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坊間都在猜測華爲 Mate60 系列是否會和蘋果 iPhone 15 同一天發布會,沒有一點點防備,華爲剛剛突然就上線了年度旗艦 Mate60 Pro 。
其實昨天 Mate60 系列産線真機諜照就在全網刷屏,不知道是否因爲這次洩密,讓華爲提前讓 Mate60 Pro 亮相。
萬衆期待的 5G 版本,目前官方沒有準确消息。不過就網傳的測速圖片來看,上下行的速率已經來到了 5G 的标準(下載 582Mbps,上傳 115Mbps),推測用上了國産 5G 基帶。
▲ 圖片來自:@listter 樂
華爲 Mate60 Pro 的處理器型号同樣無法确定,多張網圖顯示爲麒麟 9000s。這顆傳聞已久的芯片,一直未露廬山真面目,有已經上手真機的爆料者稱其是麒麟 9000 的超頻版本。
▲ 圖片來自:@listter 樂 & 網絡
接着來看這款設備,中軸對稱,一直是 Mate 系列的标志性美學設計元素。Mate60 系列也不例外,鏡頭模組的造型,回歸 Mate40 系列備受好評的「星環」設計。
從産品圖上看,這顆「星星」變得更大了,圓心的文字也從「Leica」換成了華爲自己的影像品牌「XMAGE」。
「星環」上鑲有三顆鏡頭,分别是 5000 萬像素超光變主攝(F1.4~F4.0 可變光圈,OIS 光學防抖)、 12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F2.2 光圈)、 4800 萬像素超微距長焦攝像頭(F3.0 光圈,OIS 光學防抖),支持自動對焦。
目前暫不清楚傳感器型号,以及長焦鏡頭的焦距。側面視角來看,鏡頭凸起明顯,但沒有小米 13 Ultra 那麽誇張,結合 225 克的重量來看,Mate60 Pro 在手感與堆料之間做了不錯的平衡。
有意思的是,背面的材質采用了拼合設計。上方約三分之二采用素皮材質,餘下部位猜測是金屬材質。視覺上比較靈巧、活潑、年輕,削弱了 Mate 系列一直以來的「商務感」。
目前官網可選四種顔色:雅丹黑、雅川青、白沙銀、南糯紫。其中雅川青的紋理最爲特别,官方介紹靈感取自西藏墨脫縣的雅魯藏布江,仿佛一幅抽象的中國山水畫。
視角回到正面,Mate60 Pro 的「靈動多島」分外吸睛。内含 1300 萬 像素超廣角攝像頭(F2.4 光圈)與 3D 深感攝像頭。
沒錯,在 3D 深感攝像頭的加持下,3D 人臉解鎖、AI 隔空操控、智感支付、注視不熄屏等智慧功能,在 Mate60 Pro 上回歸了。
另外 Mate60 Pro 的屏幕采用了第二代昆侖玻璃,抗摔的同時,還有等深四曲面的設計,保證了手感與觀感。(如果你有使用過 P60 Pro、Mate X3,我相信你一定對四曲面屏幕邊緣的滑動、握持手感贊不絕口)。
除了外觀設計、影像配置,華爲 Mate60 Pro 在通訊方面也帶來了重大升級。華爲稱這是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衆智能手機。
首先,是在沒有地面網絡的情況下,支持撥打和接聽衛星電話,還可以自由編輯衛星消息,選擇多條位置信息生成軌迹地圖,爲極端出行條件下增加一份保障。
其次,是搭載「靈犀通信」技術,通過精心設計的天線和 AI 算法,可讓手機在高鐵、 地鐵、電梯、車庫等弱信号場景下,實現更穩定的網絡連接。
至于有沒有 5G 版本,目前還無從得知,要等發布會見分曉。
在其他基礎配置上,華爲 Mate60 Pro 算得上當前旗艦裏的「水桶機」了,前代的小遺憾一次性補齊:
1-120Hz LTPO 自适應刷新率屏幕,支持 1440Hz 高頻 PWM 調光
5000mAh 大電池,支持 88W 有線充電、50W 無線充電、20W 反向充電
USB 3.1 Gen 1 接口
支持 IP68 級防塵防水
12GB 運存(有 256GB/512GB/1TB 儲存規格可選)
支持 NM 儲存卡擴展(最大 256GB)
除了上述無短闆的硬件,軟件上也有看點:内置鴻蒙 4.0,并接入盤古人工智能大模型,可體驗到更加智慧的交互。
售價方面,目前 12+512GB 的版本爲 6999 元,已在官網或線下旗艦店上架。具體體驗如何,請期待後續愛範兒測評。
華爲 Mate 激蕩 11 年
