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 " 父愛如山 ",可在一些孩子眼裏,父親的确就跟大山一樣,永遠都是遠遠呆在那裏,不動不說話,就跟個形式一樣,單純存在着。
在小編的記憶裏,成長中父親永遠都是模糊的存在,從小到大的所有事情都由母親操持,父親忙于工作、忙于應酬,似乎對家庭從來不管不顧。
早晨準備上學時,父親還未起床;晚上準備睡覺時,父親還未歸家,我們父女倆每周能說上 5 句話嗎?我常常懷着這樣的疑問。
長大後和朋友聊起類似話題,發現大家的經曆無比相似。我國女性的悲哀常常表現爲: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在所有關系中,男性、丈夫、父親角色永遠缺失。其實,小編認爲這不僅僅是中國社會的難題。
更是全世界人類的難題,從東亞到歐美再到非洲,幾乎全球的家庭都面臨假性單親的境遇。
比起 " 時間去哪兒 ",更多小朋友發出了 " 爸爸去哪兒 " 的疑問。朋友圈一篇名爲《我的爸爸》的小學生作文走紅。
文中小朋友的爸爸是一名程序員,每天都很忙,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嚴重缺失,長期處在 " 假性單親 " 環境中的孩子忍不住發聲," 爸爸,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 假性單親 ",顧名思義就是父母雙方都在婚内,但男方長期沒有履行父親職責,對妻子和孩子缺乏感情和責任。
但是,部分中年男性卻直呼冤枉,他們表示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自己身上,如果每天陪在孩子身邊,誰來供應一家人生活呢?
在韓國,有一個名詞叫 " 大雁爸爸 ",說的是爸爸長期在國内拼命賺錢,供妻子帶孩子出國讀書、生活的情況。
和韓國的 " 大雁爸爸 " 一樣,國内也存在許多因爲工作性質和經濟壓力導緻的 " 假性單親 "。
比 " 程序員爸爸 " 更可怕的是 " 海員爸爸 "、" 警察爸爸 "、" 消防員爸爸 " 等等。在現實的枷鎖中。
他們無法抽身陪在孩子身邊,甚至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去關注家庭、妻子。
在人們的刻闆印象中," 男主外女主内 "、" 男人做家務等于丢人現眼 "、" 事業成功的男人都不顧家 " 似乎是理所應當。
然而,就是這些刻闆印象影響了家庭關系,加重了家庭負擔。
在鄰國日本,工作日的傍晚直至淩晨,都能在居酒屋、便利店看到西裝革履的男性白領百無聊賴的看漫畫、喝啤酒。
爲何無所事事也不回家?這是因爲在日本文化中,下班就回家的男人代表着無能、庸碌。
由此可見,社會賦予男性 " 事業心 "、" 進取心 ",卻遺失了同樣重要的 " 家庭責任心 "。
" 我努力工作賺錢,不就是爲了你們娘倆過上好日子嗎?我天天在家陪你們,咱家人隻能天天喝西北風!"
部分男性悲哀的認爲,工作和家庭的沖突似乎永遠無法兼顧。但是,事情真的就是非黑即白嗎?
陪伴孩子和工作賺錢隻能是對立的兩件事嗎?我們不妨來看看男性帶孩子的優勢,看完後就明白擠出時間陪孩子是多麽重要的事情了。
教育内容豐富
父親的知識面也相對廣于母親,而且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于母親。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曆史故事。
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母親則一般都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教育方式靈活
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父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
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培養自立性格
父親往往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對孩子溺愛的成分較少。孩子摔倒,母親常常第一時間跑過去把孩子扶起。
柔聲安慰的話語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而父親往往會說:走路怎麽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
孩子站起來往前走,父親在後面拍手說:真勇敢!孩子的自立也就因此培養起來。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曾說過:" 一個父親勝過 100 個校長。" 父親在成長教育中的缺失。
常常導緻家庭關系失衡。因而,無論您有多忙,都不要讓孩子在有關父親記憶中留白。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