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市值觀察,作者 | 文雨,編輯 | 小市妹
2021 年,随着強配儲能政策的出台以及 2025 年發展目标的制定,儲能在資本市場曾得到過比較高的關注度。但由于經濟性不足,加上非剛需屬性,後期闆塊熱度逐漸下降。
到今年,平靜又一次被打破。
多重利好
儲能突然開始起量了。
據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的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70.2GW,同比增長 44%,其中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規模 8.0GW/16.7GWh,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新增規模(7.3GW/15.9GWh)。
儲能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經濟性是提升。
今年儲能最熱的一個領域是工商業儲能,寫字樓、工廠等用電側配備的儲能設備,其主要實現的目标包括自發自用或者峰谷價差套利。
2021 年,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電價總水平穩定的基礎上引導用電側削峰填谷、改善電力供需狀況、促進新能源消納,随後各地開始劃分峰谷時段并确定峰谷電價價差。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峰谷電價價差不斷拉大,根據北極星儲能網的統計,到 7 月全國共有 19 省市峰谷電價差超過 0.7 元,其中上海地區的峰谷價差最高達到 1.8923 元 /kWh。
峰谷價差的擴大直接給儲能帶來了套利空間,進而帶來大量的工商業儲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
拆解儲能系統的成本構成,電池成本大約占 60%,PCS 占 15%,BMS 占 10%,EMS 占比 5%-10%,其餘配件占 5%,因此電池是最關鍵的成本項。而目前儲能電池主要是锂電池,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 年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中锂離子電池占比高達 86.8%。
今年以來,锂價直線下探,極大降低了儲能電池的成本。據統計,到今年 6 月,儲能系統中标均價已低至 1082.00 元 /kWh,相較 1 月下降了 25%。由于锂價下降向下遊傳導有一定延遲,未來一段時間内儲能系統價格大概率仍将呈繼續下降。之前業内做過測算,如果锂離子電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 20%,那麽其 LOCE(度電成本)将比現階段最經濟的抽水蓄能還要低。
除了經濟性提升,用電負荷的持續走高也在驅動儲能趕快上馬。
根據中電聯之前的預估,正常氣候情況下,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大約是 9.15 萬億千瓦時,比 2022 年增長 6% 左右。如果出現長時段大範圍極端氣候,那麽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可能比 2022 年增加 8000 萬 -1 億千瓦。
而另一方面,2022 年我國水電、煤電、氣電、生物質、核電裝機容量淨增加隻有 4864 萬千瓦,風電、太陽能雖然增加了不少,但幾乎無法提供頂峰供電能力,因此 8000 萬 -1 億千瓦的最高負荷增長并不能得到有效滿足,今年和明年我國電力供需整體處于偏緊狀态。
長期看,随着新能源比例和居民用電量不斷上升,尖峰負荷壓力會變的越來越大,單靠在發電側擴大投資來解決高峰時段供不應求的問題并不現實,也不劃算。在此背景之下,工商業儲能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的策略就顯得很有價值。
儲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但這并不意味着短期高度确定的投資機遇。
大浪淘沙
巨量的資本正在砸向儲能。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相關儲能企業融資總額超過 730 億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儲能産業鏈相關企業排隊沖刺 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創、艾羅能源、瑞浦蘭鈞等産業鏈頭部企業均已進入上市進程或完成上市。另據星球儲能所統計,今年 1-6 月,儲能行業超百億的投資項目就有 42 起。
與此同時,企業紛紛跨界湧入,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進來分一杯羹。2023 年《财富》中國上市公司 500 強中有 55 家企業布局儲能産業。而根據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僅 2022 年國内就成立了 3.8 萬家儲能相關企業,是 2021 年的 5.8 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熱鬧的另一面是過剩。
高工産研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儲能電池産能利用率不足 5 成,其中戶儲電池更是連 3 成都不到。業内普遍達成共識,未來 3 年是儲能行業的 " 生死卡位賽 ",大洗牌在所難免,低端無效産能将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在一場會議上直言:" 明年可能 80% 的儲能系統集成商會倒下。"
事實上," 内卷一直就是儲能的常态 "。
參與者良莠不齊,競争格局分散,技術還未成型,整個市場依然處在秩序紊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價格戰打起來根本不講武德。就拿比較簡單的儲能集裝箱來說,一個 40 尺的集裝箱最貴可以賣到 80 萬,最便宜也可以賣 20 萬。
激烈對拼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賺錢。
作爲儲能界異軍突起的網紅,海辰儲能素有 " 小甯德 " 之稱。過去三年,海辰儲能連續虧損,且虧損逐年擴大,到 2022 年,海辰儲能營收飙升至 36.14 億元,但虧損也放大到 4.36 億元。
儲能的發展路徑與光伏高度類似,當下仍處于大規模導入的前夜,風險遠大于機遇。最近幾年,很多新崛起的儲能公司在資本助推下日子過的不錯,但這種富貴恐怕很難長久。隻有那些在技術、品牌、資金、成本、規模等方面具備優勢的頭部企業,才更有機會穿越周期,迎接平價時代的星辰大海。
以儲能集成環節爲例,大多數儲能項目招标均要求參與方具備項目建設經驗和運營經驗,但國内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背景,像陽光電源這種老牌頭部公司有天然的先發優勢。
作爲逆變器全球第一,陽光電源很早就開始發力儲能集成系統。2022 年,公司儲能系統全球發貨量 7.7GWh,在儲能系統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連續七年出貨量全國第一。目前陽光電源已具備儲能電池 PACK 年産能 20GWh,儲能系統年産能 20GWh。
産業鏈最核心的儲能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也有無可比拟的優勢。
锂電池是一個規模效應極強的産業,電池公司産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會下降 15%-20%,先發企業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後來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後,彎道超車實在太難。
根據 SNE Research 數據,2022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爲 122GWh,其中甯德時代出貨 53GWh,市占率提升到 43.4%;比亞迪出貨 14GWh,市占率爲 11.5%,而 LG 新能源、三星 SDI 等海外企業份額下降明顯。
甯德時代也憑借規模優勢和品牌溢價獲得了顯著的盈利能力,2022 年産品單位毛利爲 0.16 元 /Wh,今年上半年其儲能業務營收 280 億元,毛利率達到 21.32%,而以海辰儲能爲代表的後起之秀們還身處虧損的泥潭。
平價入網是大規模商業化的原點,在此之前,恐怕整個行業大多數玩家都難逃虧損換增長的宿命。
沒有人會懷疑儲能的未來,但未來畢竟還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