在發布 Mate 60 Pro 的同時,華爲也宣布 Mate 系列手機累計發貨達到了一億台。這不僅是華爲的輝煌戰績,同時也國産智能手機高端化發展多年後的一個裏程碑
我們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推出一款比 iPhone 5 要強大很多旗艦手機。
2012 年,接管華爲消費者業務不久的餘承東在微博說出這句話時,大多數人的反應和喬布斯 2007 年掏出 iPhone 後出奇的一緻——充滿了冷嘲熱諷,幾乎沒有人相信華爲能撼動已經占據大量市場的行業領導者。
此前華爲手機走的是運營商定制路線,2011 年的出貨量已經達到了 1.5 億台,但基本都是平價的貼牌手機,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是蘋果三星的天下。
盡管如此,餘承東卻還是頂着内部的壓力,外部的質疑,做了一個充滿争議、卻至關重要的決定——「不做低端的貼牌手機,我們要做中高端産品。」
華爲 Mate 系列背後,我們窺見一個突圍者在每個關鍵節點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選擇高端、選擇自研、選擇知難而進,如同餘承東在 Mate 7 發布會上說的 :
通往山頂的路有很多條,我們選擇最難、也是最有價值的那一條。
1 勇氣
今天看來,餘承東決定砍掉中低端運營商業務無疑十分正确,可如果摘掉曆史的後視鏡,就會發現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要知道當時華爲終端銷售收入已高達 68 億美元。然而給運營商做貼牌手機,沒有渠道話語權,手機隻有摳掉電池才能看到品牌 logo,遑論形成品牌認知。
華爲是「中華酷聯」中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甯願犧牲穩定的定制機收入,也要押注高端的廠商,而此時運營商定制機路線的副作用已經顯現。
餘承東發現「華爲員工都不願意用我們自己的手機,因爲太低端了。」他認爲這種做法沒有未來。
2013 年華爲 Mate 系列誕生, Ascend Mate 帶着市場上第一塊 6.1 英寸大屏亮相。當時智能手機主流尺寸集中在 4-5 英寸,這一嘗試似乎過于大膽,彼時用戶大多更喜歡一手握持的手機,同期的 Galaxy Note 也曾因爲大屏飽受争議。
在 iPhone mini 都快被蘋果砍掉的今天,這似乎不可思議。然而市場的教育需要開拓者的前瞻和決心, 華爲的 Mate 系列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
2 爵士
在經過 Mate 1/2 的探索後,2013 年 3 月華爲啓動了新一代 Mate 的研發,代号爲 Jazz ,由時任華爲手機産品線副總裁李小龍負責,這款産品也就是正式讓華爲在高端旗艦市場站穩腳跟的 Mate 7。
Mate 7 延續了前兩代大屏幕和長續航的優勢,同時針對商務人群增加了首款一觸式按壓指紋解鎖,外觀設計更顯穩重,以符合職場人士的身份定位。
據李小龍回憶,Mate 7 在 2014 年 9 月的發布會上公布價格後,台下一片寂靜。「還沒哪款國産手機敢突破 3000 元,很多人表示質疑,認爲華爲的品牌力不足以支撐超過 3000 元的手機。」
而且 Mate 7 的發布節點,前有三星後有蘋果,似乎兇多吉少。加上當時很多手機賣場都不屑與華爲合作,連李小龍一開始對 Mate 7 銷量預期也隻有 120 萬台。
然而 Mate7 上市一周後,經銷商認領的指标都已完成,市場一機難求。Mate 7 已經成了當時黃牛最青睐的機型,「Mate7 有現貨」是線下門店最有效的攬客手段。
甚至連萬科總經理郁亮到處都買不到,最後隻得托人找到餘承東,餘承東送了他一台。這不是個例,次年愛範兒在接觸中就發現有不少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已經在使用這款手機。
這一年剛工作不久的「萬能的小朱同學」也在商場被 Mate 7 吸引,卻被告知缺貨,等了一個多星期才如願入手 。「我記得很清楚在公司裏同事都争相傳看,那會感覺真的很自豪。從此開始去追華爲的每一場發布會。」
