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 60 周年的時候 , 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12 軍的一名老戰士、戰役的親曆者和出于一位軍史研究者的責任感 , 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 撰寫此文 , 向參戰的特别是長眠于戰場的戰友們 , 寄托深深的崇敬與懷念。
一、臨危受命 , 剛下陣地又上戰場
1952 年 10 月 14 日 , 以美國爲首的 " 聯合國軍 " 發動了蓄謀已久的 " 金化攻勢 ", 即中國人民志願軍後來稱謂的上甘嶺戰役 ( 開始稱上甘嶺戰鬥或五聖山前沿戰鬥 ) 。這一天 , 美軍和南朝鮮軍以 7 個營的兵力 , 在 300 餘門火炮、40 餘輛坦克、40 餘架飛機的支援下 , 分 6 路向五聖山前的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的志願軍第 15 軍 2 個連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第 15 軍官兵浴血奮戰 , 前仆後繼 , 給敵以重大殺傷 , 湧現出衆多英雄人物 , 創造了不少輝煌戰績。然而 , 第 15 軍防守部隊也遭到重大傷亡。經過多次攻防 " 拉鋸 ",10 月 20 日即開戰 7 天之後 , 第 15 軍向志願軍第 3 兵團發出電報 : 擔任上甘嶺方向作戰的第 45 師 " 傷亡很大 , 已有 17 個連隊人數在 25 人以下 , 有的連隊已經沒有人了。其本身已無力把這個仗打下去…… " 這時 , 上甘嶺戰場表面陣地基本被 " 聯合國軍 " 占領 , 其攻勢未減 , 五聖山受到很大威脅。如果失去朝鮮中部戰場這一要地 , 必将影響側後中朝軍隊防線的穩定 , 甚至使朝鮮戰局改觀。爲了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 , 志願軍第 3 兵團首長審時度勢 , 報請志願軍首長批準 , 急調在金城地區堅守防禦一年之久剛下陣地的第 12 軍重返前線 , 參加上甘嶺地區的作戰。10 月 20 日先調第 91 團 ;25 日繼調第 92 團 ;11 月 1 日再調第 93 團。
至此 , 我所在的第 31 師全部拉上去了。根據戰局發展 ,11 月 3 日 , 第 3 兵團首長決定再調第 34 師第 100、第 106 團和第 35 師第 103 團。此時第 12 軍已有 6 個主力團奉命參戰 , 其中 5 個團已開抵戰場。第 3 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親自點将 , 把第 12 軍副軍長李德生調到前方指揮。在同一天 , 王近山把李德生召到西霞洞兵團指揮部 , 當面賦予任務。他對着地圖 , 一邊用手指着一邊說 :" 上甘嶺形勢十分嚴峻。敵人投入空前多的兵力、火力 , 向五聖山前沿瘋狂進攻。十五軍能投入的機動兵力已全部用上 , 但敵人的攻勢仍未減弱 , 還在補充兵員。敵人的意圖是戰略性的。從各方面的情報看 , 敵人在後期 , 還将投入更大的兵力向我進攻 , 戰鬥将更加激烈殘酷。" 最後 , 王近山以十分堅決的語氣說 :" 十二軍現已調爲兵團的戰役預備隊。全軍同志從上到下 , 要準備全部投入戰鬥 !"
