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曾是世界最強大帝國之一,但西羅馬在公元 5 世紀土崩瓦解,東羅馬也不複昔日榮光并在 15 世紀迎來終結。如此龐大的帝國爲何走向末路,是多年來衆人争執不休的話題。
近期,有不少短視頻聲稱:羅馬帝國衰亡的一大罪魁禍首真的是因爲水管鉛中毒。
圖源:網絡截圖
也許是因爲符合了大家以小見大的心理預期,也許是迎合了現代的化工産品恐懼,這個說法流傳極爲廣泛。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來詳細說說。
鉛水管中毒這個說法是怎麽回事?
先說答案:基本不是事實。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水利設施十分發達,他們會修建巨大的水渠把水源引入城市,通向公共浴池、廁所、噴泉以及私家住宅,并且供給農業和礦業使用。運輸水自然免不了使用管道,而這些管道有相當一部分是用鉛鑄造的。羅馬鉛水管出土數量衆多,很爲考古學家看重。
不過今天我們都知道鉛是一種有毒重金屬,對兒童發育影響尤其巨大,含鉛汽油和油漆就是因此而基本退出市場。所以有過不少人猜測,水在流經鉛管道的時候被鉛污染,對羅馬城市居民帶來了健康影響,甚至對羅馬帝國的滅亡有直接貢獻。
圖源:unsplash.com
羅馬人爲何這麽喜歡鉛?
他們不知道鉛有毒嗎?
羅馬人知道鉛對人不好。古羅馬的著作裏寫過急性鉛中毒的症狀,描述過鉛熔爐散發出的毒霧,也提到過鉛白等物質吃了有毒,甚至提到過鉛礦附近的水是有害的。所以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已經在著作裏提出,陶水管比鉛水管更好。
那他們爲何還這麽喜歡用鉛?主要是出于現實原因。
一個原因是鉛是冶煉銀的副産物,産量極大。古羅馬廣泛使用銀作爲貨币和裝飾,但他們冶煉的銀礦石主要是含銀方鉛礦,顧名思義其主體是鉛,最富的礦也隻有約 0.5% 的銀。據估計頂峰時期的羅馬帝國每年産出八萬噸鉛,這麽多鉛不用白不用。
另一個原因就是鉛本身也确實相當好用,熔點低又容易鑄造成型,拿來做水管極爲合适,也可以用來制作各種好用的合金。鉛的化學元素符号 Pb 就是來自古羅馬的 " 鉛 "plumbum,這個詞幾經演變産生了今天英文的 " 水管工 "plumber。
所以真的是鉛水管害了羅馬帝國嗎?
雖然這是個很符合直覺的觀點,但終究還是要經受事實的檢驗。不幸的是,過去幾十年裏的新研究基本上都不太支持它。
比如 2014 年的一項研究測試了羅馬鉛水管的實際效果,認爲鉛水管裏水的含鉛量最高可達附近地下水的一百倍,但畢竟基數很低,乘上一百倍之後依然不足以産生普遍的健康威脅。
有銘文的羅馬鉛水管 圖源:Wikipedia
明明貼着鉛流過去爲何還沒有嚴重後果呢?
有幾個原因。第一,鉛水管裏經常會結上一層很厚的水垢。比如給羅馬城供水的重要河流阿涅内河就是以水硬而聞名,含鈣量極高,而水渠使用羅馬水泥的部分也會讓流經的水(特别是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變得更硬。這些水垢沉積在管道内表面,就幹擾了水和鉛的接觸。
第二,羅馬水利系統依靠重力供水,且沒有水龍頭,所以管内水流是持續流動的,沒有和鉛長期接觸的機會。
第三,水渠供給城市的水大部分用來給公共澡堂了,用于飲用的原本就隻有一小部分。當然,現代供水系統就不滿足這些條件了,所以咱們也别繼承羅馬傳統接着讓水管工用鉛。
那麽鉛是清白的了?
