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齊敏倩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虎嗅注:酒吧、餐館、超市,原本小衆的精釀啤酒,這幾年正在占領越來越多的渠道。蜂擁而至的入局者,也讓這個行業變得擁擠起來,身處其中的品牌感受如何,又該怎樣破局?本篇爲 " 夜經濟 " 系列第四篇稿件,過去一個月虎嗅和多位精釀品牌創始人、經銷商以及其他從業者交流,并把他們對精釀行業的思考、心得以本文呈現。10 月 26 日,虎嗅将在北京舉辦 " 消費内參會 · 掘金夜經濟專題活動 ",将有 40 餘位和夜經濟相關的一線牛人共聚一堂。如果你對夜經濟也有獨特思考,歡迎參加活動,參與方式見文内海報。
當白天被工作塞滿,夜晚就成了難得的個人時間。走到餐館酒吧,點上一杯啤酒,和朋友把酒言歡或是借由酒精消解工作的疲憊,是很多 " 打工人 " 夜間生活的第一站。
基于這個需求,近年來小酒館遍地開花,原本小衆的精釀啤酒也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所謂 " 精釀啤酒 ",中文語境下其實并沒有明确的定義。精釀廠牌牛啤堂創始人之一小辮兒告訴虎嗅,2012 年,他在北京鼓樓附近邂逅了銀海(牛啤堂另一個創始人)、高岩(高大師創始人),當晚宿醉仍未盡興于是再約。三人次日碰杯之時決定把英文 "craft beer" 統一稱爲 " 精釀啤酒 ",這算是 " 精釀啤酒 " 這個詞的正式來源。 由此,2012 年被稱爲中國精釀元年。
有了統一的名稱至今十餘年的時間裏,精釀啤酒逐漸發展起來,甚至一度成爲消費行業資本追逐的風口。不過,多位精釀啤酒品牌創始人都向虎嗅表示,這兩年精釀行業正處于 " 混戰 " 之中。
一個核心原因是,精釀的市場規模增速遠遠比不上入局企業的增速。
數據顯示,2016 年到 2021 年,我國精釀啤酒的消費量從 3.6 億升增長到了 10 億升,而對應的精釀企業數量則從 293 家飛漲到了 5000 多家。
" 現在的市場規模肯定容不下這麽多精釀企業,所以競争越來越激烈,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了。" 一位精釀行業資深從業者說道。
據虎嗅了解,在這場精釀 " 淘汰賽 " 中,已經形成品牌影響力的頭部品牌,更爲從容;剛加入的小品牌和尾部品牌,很多通過模仿、低價,野蠻生長;而更多的腰部品牌,則在爲 " 破圈 " 找新增量焦慮。
多方 " 混戰 "
跟傳統的工業啤酒比起來,精釀啤酒實在是個極爲分散的市場。
2021 年,中金公司研究部曾預測過精釀啤酒的市場集中度,他們給出的答案是:CR4(前四名共計市場占有率)約爲 47%。同年,按銷量計算,我國啤酒行業的 CR5 爲 92.5%。精釀啤酒的市場分散度之高,可見一斑。
按照中金公司的統計,目前精釀啤酒行業的前四強爲百威、嘉士伯、重慶啤酒和青島啤酒。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頭部啤酒大廠生産的高端啤酒是否算精釀,一直是個極具争議的話題。直接原因是,精釀啤酒沒有明确的定義和标準。
" 即便在最早提出精釀概念的美國,釀酒師協會對精釀産品本身也沒具體标準,隻是對酒廠有要求,而且這種要求更像是對小酒廠的保護。" 一位精釀啤酒從業者說道。
對于到底什麽是精釀啤酒,一個相對 " 普世 " 的認知是:用料更好、發酵時間更長,追求更好、更豐富的啤酒口味。" 大廠做的高端啤酒,生産、銷售等邏輯還是工業啤酒那套,他們會更考慮成本,所以我覺得那些不能算精釀啤酒。" 一位業内人士說道。
抛開 " 模棱兩可 " 的啤酒大廠不談,獨立精釀廠牌和經銷商進口的國外精釀啤酒,是我國精釀市場目前的主流。近年來,這兩類品牌都在迅速擴容。
先來看進口精釀啤酒,一位經銷商告訴虎嗅,現在每個月進口到國内的精釀啤酒都有幾十款。而就在十年前,進口精釀啤酒都還是 " 稀罕物 "。很多啤酒發燒友,都有去國外人肉被背酒回來喝的經曆。爲了多喝幾種,他們還會 " 拼酒喝 "," 相當于 AA 制喝酒,一個人從國外買回來,攢一個局,大家平攤一部分錢一起喝。" 一位精釀廠牌創始人說道。