對于王近山的這一決心和部署 , 一部上甘嶺戰役專著《血雨》有如下評述 :" 在上甘嶺戰役敵我‘膠着’的關鍵時刻 , 王近山把自己的老部隊十二軍拿上去 , 足見下定了必勝的決心。" 當有人問起王近山對李德生的評價時 , 他說 :" 李德生打仗很硬 , 不怕苦 , 任務交給他 , 他就像老牛頂架 , 從不縮回…… " 此次作戰 , 王近山對第 12 軍和李德生都滿懷信心與期望。所以在送走李德生後 , 已經兩個通宵沒有睡覺的他 , 對副政委杜義德說 :" 我們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
李德生臨危受命。他考慮最多是 : 在嚴峻的形勢下 , 在上甘嶺特定的戰場上 , 怎樣頂住敵人 , 減少傷亡 ? 這時 , 金城地區堅守防禦作戰的經驗 :" 零敲牛皮糖 "、" 小兵群 " 戰術、" 添油 " 戰術以及構築坑道和坑道戰等等 , 都湧入他的腦海 , 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此後 , 李德生又與先期到達的第 31 師首長特别是已與 " 聯合國軍 " 交鋒過的第 91 團李長生團長 , 共同研究對策。經過深思熟慮 , 李德生決定要把金城防禦作戰經驗與上甘嶺戰場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 , 并靈活運用本軍部隊與兄弟部隊前期作戰的新鮮經驗來完成作戰任務。就這樣 , 李德生在上甘嶺地區作戰的指導思想初步确定下來。
二、浴血奮戰 , 打出軍威 ! 國威 !
第 12 軍從金城前線開赴上甘嶺戰場 , 在第 15 軍初戰勝利的基礎上 , 在反擊與鞏固陣地的階段 , 英勇反擊、頑強固守 , 恢複并鞏固了陣地 , 爲戰役全勝做出重要貢獻。
( 一 ) 激戰 597.
9 高地 ," 小兵群 " 戰術大顯神威。11 月 1 日下午 , 第 91 團接受 597.9 高地主峰陣地的防禦任務 ( 部分陣地仍由兄弟部隊防守 ) 。李長生根據上甘嶺戰場的實際情況和 " 聯合國軍 " 作戰特點 , 把全團 9 個步兵連編成 9 個梯隊實行 " 車輪戰法 ", 充分運用金城防禦作戰的 " 小兵群 " 戰術 , 對付敵之 " 羊群 " 戰術。該團經過 4 天 ( 2 至 5 日 ) 激戰 , 以 700 餘人的傷亡代價 , 殲敵 2500 餘人 , 陣地屹然未動。至此 ," 聯合國軍 " 前線指揮官被迫沮喪地宣布 :" 聯軍在三角山 ( 即 597.9 高地 ) 是被打敗了 !"
在激烈的戰鬥中 , 該團湧現出衆多英雄。11 月 2 日 , 第 8 連第 4 班打得最爲精彩。當 " 聯合國軍 " 炮擊時 , 第 4 班戰士利用殘存的防炮洞保存有生力量。當 " 聯合國軍 " 攻擊時 , 他們根據敵人兵力大小量敵用兵 , 或單兵或小組或全班迎擊敵人。第 4 班以輕傷 3 人的代價 , 斃傷敵 400 餘人 , 創造了在堅守防禦作戰中 " 小兵群 " 近戰殲敵光輝範例。12 月 6 日 ,《人民日報》在第一版以《志願軍某部在上甘嶺創光輝戰例》爲題宣揚了他們的英雄事迹。更加令人刻骨銘心的是當兄弟部隊防守的 1 号陣地被 " 聯合國軍 " 突破時 , 第 8 連戰士王萬成、朱有光奉命增援。當他倆趕到時 , 敵人成群地擁來。他倆毫不猶豫地沖上去 , 拉響各自攜帶的爆破筒 , 與敵同歸于盡 , 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 使陣地轉危爲安。戰後 , 志願軍總部爲英雄烈士記特等功。11 月 5 日是戰鬥空前激烈的一天。淩晨 3 時 ," 聯合國軍 " 集中大量火炮 , 向 597.9 高地猛轟 2 小時 , 表面陣地像被 " 犁 " 過一遍 , 野戰工事全部被毀。從 5 時 45 分起 ," 聯合國軍 " 先後投入 5 個營的兵力 , 發動不同規模的 40 餘次攻擊。第 6、第 5 連并肩作戰 , 斃傷敵 1000 餘人 , 自己亦傷亡 214 人。第 5 連戰士胡修道 , 在戰友們全部傷亡後 , 獨自一人堅守 597.9 高地 3 号陣地 , 殲敵 280 餘人。志願軍總部爲他記特等功 , 授予 " 一級戰鬥英雄 " 稱号 ; 後獲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 稱号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 二 ) 收複 537.