倒也不能就這麽斷言。實際上,确有一些考古成果表明古羅馬人的遺骨裏鉛含量有異常。比如 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30 根來自羅馬時代倫敦的人腿骨裏含鉛量比石器時代的腿骨明顯偏高,最極端的一根到了 123 微克每克,是足以引發健康問題的級别。
雖然難以完全斷定這些鉛是生前就已經在裏面的,還是死後才被遺骨吸收的,但如此高的含量,附近又沒有發現鉛棺材和鉛陪葬品,至少能說相當可疑了。
圖源:pixabay
哪裏來的這麽多鉛呢?如果元兇是鉛水管的話,分布應該更加均勻才對,而不像是這批樣本裏個别極端偏高。但羅馬人的生活裏還有其他的鉛來源——具體來說,就是調料。
古羅馬有一種著名調味料,是未發酵的葡萄汁加熱濃縮成類似糖漿的狀态,稱爲 defrutum 或者 sapa。有些紀錄說 defrutum 是濃縮到一半的而 sapa 是濃縮到三分之一的,也有其他紀錄有不同的定義,但總之基本工藝相同。
這種調料用途很多,可以直接加到菜裏,可以做成更複雜的醬汁,也可以加到酒裏遮蓋酸味,在羅馬生活裏相當重要。
來自羅馬的三個鍍銀羅馬胡椒罐(胡椒罐)圖源:Wikipedia
濃縮葡萄糖漿本身自然是無害的,問題在于制作過程。古羅馬著作裏多次提到這種調料應該在銅或者鉛的容器裏小火慢煮,其中又以鉛更佳,因爲銅會導緻串味。
就算是銅容器也未必就安全了,因爲最好的羅馬青銅裏都有 10% 的鉛合金,且很多銅容器的内壁會鍍一層銀鉛合金來改善風味、阻止銅綠形成。羅馬人似乎并未意識到他們對于鉛和鉛水管的警惕同樣适用于鉛制炊具。
溫度高,時間長,還有葡萄的酸性成分,按照這樣操作得到的濃縮汁,其含鉛量就和水管裏的鉛不可同年而語了。一些實驗發現,葡萄汁在鉛容器裏熬到三分之一體積,得到的糖漿裏會有高達每升一克的鉛,簡直離譜。就算這些糖漿不是直接喝而是兌酒喝,那一升的酒也應該足以引發鉛中毒症狀。
真兇是糖漿裏的鉛嗎?
那麽這種調料就是羅馬人鉛中毒的真相嗎?且慢。雖有實驗支持,但這個猜想還是有一些沒解決的問題。
第一,實驗操作中所使用的場景,未必和古羅馬人實際熬制的場景一樣。比如,一項熬制實驗裏使用的容量爲 4 升的小鍋,但古羅馬往往是大規模生産,使用的是容量超過兩千升的巨型鍋。同樣形狀容器,體積越大比表面積越小,來自器壁的鉛污染濃度也就越少。
再比如,古羅馬記錄裏會提到鍋内側應該用優質油塗抹并仔細揉擦,或者用瀝青塗層,而現代實驗裏沒有提及是否做了這一工序。
第二,實際上很難知道古羅馬人每天喝多少酒吃多少菜,某一種具體的調料使用量就更難判斷了。葡萄糖漿并非唯一的酒調料,還有多種其他調料,在貴族圈裏似乎是高質量的、無需調料的酒最受歡迎。并且羅馬人崇尚喝酒時按一定比例兌水,認爲不兌水的酒是野蠻人喝的。
第三,羅馬醫學文獻裏符合鉛中毒的記錄沒有那麽多。急性鉛中毒的描述在元前二世紀就有出現,但假如大家都在喝毒酒、中毒極爲普遍,描述者應該有專門提到才對。
至于慢性鉛中毒的症狀,那是直到公元七世紀才有東羅馬帝國的醫師給出了描述(且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和鉛有關)。如果鉛中毒嚴重到足以引發帝國的毀滅,那相關描述不應該如此之少。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羅馬人使用的鉛水管是(基本)無辜的,真正的問題在于用鉛容器熬糖漿。不過,這種糖漿可能也不足以引發整個帝國級别的中毒。暴飲暴食鉛中毒的人幾乎肯定是有過那麽一些,但要說羅馬帝國爲何衰亡,應該還是有許多其他原因重要得多。
策劃制作
作者丨範崗 科普作家
審核 | 孫轶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王夢如
往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