獨立精釀啤酒廠牌,算是我國精釀文化的 " 播種者 " 和行業先行者,也是這兩年新增數量最多、競争最激烈的領域。
據虎嗅了解,目前我國成立 5 年以上的頭部和腰部精釀品牌,大都由精釀啤酒愛好者成立。這些品牌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連鎖的 " 精釀 + 餐吧 " 模式,頭部精釀廠牌很多采用這種模式;第二種是隻做精釀啤酒,沒有或者隻有一兩家線下門店;第三種是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同時發展。
近幾年,除了愛好者外,精釀廠牌的入局者也在多樣化。比如,原本做啤酒設備的樂惠國際,2021 年也推出了自己的精釀啤酒品牌;盒馬、美團等零售渠道同樣上架了自有品牌的精釀啤酒;他們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品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内人士見過資本對精釀的熱情摸樣,大約是 2018 年,有投資人提出要給他 1000 萬建廠," 對我的要求隻有産量達到一定規模,甚至不在乎能不能賣出去。" 他告訴虎嗅,甚至有人覺得隻要做一款比青島度數更高的啤酒,就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前幾年,一位廠二代在父母手裏接管了家裏的啤酒代工廠,開始爲精釀品牌服務。他的實際觀察是,這幾年做精釀啤酒品牌越來越多了," 很多甚至不是基于市場需求的考慮來做精釀的,就是覺得是個風口資本喜歡投。" 他說道。
企查查數據顯示,僅以 " 精釀啤酒 " 爲關鍵詞檢索企業,仍保持存續 / 在業的企業共 7998 家。其中,于近 5 年(2019-2023)成立的企業數量高達 6179 家,近 1 年内成立的企業數量爲 1700 家,分别占比 77.26%、21.26%。
這種 " 擁擠 ",更具象的表現是啤酒節。
圖爲:北京精釀啤酒節
啤酒節,是獨立精釀品牌展示産品的常規渠道。一位資深從業者告訴虎嗅,最早啤酒節非常少,而且隻有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才有,但是這兩年啤酒節越來越多了," 今年巅峰的時候,平均每周就有一場啤酒,而且有些已經辦到了二三線城市。" 據他透露,參加啤酒節的品牌,也從五六年前的二三十家變成了現在的上百家。
高增長 + 低門檻
實際上,國内的精釀啤酒,至今仍是個小衆行業。
從市場規模看,據中金測算,2020 年我國精釀啤酒市場規模約 415 億元,在整個啤酒行業占比不足 7%。這麽 " 小 " 的一個行業,爲何能吸引各路人馬紛紛入局呢?
對百威等啤酒大廠來說,精釀幾乎是其必然選擇。2013 年,我國啤酒産量在達到了曆史巅峰的 4983 萬噸後,便開始持續下滑,整個行業進入存量競争階段,光靠 " 量 " 很難驅動行業發展。這種情況下,做毛利率更高的高端啤酒就成了行業共識,而精釀就是其中最笃定的方向。
從市場增速看,精釀啤酒也确實遠遠領先整個啤酒行業。據觀研網測算,2013-2020 年我國精釀啤酒消費量複合增長率高達 35.38%,遠遠高于啤酒行業整體的 -5.27%。
除此之外,精釀看起來極大的市場潛力,也是吸引大廠以及衆多創業者進入這個行業的主要原因。
美國精釀産業的發展路徑,是行業内的人想象精釀 " 美好未來 " 的藍圖。上世紀末 70 年代,随着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産階級迅速崛起,他們不滿足于工業啤酒千篇一律的味道,開始想喝點 " 好的 "" 不一樣 " 的啤酒。洞察到這個群體的興起,一批生産 "craft beer" 的小啤酒廠應運而生。至今,美國精釀啤酒的市場滲透率(在啤酒市場的占比)已經超過 10%。
"2020 年以前,我們精釀啤酒的市場滲透率還不到 2%,調研機構和投資人總愛對比美國市場,由此認爲我國的精釀啤酒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位資深從業者說道。
