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Sir 最期待的新片。
當越來越多的國産犯罪片,把背景搬到東南亞,展示各種暴力奇觀。
看似擊打着現實的痛點,卻又與真正的現實議題隔絕。
終于,有國産電影對準了這環繞我們身邊的," 水很深 " 的事——
熱搜
Trending Topic
今天的世界,活在熱搜裏。
誰 " 爆 " 了,誰刷屏了,誰被上熱搜了,我們幾乎每天都被這樣的信息占據着。
但。
一個通過熱搜呈現到我們眼前的世界,真實嗎?
導演忻钰坤。
将現實題材與犯罪懸疑結合的好手。
一部成本僅 170 萬的《心迷宮》,從 First 影展走向大衆。
緊接着的《暴裂無聲》,豆瓣 8.2,國産同類型中的佼佼者。
新片《熱搜》,能不能繼續發力?
看完後,Sir 坦白說感覺不如前作風格強烈。
但放在今天的環境中也絕對值得一看——
網絡熱搜讓我們感覺到了自己在行使監督權。
但再轟轟烈烈的熱搜,又能多大程度上撼動現實?
你看到的,往往都是 " 話語權 " 想讓你看到的。
01
兩個惡人
忻钰坤的故事,往往一開始就帶上了灰色與血色。
雙方都不是善茬。
陳妙(周冬雨 飾)。
知名自媒體 " 妙不可言 " 主編,無底線網絡大 V。
西裝,紅唇,冰美式。
野心勃勃,唯利是圖。
爲了蹭熱點,用激烈極端的文章把 " 校園霸淩者 " 張小穗(張煜雯 飾)送上熱搜。
結果,網絡暴力蜂擁而至,張小穗被逼得跳了樓。
陳妙的流量帶了血,怎麽辦?
她應對自如,調轉槍頭開始聲讨網暴的網友,還找到張小穗的母親黎美玉(師悅玲 飾)錄了段煽情視頻。
成功再次收割一篇 10W+。
賺了錢還貸養家是大事,至于事實真假、道德評判則與我無關。
在頒獎台上,陳妙滿面春風,将流量爲王的價值觀奉爲圭臬。
嶽鵬(袁弘 飾)。
陳妙公司的金主,恒世集團的高層。
雪茄,手表,金絲眼鏡。
陳妙想要把公司做大,向恒世集團提出增資的請求。
嶽鵬則傳達了老總的意思——
你們得證明你們公司的價值。
什麽價值?營收比,行業影響力,還是粉絲數量?
往後看,商業版圖龐大的恒世集團,其實在乎的不是一個小小自媒體能爲它賺多少錢。
願意投錢,是看中了它的——
工具性。
讓你說什麽就說什麽,掌握了話語權,影響輿論風向。
而 " 張小穗校園霸淩 " 的新聞,當初就是嶽鵬要求炒起來的。
校園霸淩隻是掩人耳目的水上事件。
背後是豪門飯局,恒世集團投資創辦職業學校是假,以學校爲名 " 選妃 " 是真。
一個個從貧困山區來到城市求學、渴望改變命運的女孩,卻成爲了被端上餐桌的 " 佳肴,名義上的獎學金不過是封口費罷了。
自以爲玩弄輿論的陳妙,也隻是被資本利用的輿論工具。
她的爆款推文和随之引起的網絡暴力,成爲壓垮張小穗的最後一根稻草。
讓張小穗呼救的聲音,徹底淹沒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輿論洪流裏。
陳妙要以身入局,發聲還張小穗一個清白。
而嶽鵬,則不得不威逼利誘,拼命去掩蓋真相。
一個良心發現的輿論操盤手,一個一黑到底的資本家。
誰的手段能更狠辣?
