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一、陷入僵局的中國光伏企業們
全球氣候變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過去幾年能源轉型趨勢勢不可擋,光伏發電 2020 年已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産業迎來了曆史性最佳發展機遇期。
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快速爆發,在不斷刷新行業發展速度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資金 " 瘋狂 " 湧入行業。至 2023 年底,光伏制造端的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産能均超過 900GW。而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 年和 2024 年全球組件需求預測分别爲 525GW 和 645GW,行業進入過剩階段。
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雖頭部企業仍在擴産,新玩家仍在不斷入局,但衆參與者的腳步明顯放緩,開始持更明顯的觀望趨勢。那麽在行業競争減緩,平穩創變與共同進步成爲可能的現在,光伏産業該如何打破僵局?
二、光伏行業需要一個 " 破局 " 的 " 支點 "
據 PVinfolink 預測,光伏裝機未來十年或迎來十倍增長,預計 2050 年全球新增裝機需求達 1246~1491GW。而據隆基總裁李振國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新增裝機規模需達到每年 1500GW~2000GW,并且需要持續 30 年的安裝,才能真正對全球能源轉型形成有效支撐。
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光伏賽道帶來的巨大增長機會,及人類對于清潔能源的重視,我們可以斷定光伏的未來自然是光明的。
當然現在放眼二級市場,光伏行業确實是 " 綠色 " 經濟的代表,時常一片綠油油。産能過剩帶來的内卷直接影響了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這種長期的樂觀及短期的悲觀的沖突不由得讓人更加煩躁:光伏的樂觀未來究竟如何才能兌現?
筆者認爲,現在光伏行業隻是陷入了短暫且難以避免的行業發展下行階段。不過,隻需要一個支點,一個可以打破這種模式的環節,光伏行業便可以破局。而主産業環節中,矽料環節因競争格局優,源頭影響大,技術路線确定,企業成本差異大等特點,應當作爲行業錨點擔起重任。
三、蓄勢待發的多晶矽 " 大逃殺 "
多晶矽環節是主産業鏈的最上遊,具有化工屬性。這化工屬性有利有弊:矽料環節因此相較下遊環節産能彈性更小,從曆史來看周期性也相對更明顯,在行業上行時毛利率上漲幅度最大,在行業下降時毛利率下降幅度一般也最大。
2011~2012 年歐美雙反疊加補貼退場,出口崩潰,多晶矽一度從行業盈利最多跌至行業虧損最多。
2020~2022 年光伏平價、中國雙碳目标、俄烏沖突等标志性事件刺激光伏裝機需求,矽料價格快速上漲,一度賺取了行業最多的利潤。
如果從該邏輯出發,未來一兩年矽料環節毛利或将低于其它環節。尤其是在這個前提下,多晶矽環節還會從 2024 年 Q1 開始持續成爲過剩程度最大的環節。
當然,也許矽料環節的情形不會那麽悲觀。2011~2012 年是需求由于政策原因階段性放緩,終端需求端的問題帶來産業鏈價格調整下行,行業縮量價跌。但現在開始的下行周期是因爲供給由于市場行情刺激帶來産能大幅釋放,供給端增幅遠超需求增幅,帶動産業鏈價格下行,行業放量價跌。也就是說,矽料行業的最大危機,來自于增量供給的落地。
這時候,化工屬性帶來的矽料環節對新玩家的不友好,倒是成了自己的 " 保護符 "。錢到位了,項目也不一定落地;運轉起來了,也不一定能穩定出産品。較大的技術工藝壁壘,且投資重,擴産周期長,爬坡難度高,成本曲線陡峭……這些挑戰使得許多規劃産能不一定能如期落地。
今年以來,例如合盛、寶豐、弘元等新項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延期。與此同時,9 月行業内多個項目(大全、内蒙古東立等)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事故,影響了當月産量,所以明年真正能釋放的産量還有較大不确定性。
就算能出産品了,成本控制就是第二個 " 攔路虎 "。不同于其他環節單個項目投資規模小,進入門檻低,企業跨界相對容易,多晶矽環節頭部企業集中,項目規模大,工藝難度高,企業之間的成本差異顯著大于其他環節企業之間的成本差異。新人難入局,就輪到老人内卷了。
也就是說,多晶矽環節現在已經做好了 " 大逃殺 " 的準備,可以第一個開始出清過剩産能。
那麽企業什麽時候退出市場?當供過于求時,市場價格(P)持續下降。當 P>ATC(平均總成本)時,企業可獲利;當 P=ATC=MC(邊際成本)時, 市場處于均衡狀态;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