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勾起了童年回憶。
動畫《中華小當家》原型人物,川菜廚師陳建一因病去世。
漫畫原作者小川悅司,發文哀悼。
在日本,陳建一将川菜影響力播撒全境。
在中國,《中華小當家》也驚豔了一代人的童年。
這部講述中華料理的動畫,是許多人眼中的美食番神作。
「做菜會發光」「吃菜會流淚」的設定經此刻進了 DNA。
動畫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旺盛。
不僅引申出許多諸如「黑暗料理」這樣的流行詞。
企圖複刻作品裏各色菜肴的人仍絡繹不絕。
《中華小當家》雖是一部日本動畫,但滿篇中國元素。
反向文化輸出之成功,一度讓許多人誤以爲這是一部國産作品。
但魚叔發現,國内确實也進行過真人翻拍,但口碑卻不盡如人意。
2019 年,中日又合制了新版《廚神小當家》。
豆瓣評分卻低至4.6,再創新低。
明明是一部滿滿中國元素的作品,爲什麽中國人自己來拍卻不靈了?
就讓我們一起爺青回,找找答案——
《中華小當家》
中華一番 !
《中華小當家》改編自連載漫畫《中華一番》。
日本的漫畫家之所以選擇講述一個中國故事。
是因爲作者小川悅司,是香港電影的迷弟。
他癡迷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功夫明星的電影作品。
一部《少林寺》,看了十幾遍。
也因此,把武打要素放入了作品。
就像動畫中,山西燒麥專家鋼棍解師傅來找小當家挑戰。
夕陽下的出場,依稀可見黃飛鴻的影子。
廚師界也如同武林,分黑暗與光明兩派。
小當家跟他的朋友們,與黑暗料理界的一百單八将不斷交鋒。
比拼廚藝,瓦解陰謀,懲惡揚善。
一群廚師,不看菜譜看兵法。
場景設定,也處處是香港電影的味道。
與黑暗料理界對決的地方,便酷似《食神》《無間道 2》取景的珍寶海鮮舫。
也正因小川悅司對中國文化的鍾情。
加上連載所在的少年雜志拓展漫畫種類,将視線瞄準美食題材。
《中華一番》才有了萌芽的契機。
但問題來了,作者本人并不擅長做菜。
他隻能從書和電影中了解中國美食信息。
主人公的塑造靈感,便要感謝陳建一了。
九十年代,陳建一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産業四川飯店。
爲擴大影響力,他登上電視節目《料理鐵人》。
熱血漫畫式地連續擊敗衆多頂級廚師。
創下最多連勝記錄,名号打響全日本。
其品牌「陳建一麻婆豆腐店」更是在日全國連鎖。
讓麻婆豆腐成了日本一道家喻戶曉的菜肴。
陳建一本人,也與「麻婆豆腐」畫上了等号。
同時,陳父與陳建一之間的料理傳承。
以及陳建一所倡導「真誠地開心烹饪」的感性料理态度。
都給了小川爲漫畫取材的空間。
所以觀衆便看到,動畫開篇即是暗含傳承意味的麻婆豆腐争霸賽。
菊下樓廚師長阿貝師傅去世後,懷恨在心的弟子紹安回來踢館。
爲了守護母親打造的事業,小當家出面與紹安展開料理比賽。
題目,便是麻婆豆腐。
事實上,原本漫畫劇情并非如此。
之所以調整成以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國菜開篇,是少年雜志編輯爲作品能迅速收獲日本讀者共鳴有意爲之。
而《中華小當家》之所以能成爲一代人的經典動漫,也正是由于作品中的「有心設計」比比皆是。
衆所周知,《中華小當家》最成功之處便是「下飯」。
看時食欲大振,時隔多年還在好奇其中菜品的味道。
究其原因,是它開創出了一種将「好吃」視覺化的形式。
簡單來講,就是誇張。
有多誇張?