02
一場戰争
《熱搜》的思路是對的。
以類型片的結構,在陳妙和嶽鵬的鬥法過程中,揭開互聯網的一重重内幕。
自媒體也是 Sir 的本行。
不能說完全真實,但可以說導演和編劇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這也是國産片對網絡法則最深入的一次展示。
與以往的懸疑片不同。
真相一開始就直白告訴你了。
懸念是,陳妙要如何将這真相大白于天下。
沒有直接證據,她隻能動用她作爲一個媒體人的本事——
發推文,搶熱搜。
在現實裏經曆過太多 " 撤熱搜 ""404" 的我們,相當清楚這其中會有何阻礙。
何況她面對的是龐大的強權資本,這場互聯網輿論拉鋸戰必是一場鏖戰。
和自己公司的 " 金主 " 反着幹,陳妙失去了自己一手經營的公衆号,隻能四處借号發帖。
可緊接着,合作的媒介統統被收買,惡意剪輯的錄音被放出 ……
一波又一波危機公關被操作了個遍。
媒介權力對大衆生活的支配性力量展現得淋漓盡緻。
但要知道,陳妙也不是小白兔,她本身也是情緒引爆器,熱點制造機。
這注定不是一場 " 幹淨 " 的戰争。
爲了扳回輿論。
她打出了賣慘牌——
拍一拍昏迷在床的少女,再拍一拍街頭擺攤的母親,一個底層家庭,就這樣被肆意踐踏。
哪怕她還拿不出實質性的證據,但她能利用人性——
大多數人是不會獨立思考的,很容易被情緒裹挾,立場先行。
而且這次她沒有選擇發微信推文,而是用地方生活号,發更下沉的短視頻。(不得不說,真的很懂)
刷到這條短視頻的,多數都是當地人,是底層打工人和小商小販。
很難不共情這對母女,激情轉發。
《熱搜》的新意在于。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正邪較量。
而是一場真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 權力的遊戲 " ——善良不能僅僅是善良,善良必須比邪惡更強大才行。
雙方鬥法,張小穗的網絡形象會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時而,她是霸淩同學的太妹。
時而,她是家境貧寒卻努力、正值青春卻慘遭厄運的可憐女孩。
時而,她又是抛棄尊嚴的拜金撈女。
吃瓜網友們如何評價,全看二人如何引導。
看到這裏你可能就破防了。
原來我們天天上網 play,到頭來隻是别人 play 的一環。
熱搜是可以人爲制造的。
輿論是可以被引導操縱的。
我們這些吃瓜群衆是可以被利用的。
回過頭來想想,張小穗事件上演的這場輿論反轉劇,在生活裏不更是常見嗎?
一則新聞爆出,全網輿論受爆料者的導向爆發,形成高度一緻的輿論極化;而新的信息突然披露,輿論迅速倒向另一邊,大衆的态度瞬間截然相反;新聞繼續曝光,受害者人設反轉,輿論風向不斷轉變 ……
新聞原本的面貌逐漸模糊,最終徹底消解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流中,徒留無聲的水花。
太熟悉了。
Sir 甚至不用舉例,你應該就已聯想起了一系列事件。
就這樣,圍繞着這場輿論戰。
影片把一個熱搜背後的運營邏輯給我們解剖了個清清楚楚。
按理說,陳妙與嶽鵬的這場網絡輿論戰并不好拍。
空對空,拳不見肉刀不見血。
但導演抓住了一個關鍵字:快。
爲什麽快?
電影沒有給出解釋,Sir 認爲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Sir 提一個建議,劇情在這裏可以強調一下熱點的 " 七天效應 "。
即——
一個熱點不管有多麽火,七天之後就會淡出輿論視野,被新的熱搜覆蓋。
不信你看自己刷過的那麽多熱點,憤怒聲讨的那麽多現象,現在還能記起來幾個?有多少事情還能有後續?
