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創業初期,一把手最重要的責任是什麼?怎麼建立文化?如何選人用人?阿裡巴巴原 CHO 鄧康明先生總結了他在阿裡做人力資源的一些心得體會,對創業公司的團隊管理、人才選拔培養和企業文化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作者:鄧康明
來源:捕手志(ID:ibushouzhi)
創業初期,一把手要敢于 " 獨裁 "
2004 年我離開微軟,決定不再給跨國公司打工,為什麼?
我想要當老闆。但是在跨國公司沒有這樣的機會。我也曾問過自己:我能創業嗎?我能取代比爾 · 蓋茨嗎?我評估了一下自己,覺得創不了業。所以想要加入中國本土企業。
我決定要加入民營企業的時候,阿裡還沒有一點名氣,馬雲和我談了三次,最後一次時對我說,給你兩個選擇,一個是做我的 HRBP,第二你可以去中供事業部,學習做網站和業務。從來公司招人都恨不得把你之前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榨幹,阿裡還讓我拿着工資去學習。這對我是個極大的震撼,因人設崗,他可能覺得我還有點潛力。
後來,我在阿裡做過五個完全不同的工作,管過市場銷售、管過産品、管過教育培訓,比如阿裡的教育,你要做,就拿出 2 億給你做,如果你不做,這塊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典型的因人設崗。
組織是一個怪物,這個怪物本來是違背人性的,崗位、編制,都是虛的,不能框算個體的能力和活力,也不能激發個體的能力和活力。所以傳統的依據編制設定崗位的時代一定會過去,典型的責權利時代會逐漸消亡,未來必然是因人設崗或因人設職。如果今天你還癡迷于崗位職責,癡迷于崗位職責背後的管理邏輯,那麼你一定會被其它公司慢慢超越,比如諾基亞。
在阿裡的這些年,我一路看着阿裡從一千多人的公司發展起來。這讓我深刻明白,在公司創業初期,不要期待有民主,不要期待集體做決策。隻能有一個人做決策,其他的人做配角去執行。前期必須有一個喝茶論道的人,也必須要有具體幹事的人。
獨裁是什麼?獨裁是拍闆的力量,是在痛苦的黑暗孤獨之下,還能夠按下這個按鈕,說 Let ’ s go,不放棄,團隊需要這樣的力量。
在創業初期,阿裡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執行。馬雲說一個東西,不管怎樣,團隊也能執行下去,把它做出花來。不要去質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模糊的,所有的東西是想不清楚的。
産品也好,運營的模式也好,隻有堅定地往前走一步,才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存在與否。待在房間裡喝茶論道,是不可能産生任何東西的。領導者本身需要一個強大的内心,也不要試圖把自己這種孤獨痛苦分擔給團隊,不要讓他們去扛。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民主,如果你不是這個料,請把位置讓出來,找出敢于傻乎乎做決定的人。不是科學的決定有多好,而是決定的速度和執行的力度,讓一個公司與另一個公司呈現重大的區别。
所謂的民主,是必須在生存下來以後,才有機會去建立所謂的決策機制。老祖宗有很多智慧,倉廪實而知禮節。所有領導者在組織建設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問自己能不能承擔起做決策的責任,如果沒有人能幫你分擔後果,你還能不能繼續往前走。
文化是早期幹出來的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你有什麼東西可以分享?我認為有兩個:
一是股權。我仔細研究了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家,像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周鴻祎、梁建章等,試圖找到規律——市值與創始人以及所持股份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目前市值最大的是阿裡和騰訊,其中馬雲在上市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是最少的,市值的大小與創始人持股的比例剛好是成反比的。但暫時還不能得出絕對的結論。