一個增速夠快、且看起來擁有很大市場潛力的行業,已經足夠有吸引力了。可精釀不僅如此,其進入門檻還極低,這更爲想入局者提供了可能性。
從成本看,生産精釀啤酒最大的投入其實是設備和原材料。據虎嗅了解,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精釀小品牌都采用代工模式生産,不需要具備生産能力。研發和原料方面,有些品牌會投入大量精力、資金自己做配方研發、用比較好的酒花和酵母等原料,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品牌,沒有自己的配方設計能力,原料也用最便宜的代替。" 甚至有一些叫精釀啤酒的産品,其實是假精釀,還是工業啤酒的做法。" 一位業内人士說道。
" 破圈 ",是長遠的議題
當一個小衆行業幾年間新增了大量玩家,導緻的必然結果就是内卷。
面對競争加劇的情況,大廠占據着渠道、資金和品牌優勢,老牌精釀廠牌作爲這個行業的先行者也早已混出名堂,二者相對從容;更小、更低端的品牌,要麽模仿别人,要麽通過價格優勢占領市場。
跟頭部和尾部相比,處在腰部的獨立精釀廠牌普遍成立于幾年前,他們剛成立時,由于精釀行業還沒有處在聚光燈下,所以經曆了一段 " 自然、有序 " 的發展曆程,普遍擁有固定的粉絲群體。但面對越發激烈的競争,多名獨立廠牌創始人都向虎嗅表示,他們在想辦法 " 破圈 "。簡言之,就是讓更多人接觸、選擇精釀啤酒。
适口性更強、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産品,被很多品牌視爲 " 破圈 " 的利器。
其實,跟工業啤酒相比,大多數消費者對某些精釀啤酒的口味接受度更低。比如很多 IPA(主流精釀啤酒的一種)産品,雖然酒花帶來的香味更濃,但苦度也更高,不是所有消費者都能接受。
最早很多精釀廠牌的創始人、消費群體都是啤酒愛好者,所以他們做的産品都以 IPA 居多。但想要讓更多人接觸精釀,就得做大衆接受度更高的産品。
" 大九釀造 ",算是比較早适應大衆口味精釀啤酒的品牌。其創始人告訴虎嗅,他的想法是從市場需求的角度設計産品,所以做了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水果類酸啤,希望颠覆一般人對水果啤酒的認知。也因此,大九釀造逐漸走到了獨立廠牌的頭部,也獲得了比其他精釀品牌更年輕的消費群體。
這條路上,比大九釀造更 " 激進 " 的大有人在。一位精釀啤酒經銷商表示,目前加了糖、奶等元素的 " 小甜水 " 啤酒能占精釀市場的一半份額,而且很多精釀廠牌會盯着瑞幸、喜茶等咖啡和茶飲品牌的新品。" 隻要奶茶有的口味,啤酒一定也有 "。
除了産品,精釀品牌還想在渠道、營銷上 " 破圈 "。不過,這兩個維度相對難做。
渠道方面,目前大部分精釀廠牌的渠道都以線下酒吧爲主,但酒吧畢竟消耗量有限。線上渠道、餐飲渠道和便利店,是大部分精釀品牌都想突破的渠道。
圖爲:線下啤酒超市
線上渠道的優點是能接觸到更多精釀圈外的消費者,但物流配送,以及大部分消費者沒有線上購買啤酒的習慣是其制約因素;餐飲渠道市場更大,但願意賣幾十塊錢一杯精釀的店不多,目前還集中在高線城市;便利店接近年輕人,但渠道費用對小精釀廠牌來說是比不小的負擔。
營銷方面,一位業内人士認爲,目前精釀啤酒品牌的營銷基本都兩種,一種是和工業啤酒學;另一種是參加啤酒節等活動,在精釀圈子裏做影響力。後者在一些從業者看來幾乎是 " 自嗨 ",對破圈用處不大;前者,絕大部分精釀品牌負擔不起。
所以,現在很多獨立精釀廠牌都在想辦法通過更新的營銷活動,突破原有的用戶群體。精釀品牌 fever 創始人王雪琨告訴虎嗅,他正在摸索的一個方向是,參加威士忌的活動。" 因爲我們的用戶和威士忌的用戶有相同之處,都是一群追求好味道的人,所以感覺在威士忌活動中也能找到用戶。"
其實,精釀作爲一門 " 風味生意 ",很多人的目标都是 " 嘗鮮 ",盡量喝不同品牌、不同配方的精釀,用戶粘性相對比較低。從這個角度考慮,或許精釀行業注定會是多品牌百花齊放的格局。" 破圈 ",也将是這些品牌長久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