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 10 月大會之後,社保方面的利好紛至沓來。其中,放出三個 " 大招 "(附在最後),受到 12 月口罩放開和 1 月過節因素的影響,預計春節之後的 2 月份紛紛落地,利好 2.6 億老人。
PS:很多退休工人希望社保部門尊重他們的曆史貢獻,按照每年工齡 100 元的标準,30 年工齡的低于 3000 元的修正為 3000 元,40 年工齡低于 4000 元的修正為 4000 元,一步到位将養老金水平提升到四五千元的檔次。
【1】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上漲機制中隻有社保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并沒有工齡這個概念。退休前繳費了,退休後才有養老金,工齡這個概念隻代表了你的工作年限,沒有繳費的屬性。
二是養老金按照每年工齡 100 元的标準來修正養老金,30 年工齡的要提升為最低 3000 元,40 年工齡的要提升為最低 4000 元。這是吃大鍋飯,違反了養老保險的 " 多繳多得 " 的市場法則。
三是即使社保部門願意這樣修正,養老基金也沒有這麼多錢能滿足。全國企業退休人員 1.3 億人,低于 4000 元的至少有 1 億人,普調 1000 元就是 1.2 萬元。養老基金當年結餘 3700 億元,累計結餘 7 萬元,根本滿足不了。
四是破壞了養老金的市場規則。按照工齡多漲,社保繳費高的高收入群體就不願意多繳費了。他們感到吃虧了,為别人做了嫁衣,嚴重影響高比例繳納社保的積極性,不利于養老基金的長遠發展。
【2】退休工人也有幾句心裡話,你姑且聽一聽:
三農專家溫鐵軍指出:中國的退休工人是做出巨大的曆史貢獻的。中國能成為制造大國,得益于産業工人的無私奉獻和巨大 " 犧牲 "。中國的社保體系建立比較晚,在國企建設時期執行低工資、高付出等機制,形成了人工成本低的優勢。
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強大,要求政府和企業健全了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所以,西方國家的人工成本高,他們就把制造産業轉移到人工成本低的中國,成就了制造大國的崛起。
溫鐵軍指出:中國制造的崛起是建立在産業工人 " 讓利 " 基礎上的。現在的經濟發展了,人工成本也上去了,社保繳費也高了,晚退休的員工都拿到了較高的養老金,而早期參加國企建設的老工人反而領取最低的養老金。這是時代虧欠他們的,難道不應該回饋給他們一點溫暖嗎?
【3】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
養老基金沒錢。問題的本質是 " 開源 " 的思路不寬。養老金是一項兜底的民生大事,僅僅依靠在職人員的社保繳費遠遠不夠。主要有三個建議:
第一,從 2005 年至 2022 年養老金上漲了 18 年,其中,年度最高漲幅 24%,十多年漲幅在 10%。那個時候國家還很窮,都敢于大漲養老金,現如今 GDP 突破 120 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二,社會上流動的熱錢也高達百萬億元。現在有錢了,具備多漲的條件。
第二,從養老金規模看,M 國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中國隻有 GDP 的 10%,人均不足 M 國的 4%。他們是如何擴大養老金規模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不能再走 " 後人繳費供養前人 " 的自循環機制了。
第三,根據中國經濟的特色拓寬思路。比如,全民所有制的國企占 GDP 的 75%,每年的利稅理應造福全民,而不是造福特定群體,每年劃撥一部分進入養老基金,一切 " 缺錢 " 的問題都能解決。
PS:最後看看 2023 年社保放出的 " 三個大招 ":【第一個大招】2023 年 1 月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跨省調劑。【第二個大招】2023 年 1 月養老金發放時間将實現全國統一。【第三個大招】2023 年 1 月養老金統一通過社保卡進行發放。為實現以上的夢想,奠定了基礎。
PS:多多轉發,希望有關部門多聽取基層意見,讓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