7 高地北山 , 艱難中赢得勝利。随着 597.9 高地争奪戰的結束 , 交戰雙方的鬥争焦點轉到了 537.7 高地北山。11 月 11 日第 92 團奉命實施反擊。16 時 , 第 1 連和第 7 連在志願軍強大炮火支援下 , 分兩路向 537.7 高地北山發起攻擊 , 曆經各種艱險 , 全殲守軍 1 個營 , 收複全部被占陣地。12 日 , 第 3 兵團首長向李德生和第 31 師劉瑄政委、李長林副師長、林有聲參謀長、李寶奇政治部主任發出嘉獎令 :" 你們剛勝利完成阻擊任務歸來 , 不顧艱苦 , 迅速、堅決、愉快地接受新的作戰任務……僅 2 日一天 , 打退敵 21 次反撲 , 殲敵 1000 餘名 ,597.9 高地屹立未動。11 日晚 , 又一舉恢複了 537.7 高地北山。你們在戰鬥中打得英勇頑強 , 工事修得又快又好 , 戰術技術靈活 , 這種戰鬥作風頗堪嘉獎。" 兵團首長的嘉獎 , 給第 12 軍參戰指戰員極大鼓舞和無窮力量。
第 92 團在此後的堅守防禦中 , 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共産黨員、第 6 連第 7 班班長程榮慶的光輝事迹 , 更是刻骨銘心。11 月 14 日 , 敵我争奪的焦點集中在 537.7 高地北山 7 号陣地。在激烈的戰鬥中 , 擔任防守任務的第 6 連和連排幹部相繼傷亡。在此時刻 , 程榮慶挺身而出 , 主動代理指揮。陣地上剩下不同建制的 19 名戰士 , 圍聚在他的身旁 , 表示堅決服從他的指揮。程榮慶把 19 個人編爲 4 個戰鬥小組 , 并指定了代理人。戰鬥中他英勇作戰 , 先後多次負傷 , 先是右手負傷 , 再是右腿負傷。在 " 聯合國軍 " 另一次炮擊中 , 程榮慶又被打傷右眼 , 左眼也被泥土糊住。在他近旁的一名小戰士見狀 , 帶着哭聲對他說 :" 班長 , 你手負了傷 , 腿傷的不能走 , 現在眼睛又看不見了 , 你下去吧 !" 程榮慶說 :" 我耳朵還能聽 , 腦子還可以想 , 在關鍵時刻 , 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 , 我不能下去。" 這時 , 天漸漸黑下來 ," 聯合國軍 " 發起最後一次攻擊。程榮慶挺起腰準備投彈 , 一塊彈片打在他的肚子上。他一摸血糊糊的 , 是腸子流出來了。程榮慶不動聲色地把流出來的腸子往肚子裏塞了塞 , 把衣服裹了裹 , 随即問了一聲 :" 敵人還有多遠 ?"" 二三十米了 !"" 該開火了 !" 他似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接着 , 程榮慶左手舉起一顆手雷 , 朝山下甩去。手雷在敵群中爆炸了 , 他也倒下去了。英雄就這樣長眠于上甘嶺戰場上。戰後 , 志願軍總部給程榮慶記特等功 , 授予他 " 二級戰鬥英雄 " 稱号。
爲配合第 92 團 11 月 11 日對 537.7 高地北山的反擊 , 恢複 597.9 高地戰前态勢 , 第 93 團第 9 連奉命對 597.9 高地 11 号陣地進行反擊。此戰 , 在營長甄申的組織指揮下 , 第 9 連僅用了 10 分鍾即完全恢複了 11 号陣地 , 全殲南朝鮮軍一個加強連 170 餘人 , 其中俘敵 4 人。第 9 連榮立集體一等功。至此 ,597.9 高地全部收複。
( 三 ) 堅持戰鬥直到最後勝利。
