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綜藝節目作爲電視市場具有強大競争力的内容産品,一直在以獨特的方式影響着人們的精神生活。其中,知識競賽類節目即是一大分支,尤其一些以學生爲參賽主體的節目,更是深受廣大學子的喜愛,觀看時不禁爲熒幕上學霸們的 " 神仙打架 " 發出贊歎。作爲一類既強調娛樂屬性又要重點兼顧教育意義的節目,其這些年經曆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有哪些經典的産品出現,互聯網時代下又是怎樣應對受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以及市場的激烈競争?
01
知識競賽走上
熒幕的那些年
中國最早的知識競賽類節目出現在 1980 年,彼時電視機還是個 " 稀有 " 物件,廣東電視台就率先推出《" 六一 " 有獎智力競賽》節目。1981 年,中央電視台開始舉辦《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到了 80 年代中後期,電視益智類節目開始盛行于熒幕之上,從中央電視台的《法律在身邊 " —二五 " 普法特别節目》,到地方台的《民族知識競賽》《規範用字用語知識競賽》等,種類數量開始增多。
雖然電視在這一時期并未全面普及,但知識競賽類活動卻已見勢頭,不少單位都會組織類似活動以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1984 年,工人日報社就出版了《知識競賽題集》;1985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山西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知識競賽題集》、《知識競賽題解》;1986 年,遼甯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知識競賽 2000 題》。
新世紀前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書刊和廣電爲主的文化内容日益豐富,知識競賽類節目便成爲電視熒幕主流。以當時風靡全國的《開心辭典》爲例,其收視率長期居于央視 2 套(CCTV 2)首位,最高時達 3.79%。此外,像《第二起跑線》《金蘋果》等節目也是當時央視推出的優秀節目,收視率同樣不俗。這一時期,地方電視台也逐漸發力,比較知名的有北京台的《SK 狀元榜》等
特别在 2007 年,圍繞 " 考生 " 這一焦點群體,知識競賽類節目又創造了新的形式和看點。節目重心不在是僅僅關注學生如何過關斬将,而是腦洞大開聚焦到成人答題時的困窘和尴尬。美國 FOX 電視網于這一年推出的《你比五年級生聰明嗎》更是帶動這股熱潮。該類節目的共同點是将成年人與小學生放在一起比賽答題,題目來自于小學各年級的語、數、外等教材。
2012 年,知識競賽又換了另一種更具挑戰性的形式,其中以江蘇衛視推出的《一站到底》最爲典型。在制作上,《一站到底》打破了《開心辭典》《第二期跑線》等節目的模式,采用多人共同答題競賽,甚至還有百人場等更大規模的參與方式,大幅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觀衆參與度都增色不少。
02
改版、合并、停播,
節目起起落落
現如今,人們曾經耳熟能詳的一些節目要麽在無人關心之後默默停播,要麽 " 改版 " 後變得尤爲陌生。對此,有人将節目改版的原因歸結于贊助商的撤資,畢竟節目早期的獎勵還是比較非常優厚的。類似《SK 狀元榜》的年度總冠軍,不僅能夠獲得不菲的獎學金,還有機會去韓國留學,由贊助方解決生活費和機票費用。那麽,這些節目爲何會就此銷聲匿迹呢?