最終 Mate 7 的出貨量超過 700 萬台,Mate 7 廣告宣傳的「爵士人生」,開始得到商務人士等高端圈層的認可,消費者長久以來對華爲中低端機的印象也逐步扭轉,成爲華爲乃至整個中國智能手機高端化的裏程碑。
3 機皇
同樣在 Mate 7 發布這一年,國資委發文要求減少三大運營商 20% 的營銷費用,定制機終端補貼大減,聯想 CEO 楊元慶和中興創始人侯爲貴都表示被運營商渠道的成功麻痹,拖慢了轉型步伐。
自此「中華酷聯」裏除了華爲都逐漸在智能手機市場掉隊,「華米 OV」續寫新的故事,華爲率先扛起了高端旗艦的大旗。
2016 年三星因 Note 7 電池門口碑崩塌後,Mate 9 填補了 Android 高端旗艦的空白,即便三星惡意斷供曲面屏也未能阻止其爆發,Mate 9 發售四個月時間就賣出了 500 萬部。
▲圖片來自:The Verge
華爲投入超過 2 億美元的「Android 底層手術式優化項目」在 Mate 9 上成果初顯,首次提出 18 個月不卡頓流暢體驗。
這需要改寫過億行已有的 Android 原生代碼,即使 80 名最成熟的軟件工程師每天加班,至少也要耗費一年半。
負責這一項目的王成錄博士這樣評價項目的艱巨,「這非常難,一旦出現問題,華爲手機可能全軍覆沒。」
之後 Mate 不斷創下華爲手機銷量新高。到 2018 年第二季度,華爲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提升至 15.8%,超越蘋果首次成爲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這也是蘋果 8 年來首次丢掉這個位置。
2018 年高端旗艦又迎來了一款裏程碑之作,Mate 20 系列以超強的綜合實力成爲當年的機皇,華爲對這款機型研發總投入超過 2 萬人 / 月,費用高達 3.5 億美金。
愛範兒這一年的 ifanRank 将華爲 Mate 20 Pro(UD)版評爲年度智能手機,不僅僅基于其綜合實力的平衡,更因爲它突出的代表性,某種程度上,它就是突進狂飙的 2018 年裏手機行業裏的縮影。
Mate 20 系列獲得了國内外媒體和用戶的一緻好評,TomsGuide 評價其爲「今年最好的高端手機」,BGR 認爲「華爲發布了全球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Android 手機」。
此時行業對華爲的認知已經和初代 Mate 發布時天壤之别,Mate 20 搭載了全球首款 7nm 手機芯片麒麟 980,我還記得那年的柏林 IFA 發布會現場座位已經完全不夠坐,去晚了的媒體隻能站着看發布會。
華爲麒麟 9 系列芯片已經跻身行業頂級芯片市場,華爲海思完成了從落後者到追趕者,再到競争者,最後到領先一個身位的嬗變。
随後的 Mate 30 延續了 Mate 20 的成功,成爲 2019 年賣得最好的 5G 手機。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公布的 2020 年 4 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華爲市場占有率高達 21.4%,超過三星首次登頂全球第一的位置,其中 Mate30 系列功不可沒。
Mate30 系列發布後,餘承東回想起 2012 年那些輾轉反側的夜晚,不禁感慨:
還記得當初我們定走高端路線的目标時,我們沒有品牌影響力,打開市場很艱難,而且還有來自公司内外的質疑。從第一款 Mate 問世到現在的 Mate30 系列,我們一路跌跌撞撞,不斷思索怎樣才能讓消費者的體驗能更好一些,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麽。
4 逆流
下一年的 Mate 40 發布會,則因爲一些特殊原因略顯悲壯。很多人猜測 Mate 40 可能成爲 Mate 系列的絕唱。
發布會尾聲,餘承東三聲「感謝」,連鞠兩躬。那句「Leap further ahead」,口音不算優雅,但象征着華爲人「向前邁進」的決心與勇氣。
即便這背景下誕生的 Mate40 至今依然能打,2 年過去依舊沒有過時,堅挺的價格就是證明。去年年底愛範兒一位同事毅然賣掉手中的 iPhone 12 Pro,買回一台 Mate 40 Pro, Mate 系列依然是華爲高端旗艦一張不可替代的名片。