切菜,會飛。
做菜,像雜技表演。
成菜,猶如閃光彈。
屢屢亮瞎評委和觀衆的雙眼。
一頓操作,架勢擺足。
埋足懸念,吊足胃口。
最後,品菜更是誇張。
内心火山爆發,人生全面開花,靈魂深處還有神龍飛起。
好吃到輕則五官扭曲,重則淚流滿面。
現在看,難免中二。
但在當時,「到底有多好吃」的好奇心也跟着爆炸。
但,這種形式并不易得,而是動畫幾經探索才開創而來。。
漫畫裏講美食,确實容易紙上談兵。
作者原本嘗試用語言來描述口感,很快便覺得蒼白無力。
便嘗試用誇張外化的表情和生理反應表達好吃程度。
動畫在此基礎上優化調整,加入更多樣化的心理情景,才大獲成功。
之後的美食動畫,也大多無法突破這種模式。
《中華小當家》能成功跨越國界,達成反向文化輸出。
除了制作形式與技術上的創造性。
後作難以複制的,還是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另類挖掘。
比如,貫穿全篇的「龍」符号。
龍是日本中餐館中最常見的中國元素,也是國人的精神文化圖騰。
動畫中每每有龍元素出現,便能調動最大基數兩國觀衆的文化情緒。
還有,音樂。
小當家必勝 BGM 相當經典。
氣勢恢弘,頗有國風。
此曲一響,反派歇菜。
最值得一提的,是曆史典故的「再創造」。
在與黑暗料理界對抗的過程中,有一戰令人印象深刻。
燒麥專家解師傅,對戰面點王羅根。
動畫不止呈現了精彩的對決過程,還将面點曆史與人物背景相結合。
依據典籍,将羅根設定爲諸葛孔明家臣的後代。
而比賽項目——饅頭,相傳正是由諸葛亮發明而來。
據《誠齋雜記》所載。
「孔明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頭。此爲饅頭之始。」
三國本就是向日輸出的重量級文化内容。
又被揉進美食制作之中,增添了作品厚度。
不止如此,參賽作品鎮魂包,也根據顔色分配了四神獸的傳說。
佐以諸葛亮的祭祀典故,被引進後成功進行了一波反向文化輸出。
道理上講,《中華小當家》有着濃郁的中國元素。
本該在本土化時降低創作難度,更易上手才對。
但可惜的是。
時間向前,創作力卻在倒退。
相較于原作動畫豐富的通感美味表現形式。
真人版表現好吃的方式,是一段十分簡單的 Flash 動畫。
形式上拙劣模仿,技術上也全面降級。
如果說,真人版受限無法表現得過于誇張。
那新版動畫的制作水平,同樣大縮水。
不僅畫風肉眼可見的簡化。
做菜過程,也克制到「沒内味兒」了。
在《招來不幸的黑雞》一集的相關劇情中。
衆人不知烏骨雞的珍貴,一直視其爲不詳。
飼養烏骨雞的兄妹,也因此備受攻擊。
小當家用烏骨雞參加雞肉料理大賽,爲食材與人一同正名。
當評委們品嘗到特制的烏骨雞飯,驚歎于前所未有的美味。
原版的通感手法花樣繁多,畫面語言皆不吝篇幅。
新版相比之下,就簡約太多。
因而讓反轉的劇情,也顯得後座力不足。
畫面制作技術上的滑坡,帶來叙事上的簡化。
原版中呈現飼養者艱難境況的部分,在新版中直接被省略。
各種菜品制作方式的講解也變成念菜譜,情節的跌宕性也下降。
故事從視覺上還是講述方式上,都「不好看了」。
而最災難的,是内核上的縮水。
動畫中富含曆史底蘊的羅根一戰。
在真人版中,人物背景介紹被簡單略過,食物含義也遠不如動畫準确。
文化内核上抓小放大,卻本末倒置爲凸顯視覺趣味性大用山寨特效。
讓料理現場變成了海底撈甩面展示。
最豪華的廚藝比拼畫面,也透露着一股子古早影樓氣息。
其實,《中華小當家》如今再看同樣槽點多多。
比如故事背景設定是清朝,皇帝卻帶着冕旒。
連幾位主角的名字,都是冠名商打的廣告(小當家、嘟嘟、阿 Q 等)。
但故事之所以經典,是因爲漏洞百出的中國元素包裹之下,裏子依舊是環環相扣的經典日漫劇情編排。
小當家作爲主人公,微服私訪式地開展故事,一路打怪升級網羅隊友。
像收集七龍珠那樣收集傳說中的廚具。
甚至廚師比拼的招式,都有股火影味兒。
依托于純熟的故事結構,才加深了觀衆對于内容的理解與印象。
就比如開篇的麻婆豆腐對決,紹安因爲沒有還原出阿貝師傅的手藝而敗北。
時隔許久,二人再次遇見,代表光明與黑暗兩房各自爲戰。
這次對決題目仍是麻婆豆腐。
小當家推陳出新,制作出大魔術熊貓麻婆。
而紹安的作品豆腐三重奏,卻依舊敗下陣來。
原來,紹安當年失敗離開,越山跨海遊曆想出來的獨創。
竟然在多年之前,就已經由阿貝師傅開創。
做不出要敗,如今做出仍要敗。
費勁全力掙脫的,原來早已如影随形,讓故事有了一些宿命的意味。
但這樣的叙事與細緻刻畫在後作中逐漸消失不見。
反而在離譜的路上越走越遠。
比如真人版中,将小當家設定成了黑暗光明料理界的混血。
另一深陷黑暗料理界的天才廚師少年阿飛,成了當朝太子。
故事是狗血了,但重點早已偏移。
更諷刺的是,原作者續作《中華一番 · 極》的劇情設定,竟然逐漸向國内真人版靠攏。
這樣的「文化輸出」,大有比爛的姿态。
同時,連人物造型也被曝疑似抄襲國内仙俠古偶。
童年經典被狗尾續貂,一步步分崩離析。
原本,《中華小當家》在内容上的用心讓其成爲文化雙向輸出的經典案例。
可如今再回顧這部作品,平添許多唏噓。
當斯人已逝,故事走樣。
有人很容易忘記,大家喜愛這部作品的初衷,隻是它能讓人想好好吃一頓飯。
創作也如同料理。
觀衆不過是想看一部好作品。
而決勝關鍵自 1997 年開始從未變過。
無非是創作者,真誠的心意。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