二是公司的經營狀況,是少數幾個人知道還是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早期公司形成核心文化的最佳場景。
很多人問我企業文化怎麼做,文化就是在早期幹出來的。比如早期的時候能不能線下溝通,辦公室内部一定也要 O2O,不用郵件溝通,三五十個人喊一嗓子,推開門踢他一腳是最理想的。等公司大的時候,才适合用這種技術手段去溝通。
早期的時候,人與人的文化的形成需要信任和默契。信任、默契的前提是,需要你們在早期知道彼此的秉性德行,秉性德行是在這個過程中打出來的。早期這個環境裡必須要線下去工作,人貼人互搏的工作,你才知道誰是你的團隊,誰是你的兄弟,誰可能在背後捅你刀子。坦白、透明的分享,這是前期組織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
阿裡的文化基調之一是平凡人做非凡事,相應的,我當初在招人方面的戰略,就是大進大出。每年進 2000 到 3000 人,淘汰其中的 1500 人。當時的定位之下,阿裡是不相信所謂的精英的。
阿裡是相信 Grow and Promote from within,這是什麼意思?阿裡是一個相信自我培養,自我發展,自己培養管理人員的公司。
當時阿裡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有的客戶甚至在山村裡,所以組織與人的策略要配套,主要招一些大專畢業,有過半年到一年工作經驗的。阿裡早些年是不做校園招聘的,因為工作很苦,學生剛出來是不習慣的。慢慢發展,開始做一些校園招聘,但主要針對二、三流學校裡中等偏上的學生。
馬雲當時是要做可以一代代生存下去的公司,這決定了我們的人員選拔必須采用内部 " 洗腦 ",自主培養人才,大規模培訓。招人是 " 寬進嚴出 ",通常招一百多人,留下來的隻有五六十,剩下的就送去前線打仗;中間用考核再刷掉一半。今天我們所說的馬雲的子弟兵,就是這麼訓練出來的。
2004 年 -2007 年,阿裡大規模招人,人員流失率也到了 100% 以上,招 2000 人進來,淘汰 1500,也可能全淘汰。但那些經過高強度訓練留下來的人,說被 " 洗腦 " 也好,他們對阿裡的信念和情感的歸屬是非常強的。
管理要回歸對人性本質的理解
過去,我在阿裡的下屬,都被我打過不及格的分數。分數直接與工資、獎金挂鈎,不及格就沒有獎金、沒有任何晉升機會。雖然我損失了他們的利益,但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他們知道我打這個分數的原因,從不質疑。
我給自己的下屬打不及格,其實并不影響組織的凝聚力。有傷疤,才會讓組織更加緊密,風花雪月、天晴日麗的時候是形成不了團隊的。隻有打惡仗的時候,才會形成最原始的那種具有江湖氣息的組織。
所以,組織必須經曆從團夥再到團隊,再到組織,到生态。不同的企業處于不同的階段。團夥沒有邊界,有事大家一起幹,這是早期創業公司最典型的狀态。
如果一進來就是你有你的事,我有我的事,大家戴個面具,進會議室商量、溝通,好像都同意,好像也沒同意,出了門心裡就自己嘀咕,那這個組織遲早會逼近死亡。
所以做領導的,心要慈悲,刀要快。不行的人你要拉他、扶他,那就像鈍刀子割肉一樣,還撒點鹽。如果永遠讓他處在合格的場景之下,他 " 死亡 " 的概率會更大。
領導為什麼能成為領導?是大家願意跟着他,而不是因為組織的任命。所以,領導最重要的責任是,讓那些 5 分的人變成 7 分,7 分的人變成 9 分。大家之所以願意跟着你,是你能讓他的 market value 增加。史玉柱當年的巨人大廈倒了,資金鍊斷裂。他的十幾個兄弟,掏完自己的錢,又借親戚朋友的錢給他,最後東山再起。跟着好的領導,自己也能變得更好一點。
我原來在阿裡,好多人和我說要走,我會幫他分析,如果他要去的單位非常好,我會歡送他,即便他是一個骨幹。回歸到根本,一個組織的核心是什麼?說到底是要聚集一幫人可以不計較短期利益,為公司賣命。這雖然聽起來很江湖,但領導者很需要關于人性本身的常識性的理解。遺憾的是我們被那些所謂的招聘、激勵等等套路化了,很多套路的東西往往會讓這個組織更快地逼近死亡。
我在阿裡工作的時候,阿裡是真正地把雇員當成合夥人,而不是請來的 " 打工者 "。阿裡的企業文化強在哪裡?強在文化建立在利益廣泛共享的基礎之上。