11 月 17 日夜 , 第 106 團接替第 93 團擔任 537.7 高地北山的防禦任務。該團投入 4 個多連的兵力 , 經 3 晝夜的激烈争奪 , 斃傷敵 1400 餘人 , 而自己亦傷亡 600 餘人。團黨委冷靜分析幾天來的戰況 , 認爲 : 敵人已經摸着我對陣地 " 每失必反、晝失夜反 " 的規律和 " 逐點分兵把守 " 的模式。如不改變戰法 , 必受制于敵 , 很難完成上級賦予 " 堅持作戰、恢複并鞏固陣地、不再投入新的兵力 " 的任務。李德生也考慮到這些問題 , 當第 106 團在電話向其彙報情況時 , 即請武效賢團長和于永賢政委到指揮所當面彙報情況 , 共同研讨對策。經過民主讨論 , 李德生最後集中談了兩點 : 一是改變戰法 , 靈活攻防 , 不墨守成規 ; 二是突擊構築以坑道爲重點的各種工事 , 保存有生力量。這實際上成爲上甘嶺後期作戰的指導思想。
第 106 團在這一作戰思想指導下 , 在防守時 , 集中主要兵力扼守主要陣地 , 其他陣地則以火力控制 ; 在反擊時 , 改 " 每失必反 " 爲 " 有利則反 , 無利不反 "; 改 " 黃昏時開始 " 爲 " 有時前半夜、有時後半夜 " 反擊 ; 改 " 炮火延伸後步兵開始攻擊 " 爲 " 有時不進行炮火襲擊 , 采取偷襲 " 的做法 , 以發揮攻擊的突然性 ; 在反擊成功後 , 留少數人員觀察敵情 , 将主要兵力撤回 , 以火力消滅反撲之敵。依照這一作戰指導思想 , 第 106 團突擊構築工事 , 經一周時間搶修 , 共構築長 130 餘米的 9 條坑道、2 個地堡、20 個貓兒洞 , 可屯兵 1 個多營 ; 此外 , 還挖掘 14 米交通壕和一批火力點、彈藥貯存點 , 大大改善了陣地條件 , 掌握了作戰主動權。
11 月 25 日 , 上甘嶺戰役結束 , 李德生指揮所奉命撤銷 ( 實際 11 月 30 日解除指揮任務 ) , 第 106 團改爲配屬第 15 軍第 29 師作戰。戰役雖然宣告結束 , 可是戰鬥仍在繼續。第 106 團在該師指揮下繼續戰鬥。12 月 2 日 ," 聯合國軍 " 發動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 第 106 團依托陣地 , 沉着應戰 , 在炮兵火力支援下 , 經兩個多小時的激戰 , 打退敵人 11 次攻擊 , 以 8 名傷亡代價 , 斃傷敵 200 餘人。此後 , 陣地趨于寂靜。12 月 15 日 , 第 106 團将防務交給第 15 軍第 123 團 , 勝利歸建。在歡送第 106 團勝利歸建的晚會上 , 第 15 軍參謀長張蘊玉代表全軍将一面 " 主動靈活英勇頑強 " 的錦旗贈給第 106 團 , 并表揚他們 " 打得好 !" 交防後 , 第 106 團滿懷勝利的喜悅 , 開赴朝鮮東海岸元山、高原地區歸建 , 準備粉碎 " 聯合國軍 " 大規模登陸作戰。
三、第 12 軍在上甘嶺留下一座永遠的豐碑
《鏖兵上甘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參戰紀實》 ( 原志願軍第 12 軍 31 師參謀長林有聲等編著 ) 一書 , 用大量文獻資料和廣大參戰指戰員的浴血親曆 , 全面反映了第 12 軍參戰部隊的真實情況及重大貢獻。上甘嶺戰役從 1952 年 10 月 14 日 ~11 月 25 日曆時 43 天 , 第 12 軍參戰 25 天 ( 11 月 1~25 日 , 期間 1~11 日爲第 12 軍與兄弟部隊并肩作戰 ) ; 全戰役共有 9 個步兵團參戰 , 第 12 軍參戰 4 個團。全戰役殲敵 2.5 萬餘人 , 第 12 軍殲滅 1.2 萬餘人。志願軍參戰部隊共傷亡 1.15 萬餘人 , 第 12 軍傷亡 4200 餘人。