回顧這十年,Mate 系列在高端旗艦中的逆襲,離不開華爲敢于在未來技術趨勢上 All in 别人望而卻步的賭注。
Mate 曆代經典機型的技術創新組成了高端旗艦王冠的一顆顆明珠,也揭示着華爲對手機未來發展的判斷,它們最終或多或少影響了潮水的方向。
華爲用 Mate 系列證明了,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其實是科技創新的試金石,隻有腳踏實地攻堅核心技術,打磨用戶體驗,才有可能成功突圍。
5 王座
去年餘承東曾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題爲《跌倒華爲,吃飽蘋果》的文章,感慨華爲将手機平闆高端市場讓給了蘋果,中低端讓給了三星、OPPO、vivo 和小米。
這兩年本來是國産手機廠商沖擊高端的好時機,首先是 5G 迎來了一波換機潮,其次是華爲的暫時缺席将市場一大塊的蛋糕讓了出來。
▲圖片來自:魔都探索隊
然而事與願違,根據 CINNO Research 數據,2021 年 11 月,中國大陸市場 5000 元以上機型銷量中,蘋果占 85.6%,華爲占 7.9%,其他品牌合計占 6.5%。
而在前一年同期,這一數據分别爲蘋果 60.6%,華爲 31.1%。蘋果幾乎吞下了華爲讓出的市場份額,其他幾家在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不升反降。
這一差距似乎還在擴大,今年 618 的手機銷售數據就可見一斑。根據京東自營手機銷量榜,iPhone 13 一騎絕塵,國産手機幾乎不及其零頭。
智能手機市場日漸萎靡,大衆诟病智能手機創新乏力的聲音越來越多。但我們認爲智能手機的發展尚未到終局,在下半場廠商比拼的不隻是單個設備的性能,還有生态互聯體驗,以及無法走捷徑的技術創新。
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積矽步以緻千裏。Mate 系列背後,則是華爲通過不計成本的研發投入,即便在 Mate 系列缺席的 2021 年,華爲研發預算也高達 221 億美元,占到銷售額的 22.4%,是蘋果的 3 倍多。
這十年的研發投入,讓華爲在屏幕、續航、影像和 AI 等用戶需求上有了引領行業的技術積累。不久前發布的鴻蒙 4 開始接入大模型,也會成爲 Mate 的新武器,讓手機和 PC、平闆、耳機乃至汽車等多個設備之間實現無縫流轉,帶來超級終端的順暢體驗。
6 生華
在華爲 Mate 40 系列手機發布 684 天後,去年華爲 Mate 50 系列正式回歸。
Mate 50 依然擁有着獨樹一幟的外觀,傳承系列标志性的中軸對稱星環設計,融入了巴黎飾釘設計理念,在不同光影下,會呈現不同的色彩。
了增加手機的耐用性,華爲 Mate 50 系列素皮版及華爲 Mate 50 RS 保時捷設計版的正面采用了昆侖玻璃,相比普通玻璃,抗跌落性提升 10 倍,獲得了瑞士 SGS 五星級耐摔抗跌認證。但這就好比防水性能,隻能防一時意外,不能防故意損壞。
「捅破天」的衛星通信功能也首次在這款手機上亮相,比也支持衛星通信的 iPhone 14 還早一些。
華爲 Mate 50 作爲首款支持北鬥衛星消息的大衆智能手機,當你出海遇險、身處荒漠無人區或者地震救援等無地面信号覆蓋的環境時,依然可以通過暢連 app 将文字和位置信息發出,與外界保持聯系,并且可以将多條信息生成軌迹地圖。
這是北鬥衛星消息首次民用,也是中國自主科技實力的體現。
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硬件功能和系統功能都日趨完善,再進一步的難度已經相當大,衛星通信功能并非日常所需,但屬于一生可能用一次,一次就可續一生的功能。
憑借足夠強勁的性能,以及沒網沒電也能通話的黑科技。華爲 Mate 50 确實讓手機市場,有了些不一樣的聲音。Mate50 的在市場上的火爆甚至超出華爲的想象,截至去年底 華爲 Mate50 總銷量已經達到 680 萬台,一度賣斷貨。
和去年一樣,華爲也要直面即将發布的新 iPhone,但華爲依然目前最有機會承載高端手機市場的中國品牌之一,我們去年對華爲 Mate 系列的評價依然不過時
起煙于寒灰之上,生華于已枯之木
本文由王賀龍、李超凡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