公司需要機制來解決公司的文化問題。奮鬥、貢獻、主人翁精神,似乎應該是恒久不變的價值,無論是農耕時代、工業化時代,還是到今天的信息化時代。一個組織要發展,沒有奮鬥和奉獻是不行的,是需要有這樣的企業文化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沒有一個廣泛的利益捆綁機制的建立,沒有回歸到人性,去解決相對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矛盾,是不可能成就所謂的奮鬥者的。
華為也是如此,雖然華為和阿裡走的是兩條不一樣的路,但它廣泛的虛拟持股制與阿裡的百分百的股權分配,是出于同樣的道理。
這是在解決所有權和經營權、雇主和雇員關系的基礎上,人性個體的融入性的問題。當初,進入阿裡的 18 個 " 羅漢 " 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今天這些普通人,成就了一個财富和商業帝國,成就了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神話,原因是什麼?是機制的改變,是建立在思想觀念改變基礎上的機制的調整。大道至簡,回歸人性的本質,很多基本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用人要 " 揚長避短 ",不 " 求全責備 "
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完美。
有次,我和馬雲争論,我說這個人不能做副總裁。他說,你讓他做的話,做着做着他就會像副總裁了。在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求全責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信息叠代太快了,所以要不斷試錯,不存在規劃。互聯網在變化之下的人才策略,那就是敢于去試錯。但前提是,用人之長,限人之短。
木桶原理說短闆決定一個人走多遠,其實不對。強大的人一定有強大的弱點,這個世界是平衡的。所以不要求全責備,要用他的長處,不一定要補他的短闆。
在今天,快速叠代試錯的前提是,如果這個人在這個階段是最能發揮他的價值的,盡管他有很多讓人擔心,甚至不能容忍的問題,也得放他上去,然後用另外的制度體系去補足他不擅長的。優秀的人往往有很多缺點,我們不需要去修改他;要是優秀的人很容易被改變,那他也不是優秀的人。
我在 2005、2006 年建立了人力資源的 " 政委體系 ",一個出發點就是補短闆。阿裡的人事變成了 " 政委 "," 政委 " 的權力非常大,可以否決一個部門的業務決策和人事決策。另外一個方法,是拆小法。比如一個部門頭的工作,找了一個人,看上去不行,那就把工作拆成兩個,讓兩個人做。
組織架構的調整,可以看上去不完美,但是要實實在在地辦事情,解決問題。做人力資源管理要本着這樣的理念:第一,揚長避短;第二,解決今天的問題,不求全責備。這樣,你就會帶出一票人來。
如果有機會,盡可能不要用那些條條框框。比如在阿裡,晉升都是自己提的,不是領導提的。阿裡鼓勵所有的人,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晉升,你就舉手;如果你夠格,你就晉升。這就是敢于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
我覺得自己在阿裡那幾年,有馬雲這樣的人做領導,是好運的。他是我見過花最多的時間在人、組織、文化上的企業家,所以,從資源獲取的角度上,我是很充分和豐富的。
而且,馬雲個性上開放、" 喜新厭舊 ",新的做法,不确定的變革,他都不排斥。所以,我們有機會衍生出土生土長的創新。其實這也成就了今天阿裡整體的獨特性,很多人喜歡,很多人不喜歡,你可以恨,也可以讨厭,但無論如何,你得尊重。
道理法術器,無論哪個行業或職業,要想成為領導者,先得 " 悟道明理 ",然後實踐 " 法術器 "。或者,修煉 " 法術器 ",然後 " 悟道明理 "。實際上,兩向互行,螺旋上升。怕的是隻停留在法術器上,甚至連理都不懂。
成長是有一個路徑的,隻要你能站在比自己更高位置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問題,又能站在自己的本分上落地執行,就容易得到成長、晉升,人與人之間的區别其實就緣于此。我常常覺得,成長是靠别人扶持的,成功是自我的涅槃。(本文完)
點贊關注管理智慧視頻号,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原創商業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