在上甘嶺戰役中 , 第 12 軍湧現出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1 名——胡修道 ( 連同在金城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伍先華、楊春增 2 人 , 第 12 軍共有 3 人獲朝鮮 " 共和國英雄 " 殊榮 , 占整個志願軍的 1/4 ) , 此外還有特等功臣和二級戰鬥英雄 6 名、一等功臣和二級戰鬥英雄 5 名、一等功臣和二級工作模範 1 名、特等功臣 5 名、一等功臣 41 名、二級英雄單位 1 個、一等功臣單位 11 個等。其中有在危急時刻與敵同歸于盡的英烈 5 名。
第 15 軍首長對第 12 軍參戰部隊 ( 歸第 15 軍指揮 ) 在戰役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 秦基偉軍長說 :" 十二軍是在上甘嶺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時刻參戰的 "。11 月 5 日第 15 軍向第 12 軍第 31 師發出表揚電 ( 此電上報志願軍總部和第 3 兵團 , 并下發第 15 軍所屬各師團 ) 。電報中說 :" 三十一師擔任一年防禦作戰任務剛下陣地正在行軍途中 , 爲支援五聖山前沿反擊作戰 , 即迅速投入新的戰鬥并擔任主要任務。部隊英勇頑強 , 戰術機智靈活 , 以極小代價換得大的勝利。他們倉促投入戰鬥 , 人地兩生 , 情況不熟 , 但毫無難意。此種戰鬥團結精神實爲我軍模範…… "12 月 2 日 , 在戰役結束後的一次會議上 , 秦基偉說 :" 十二軍投入戰鬥是保證這次戰役勝利的關鍵 "。第 15 軍首長的褒獎 , 使第 12 軍參戰部隊倍受鼓舞與感動。
縱觀上甘嶺戰役從 11 月 1 日第 12 軍第一個團參戰 , 特别是 11 月 6 日作爲戰役預備隊投入交戰、李德生前方指揮所成立、炮兵預備隊的投入 , 以及敵人兵力的增強等因素 , 上甘嶺地區的作戰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在作戰規模上 ,11 月 7 日毛澤東親拟電報稱 :"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 , 已發展成爲戰役的規模 "。從此時起 , 五聖山附近的作戰進入高一級層次即戰役規模。二是兵力使用和指揮關系上 , 第 12 軍奉命參加上甘嶺地區作戰 , 開始時是以團爲單位陸續投入 , 配屬兄弟部隊作戰 , 歸兄弟部隊首長指揮 ; 後期作爲兵團預備隊投入交戰 , 擔任主要作戰任務。其作戰指揮 , 實際上是李德生在第 3 兵團首長直接指揮下實施指揮。三是在戰術指導和戰術運用上 , 第 12 軍在金城地區防禦作戰中創造的 " 小兵群 " 戰術 , 在上甘嶺戰場上得到充分發揮 , 大顯神威。這種戰術在朝鮮這樣的山地進行防禦作戰 , 對付炮兵強步兵弱的敵人 , 是非常有效的戰術。王近山在上甘嶺戰役《戰術指導方針》的電報中充分肯定了這種戰術。他說 :" ( 第 12 軍 ) 九十一團采用穩步的、持續的、小兵群之打法 , 是單兵動作的高度發展。戰鬥組織得好 , 步炮的協同好 , 通信聯絡好 "," 若我都能如此 , 則兩高地可少傷亡 3000 人 "。此話語重心長 , 教益良多。(《軍事曆史》2012.7,作者 : 趙平 , 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曆史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