吳彤就知道,觀衆愛看的不是戲,是戲外的抓馬情緒。
而這些節目的熱度,正是靠情緒堆疊炒起來的。
更重要的是。
一手打造過《我就是演員》《演員的誕生》《無限超越班》等多套演技類綜藝的吳彤深谙觀衆需要什麽樣的 " 演技 " ——
流眼淚 + 情緒失控 = 演技炸裂。
于是在這些節目裏,一個演員的爆發力強不強,是可以用來評判演技高低的。
戲點全在淚點,台詞全靠嘶吼。
很少人能真正融入角色,做減法、松弛地演。
而很久以前郝蕾就說過:
換言之。
如果韓雪能卡點流淚算是好演技,那爲什麽這麽多年,她都沒有一部叫得上名字的代表作呢?
可吳彤不管。
因爲隻有這樣,觀衆才 " 看得見 ",沖突才 " 看得到 ",呈現效果也才 " 夠激烈 "。
所以就像《無限超越班》名字的用意(指 TVB 的無線訓練班)一樣,這個節目真的是給内地影視圈輸送新鮮的演技人才的嗎?
當然不。
他們隻不過以 " 演技 " 的名義,努力制造些話題罷了。
就像前些天。
紀淩塵在節目上 " 強抱 " 甯靜,網友直呼惡心,緊接着,甯靜便在直播間回應:" 我很喜歡這個男演員,他比較英俊。"
然後紀淩塵借機道歉:" 真心無意冒犯,就是學藝不精。"
一來二去,密集的節目話題又出來了。
細想你會發現。
無論導師還是學員,大家都是假裝來演戲的。
而那份 " 假裝 ",恰恰是他們通往流量池的 " 表演 "。
03
是的,Sir 在很久以前就覺得,演技類的綜藝其實是個很尴尬的存在。
首先是因爲表演無法競賽。
而對于一部作品來說,有時候一位演員的質感,要遠比演技更重要。
就像《演員的誕生》裏的辛芷蕾。
雖然節目裏幾次重要的對決她都輸了,但 Sir 也說過,她是一塊等待打磨的璞玉,可塑性極強。
果不其然,今年的《繁花》,終于讓她紅進了大衆視野。
而其次,Sir 之所以說尴尬的原因還在于,演技類綜藝隻能爲那些本就有演技的演員提供展示的舞台,而不能爲那些沒什麽演技的演員提升演技。
可問題在于。
當我們目之所及,會發現當下的演技類綜藝裏鮮少有所謂的 " 實力派 "。
大多數人是指望發現一本 " 武林秘籍 "。
試圖通過短短十幾期的錄制,就能讓自己的演技得到迅速飛升。
那麽請問。
這樣的演技速成班,和那些 "N 天你也能月入五萬 " 的忽悠有什麽區别?
甚至進一步。
演技類綜藝最尴尬的地方還在于,即便你有演技,即便你讓大家驚豔,你也未必能通過節目獲得很好的資源。
比如《演員請就位》裏的牛駿峰。
那年牛駿峰憑借短片《海洋天堂》的首秀,因演技火速登上熱搜。
他在片中扮演一名自閉症患者,全片零台詞,隻能依靠表情、眼神和動作的變化,去诠釋這個人物的處境和情感。
幾個月後,他又憑短片《理發》,一舉拿下那一季的總冠軍。
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可從節目出來後,牛駿峰并沒有得到更好的資源。
近幾年他參演的作品中,最出圈的是《去有風的地方》,但也隻是個不讨喜的配角,主角劉亦菲和李現的光環直接蓋過了他。
主演的作品更是一個不響,一言難盡。
那麽既然如此。
爲什麽演技類綜藝還一個接一個,從《演員的誕生》到《我就是演員》,從《演員請就位》到《演技派》,直至今天的《無限超越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原因也很簡單。
這些所謂的選手早已不把磨煉演技當做訴求了,對他們來說,如何快速地賺取熱度和曝光,才是目标。
就像上一季《無限超越班》的一個場景。
競演要求每個人選取一部經典的港劇片段,和劇中的原演員一起完成表演,有人選擇成龍,有人選擇張可頤,但沒有一個人選擇《鹿鼎記》的車保羅。
爲什麽?
因爲車保羅演技好歸好,但沒有熱度。
于是哪怕車保羅不斷講述自己因爲《鹿鼎記》被人記住了幾十年的經曆,甚至熱情溫和地說," 有誰願意和我這個小老頭一起玩 "。
但學員們,依然心照不宣地避開車保羅的眼光。
是的。
内娛演員們似乎集體認清了現實。
他們不再糾結于未來能不能演好作品,甚至還能不能演戲,而是抓住一切能曝光、能炒話題的機會,刺激自己殘存的影響力,加速其他賽道的變現。
哪怕以黑紅的形象入局,還很有可能被獻祭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他們也不介意了。
但問題是。
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在橫店都變成了豎店的時代,表演漸漸地也不再服務于影視劇或舞台,而是服務于受衆更廣、信息傳播更粗暴的互聯網,我們當然可以就此說,至少《無限超越班 2》給我們提供了不少樂子,帶來了不少情緒價值。
可是。
當我們的周遭被這樣 " 功利 " 的綜藝和 " 粗制濫造 " 的影視充斥時,我們真的還能心安理得地 " 享受 " 這樣的樂子嗎?
綜藝是一台戲,互聯網也是一台戲。
而戲外。
真正悲哀的恐怕隻有真正影迷。
誰都不知道,在等待下一部好作品到來之前,我們還要咀嚼多少娛樂垃圾?
以及。
還要面臨多少好演員的 " 離場 "?
2024 年的春天到了。
好演員的春天,還能重現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