首先,随着季播節目的興起,知識問答類節目開始走向季播方式,代表節目即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此外,央視近幾年還相繼推出《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這些節目專業性強、參與度廣,同時還能向全社會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激烈的競争環境,驅使整個行業快速洗牌,一批地方節目因收視率、資金等因素被迫停播。
并且,伴随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知識競賽節目迎來第二次春風的同時,或多或少擠壓了電視類節目的生存空間。2018 年,微信推出遊戲 " 頭腦王者 ",讓微信用戶可以随機進行對戰,題目由官方和用戶一起提供。緊随而來的就是網絡直播答題的火爆。在資本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網絡直播答題迅速打開了市場,吸引了巨大流量,成爲互聯網與電視的一次 " 正面對抗 "。
面對此種境遇,傳統電視類節目除了加大新媒體的二次傳播來提升社會影響力之外,并未找到更佳的解決方案,依靠國家政策的導向也隻是 " 治标不治本 " 的方法。當然,過程中不乏優秀節目的誕生,以《國家寶藏》爲例,其将與文化教育相配合,提高受衆群體的素質,進而成爲提高收視率解決之道。
該節目中以上下五千年爲背景,以博物院爲單位,但每期選取三件毫無關聯的文物進行展示,每一件文物被介紹的時間平均隻有二十分鍾左右,整體呈現出快節奏的演繹方式,滿足了電視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教學内容沒有前提調節,摒棄學習過程中的連貫和順序;教學方式沒有假設、讨論以及說理的部分;知識類目比較輕松愉快,鮮有晦澀難懂部分。
另外,業内相關人士表示,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創作核心即是對其内容的把控,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引領了 " 内容轉向 " 的潮流,但對于 " 文化 " 重新建構過程中,出現的碎片化現象要引起重視。碎片化閱讀不僅出現在網絡之中,電視節目尤其是文化類綜藝節目采用碎片化的傳播方式,雖更易被接受,但文化輸出的質量卻在下滑。
綜上可見,雖然節目的社會效益有所提升,但話題度的傳播更多聚集于年輕的網生代。相比當下一些現象級的綜藝,傳統知識類競賽節目無論是在收視率還是吸金能力上都難與之媲美,慢慢走向衰落直至銷聲匿迹自然不足爲奇。
03
要娛樂更要教育,
眉毛胡子怎樣 " 一把抓 "
一直以來,強調節目的教育與引導功能是青少年類節目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知識類競賽節目立身之本。從電視發展的過程看,以教育爲特征的青少年類節目貫穿始終;從不同的地域看,教育類的青少年節目在整個青少年類節目中所占的分量往往不輕。可以講,所有青少年類節目都具有教育的色彩,即使娛樂類節目也會被打上教育的烙印。
2003 年 12 月,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開播,頻道以 " 引領成長,塑造未來 " 爲指導思想,體現了圍繞節目的教育意義來定位的明确目的。例如其播出的《中國少年說》,節目邀請全國各地的優秀少年兒童走進演播室,分享真實的生活和學習經曆,表達愛國愛家、自強不息、勇于探索、創造未來的成長感悟。
回到當下,關于前文提及的移動端如何設計問答節目、吸引全民參與又是一個新生問題。尤其網絡具有匿名性、廣泛性等特點,這種環境下如何保證節目的公正公平,值得人們深思。
2017 年 8 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通知,要求 " 努力提高普通群衆在節目中的比重,讓基層群衆成爲節目的嘉賓、主持、主角,注意不能把群衆作爲明星陪襯或背景。" 這一點被普遍解讀爲官方要求國内黃金時段播出的綜藝或真人秀不能是全明星,即必須有素人出鏡參與。
2018 年,國家廣電總局再次下發通知,指出一些網絡平台以視頻直播方式開設互動有獎問答節目,吸引大量網民參與搶答,在促進知識傳播的同時,也産生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要求對網絡視聽直播答題活動加強管理,進一步規範網上傳播秩序。并責令各級新聞出版廣電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已開展的網絡直播答題活動進行清理整頓。加強對合規網絡直播答題活動的監管,督導合規網絡直播答題平台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引導業态有序平穩發展,防止相關節目過度炒熱。
據悉,2018 年一檔名爲《明星大偵探》的節目,在第四季開始由素人擔任 " 偵探助理 " 角色的設定,并非完全因爲節目創作需求,而是與此前國家關于綜藝節目的一些新規有關。
從 1980 年至今,知識競賽節目已走過四十餘年。這期間,我們見證了一些節目的大放異彩,也見證了一些節目的起起落落。可能有些節目早已無迹可尋,隻能停留在殘存的影像資料甚至兒時的回憶中,但其給一代又一代人帶來的歡樂卻無法磨滅。
推薦關注:
關注『黑闆洞察』後台回複【2022】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