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2023 年 3 月的兩會上會出台養老金上漲計劃,然後在 2023 年 5 月中旬由人社部官宣具體的漲幅和上調機制。有些樂觀的社保專家預測,2023 年養老金漲幅應該回升到 5%。
但是,1953 年至 1963 年出生的企業人員呼籲:2014 年 -2024 年是機關事業人員取消 " 雙軌制 " 的 " 十年過渡期 ",2023 年正好是最後一年,所以,應該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養老金。比如,機關事業退休人員按照統一 5% 的漲幅繼續上調,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失,同時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 10% 至 15%,控高補低,慢慢實現共同富裕。
這種呼籲存在已久,隻是被社保專家強烈反對。其實,企業退休人員的呼籲是有道理的。難題是社保體系裏的各類曆史遺留問題非常複雜,社保局換誰也難以解決,因爲這是國家層面的問題,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社保部門和廣大百姓能解決的系統工程!
根本原因是不同群體的養老基金大池子的水都不夠喝的(都不夠支出足夠的養老金),所以,想解決共同富裕的難度非常大,現有的解決方案又不解渴,看到最後本文會給出務實的解決方案,希望多多轉發,讓更多人共同呼籲政策更溫暖人心。
舉一個例子,咱們就明白了!
【1】企業人員群體。
企業社保從 1950 年開始建立,但是幾經波折,直到 1992 年才開始逐步規範,到 1995 年才建立職工個人社保賬戶,正式拉來了社保繳費的大幕,從此開始建立養老基金大池子。大池子裏的水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直到今天累計庫存 7 萬億,每年支出 5 萬億左右。全國人均月養老金不到 3000 元。
【2】城鄉居民群體。
籠統地指沒有企事業單位身份的城鄉居民,主要包括農村居民、城鎮非就業居民,等等。2010 年才開始正式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鎮居民養老保險從 2011 年建立試點,兩者在 2014 年合并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成立時間比企業人員更晚,養老基金大池子的水積累得更少。直到今天全國基礎養老金平均月水平隻有 188 元。
【3】機關事業人員群體。
主要包括公務員以及有編制的教師、醫生、警察等 " 編制人員 ",全國大約有三四千萬人。這一群體被民間譽爲端的是 " 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 ",退休待遇與企業人員相比走的是 " 雙軌制 ",主要來源于财政資金供養。
退休待遇主要是 " 替代率 " 的概念,分爲兩個部分:一是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的基本退休費;二是屬地化的生活補貼,即替代績效工資的部分。
在 2014 年之前,他們是不繳社保的,享受了較高的退休金水平。2014 年之後到 2024 年之間十年設置了過渡期,逐步過渡到與企業人員一樣的養老體系。他們的退休金(養老金)水平普遍是當地企業人員的 2 倍多,是城鄉居民的 25 倍多。從 2023 年 1 月 13 日江西鷹市社保局的公告裏可以看出。
那麽,問題就來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有人不繳費卻領取 2 倍的養老金。
企業人員社保是由個人繳納 8%+ 單位繳納 20% 構成的,個人繳納的部分是從工資裏代扣的,單位繳納的部分其實也是員工薪酬福利包裏的錢,從本質上講,繳到養老基金的兩塊錢都是員工個人的錢。
城鄉居民社保也是個人按照年度購買一定檔次的保險,當地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
機關事業人員在 2014 年之前個人沒有繳納過社保,領取養老金時卻要從企業人員繳納的大池子裏勻出來,而且還是 2 倍之多,這就讓企業人員不平衡了。
【2】不同群體之間繳費标準和補貼不一樣。
有的地區或群體繳費多,有的地區或群體繳費少,造成了各地區的養老基金大池子的水不一樣,有的豐滿,有的枯竭。
所以,養老基金在 2022 年實現了真正的全國統籌,東部五六個發達地區是盈餘的,中部有幾家是平衡的,其他地區都是虧空的。
目前,要用錢多的地區補貼錢少的地區,實現全國統籌。看下圖。所以,群體之間也産生心理不平衡,用我繳的錢去補貼不繳錢或繳錢少的人,心裏肯定不爽。
【3】統一漲幅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養老金從 2005 年至 2022 年連漲了 18 年,内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這是因爲這種上漲模式不可能縮小貧富差距。
舉例子,你就明白了。養老金差距很大,統一漲幅(盡管上調機制執行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模式),隻會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比如:2022 年統一上漲 4%,10000 元養老金漲 400 元,1000 元養老金隻能漲 40 元,高的永遠高,低的永遠低。
解決方案:
【1】國家出錢把以前沒有繳納的錢或者虧欠的錢一次性補入養老金,再進行統一統籌。比如,2014 年機關事業人員沒有繳納的社保,由國家、單位或本人一次性補足,然後才有資格從養老基金大池子裏喝水,這樣才不損害企業人員的利益,徹底解決群體之間的不平衡。
【2】給低收入群體多漲養老金是社會屬性、社會保障和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1921 年實現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至今沒有改變,貧富差距過大肯定不是初心和使命。
但是,關鍵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從企業人員共同繳納的錢給部分人多發養老金,也損害了繳錢多者的利益,嚴重挫傷了有錢人多繳社保的積極性(我繳費多,卻給繳費少的人多漲錢,我也不多繳費了)。這種内部存量改革,拿一部分的奶酪給另外一部分吃,遇到的阻力就會增大,這是基本的人性規律。所以,必須搞增量改革。
【3】企業改革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深化改革就要搞增量改革,比如,每次調整利益分配(如漲工資),收入高的少漲一點,收入低的多漲一點,并非讓收入高的降下來,省出來的錢補給收入低的,收入高的群體意見很大。
所以,一般就要從上級多要一筆錢(增量),在多給的蛋糕中給有錢人少分一點,給窮人多分一點,兩個群體都能接受了。舉例說明,某國企 2 個高管年薪 100 萬,10 個工人年薪 5 萬。你不能把高管的降到 80 萬,給工人補到 10 萬,那麽,高管具有決策權,這個方案就通不過。于是,國企隻能向上級多要 50 萬,給高管漲 2 萬,給工人漲 8 萬,慢慢縮小貧富差距。
【寫在最後】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增量的錢是無法一次性解決以上問題的。當前各種群體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各類群體之間都存在不同複雜矛盾。我國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人民至上,讓每一位國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更多的錢(即:增量改革),需要我們做大蛋糕,才能分更多的蛋糕,應該國家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促進發展,用發展解決前進路上的難題,國家有錢了就能慢慢解決一系列的。
PS:你贊同嗎?多多轉發,讓更多人看見,共同呼籲政策更加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