同樣,陳妙必須争分奪秒——
錯過了熱搜的窗口期,這個事情将石沉大海,哪怕你最後查出了真相。
電影快節奏的蒙太奇交叉剪輯,激烈的電子音樂,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情緒氛圍。
而這種氛圍,恰恰是當下網絡時代的一個縮影,是被裹挾在信息洪流中的網民日常。
快速、無情、盲目。
揭開這場輿論大戰的表象,其實是一個無解的時代命題。
痛快盡興的觀影體驗後,難掩的是那份刺痛和回味。
03
烏合之衆
除了受害者張小穗、發聲者陳妙、施害者嶽鵬,電影中還有許多其他角色。
堪稱一幅網絡時代的衆生相。
比如。
爲中年危機所困而明哲保身的何言(宋洋 飾)。
痛失愛女,卻迫于生計屈服于強權的張小穗母親。
以及。
反複出現,沒有一句台詞卻決定着故事最終走向的我們。
普通大衆,才是影片真正的主人公。
大衆的言論,決定了一群女孩的命運,一個上市公司的成敗。
而大衆,很多時候卻是盲目的。
在勒龐的理論中。
個體進入群體意味着有意識人格的消失和無意識人格的得勢。
當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心理群體時,人就會失去自己的個體思考,執拗、激動、易受暗示地去盲目跟風、人雲亦雲。
網友們 " 蒙着眼睛被推着前進 ",正如新媒體時代的 " 烏合之衆 "。
而烏合之衆,就是這場輿論反轉劇和網絡暴力的始作俑者。
張小穗事件,演變到最後已經面目全非。
作爲發聲者的陳妙,甚至也被推上風口浪尖,接受網絡處決。
從小到大所有做過的事都被扒了個底朝天,早就斷絕關系的無賴父親居然也突然出現在采訪欄目,對陳妙進行道德審判。
人人都想來摻一腳,在屏幕後興奮地審判每一個人。
誰還記得那個從樓上一躍而下的年輕女孩?
探讨網絡輿論的電影,《熱搜》并非首部。
《搜索》圍繞着一個 " 公交車讓座 " 引發的網絡暴力事件,荒謬可悲。
《無形殺》呈現了一場網絡人肉與輿論審判下的偷情。
《熱搜》的獨特,就在于它的多義性。
網絡輿論并非一昧被批評的對象,而是一把雙刃劍。
一個細節。
整部影片,真正的主謀恒世集團的董事長王世民,沒有一個正面鏡頭。
他或背對攝影機,或隐藏在門後黑暗裏。
不動聲色地掌握着一切。
直到電影結尾。
王世民的臉才出現在一篇篇推文裏,一個個手機屏幕中。
這是對網絡輿論力量的肯定。
正是由于輿論的力量,資本強權才最終下馬,罪案陰謀才暴露在陽光下。
作爲吃瓜群衆的我們,是被操縱的烏合之衆,但也能是發聲的一份子。
通過預告片能看到。
張小穗自殺前,曾寄給了陳妙一本書。
這是陳妙當年寫的書,注意這本書的名字——
《規則》。
邊界與規則普遍缺失的互聯網時代。
規則需要被樹立,也需要被打破。
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流,多點對規則的叩問,盡量保持思考,不被操縱。
以及。
勇敢地站出來,打破那個規則性的循環。
Sir 不否認。
作爲一部商業片,《熱搜》工整有餘,缺少了一些忻钰坤前作的生猛氣息。
人物的行動也比較倉促。
但問題也在于。
早期《心迷宮》《暴裂無聲》都是 " 接地氣 " 的故事——
數量有限的人物,底層社會,圍繞着一個簡單的犯罪案件。
但《熱搜》所要探讨的網絡現象呢?
複雜度成幾何倍數上升了——
一個網絡連接了無數人,打通了底層(受害女生)、中産(陳妙這樣的媒體精英)和頂層富豪。
如何将我們在屏幕上一次次的手指點擊,制造出來的虛拟連接,轉換成具體而緊湊的故事。
如何在龐雜的輿論風雲中,理出一條核心線索。
這本身就是對編劇和導演的巨大考驗。
從這個角度看《熱搜》,它是國産片一次難得的嘗試。
它相當四平八穩,削減了個人化的色彩。
其實也正像是我們,對浩瀚如海的互聯網仍然無所适從,仍然不知從何說起。
我們爲什麽還要走進影院,去看這部電影?
Sir 隻能說。
當看到那些早已被遺忘在數字洪流中的新聞事件,被電影重新拾起、融合、講述,看到我們習以爲常的舉動被大銀幕細細解剖審視時。
多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
電影不僅是鏡子,而且是魔鏡。
重要的不在于映照出什麽,而在于每個人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好藍莓壞藍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