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帶來的戰略決策錯誤!
這也是很多人行動正确、結果慘淡背後的血淚教訓!
【原文】
布之初反,謂其将曰:" 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将,諸将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故遂反。果如薛公之言,東擊荊。荊王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爲三軍,欲以相救爲奇。或說楚将曰:" 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今别爲三,彼敗吾一軍,餘皆走,安能相救!" 不聽。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布遂引兵而西。
冬,十月,上與布軍遇于蕲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 何苦而反?" 布曰:" 欲爲帝耳!" 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别将追之。
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諸母、子弟佐酒,道舊故爲笑樂。酒酣,上自爲歌,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 遊子悲故鄉。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爲朕湯沐邑,複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樂飲十餘日,乃去。
漢别将擊英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成王臣使人誘布,僞欲與亡走越,布信而随之。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
【解讀】
公元前 195 年,十月,劉邦率領軍隊跟英布開始交鋒,而英布爲了這一戰,也是精銳盡出,劉邦不得不避其鋒芒,退守雍城(蕲縣西)固守。
劉邦在城頭看到英布的軍隊,排兵布陣跟項羽很很像,劉邦心裏也是一陣陣厭惡。
劉邦和英布遠遠地望着彼此,劉邦對英布喊話:你何苦要造反呢?
英布說:我隻是想當皇帝罷了。
言外之意,哪來的什麽造反不造反?成功了,我就是改朝換代;失敗了,我才叫造反。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劉邦聽了更是怒火中燒,破口大罵,于是率兵進擊,雙方發生大戰。
而英布的軍隊,說起來是精銳,但是,跟劉邦的漢軍一交鋒,卻露餡了。打不過,隻能後退。
渡過淮河之後,英布再次布陣,跟劉邦的漢軍交鋒。
結果又一次戰敗,然後再次撤退,再次戰敗,屢敗屢戰。
打了幾次之後,英布的軍隊終于崩了。
全軍潰散,而英布沒辦法,隻好帶領一百來親信逃往江南。
劉邦派了一路人馬前去追擊(自己返程,順道衣錦還鄉),而這路人馬很快在洮水南、北兩岸跟重新集結的英布殘軍大戰,結果英布的軍隊大勢已去,再次大敗,最後徹底瓦解,各自分散逃命。
而英布覺得跟長沙王這邊關系不錯,而且英布還是昔日長沙王吳芮的女婿,雖然說這時候吳芮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吳臣繼承了老爹長沙王的王位。
吳臣也是個 " 人才 ",派人去引誘英布,忽悠英布,大意是:願意跟他一起逃亡到南越,讓英布跟他去會合。
而英布這時候走投無路,隻能相信自己的這個小舅子。
于是,跟着吳臣的使者來到了吳臣的地盤。
結果,幫助劉邦平定天下的淮南王英布,居然死在了一個鄉下的農舍,人頭也被吳臣拿去讨好劉邦了。
至此,英布轟轟烈烈的造反行動,最終被輕松搞定。
英布怕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終的結局會是被自己的小舅子給賣了。
英布當初造反的時候,還信誓旦旦地說:皇上老了,已經厭惡打仗了,肯定不能親自來。如果他派其他的将領來,其他的将領,我隻怕淮陰侯韓信,還有梁王彭越,但是他倆已經死了,其他的人,我根本不怕。
結果呢,沒想到人家劉邦親自來了。
而英布确實也如薛公所預判,采取了 " 下策 ":攻擊荊王劉賈,荊王劉賈逃跑,結果死在了富陵。
而英布占據了劉賈的地盤,渡過淮河。攻打楚國,而楚國也不堪一擊,被英布給大敗了。
于是,英布繼續帶領軍隊向西,結果碰到了劉邦,就被劉邦輕松給搞定了,最終被自己的小舅子給賣了,這就是英布的下場。
【啓示】
英布這個人,其實也就是一隻站到風口上的豬,沒有攪動天下的能力,他之所以能夠取得當時的成就,無非是時勢加上個人努力,其中,時勢加成還是主要原因。
從英布搞事的做法來看,正如薛公所預言,有很大的問題。
比如說,既然決定了造反,最重要的不是攻占地盤,而是穩住根據地,先占據有利的地形,要麽擴大戰略縱深,要麽占據有利地形。
而英布呢?偏偏都沒有做到,打一些殘兵敗将,打一些菜貨,還是很容易的。
像打荊王劉賈還有楚王,打的很容易,但是一碰到劉邦立馬就敗了。
怕什麽來什麽,最終對上劉邦還是不行。
說到底,他之所以造反是逼不得已,準備不足,在造反的戰略上也有極大的問題。
而英布最可悲的是,逃跑的時候還想着投靠自己的小舅子,被小舅子給騙了!
在利益面前,姻親也是靠不住的。
所以,在你大勢已去的時候,在你身處低谷的時候,小心别人對你主動示好。
尤其是在你落難的時候,有人向你伸來橄榄枝,可能腳底下就是陷阱。
别人跟你交往,必定是有所圖。
圖錢、圖物、圖感情、圖剩餘價值,那麽,你想想,别人對你示好,一定要想明白,别人到底圖你什麽。
就像我跟你分享解讀《資治通鑒》的文章,也是大有所圖的,圖你發财的小手給點個贊,這其實也是千難萬難的。
而英布的天真之處就在于,他自己已經走投無路了,還相信長沙王吳臣,願意跟他一起淪落天涯,這就有點天真了。
結果被小舅子,拿人頭換了平安。
而英布當年背叛項羽,投靠劉邦,最後又被自己的小舅子給背叛,拿他的人頭換了富貴,可以說是 "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
英布這個人怎麽說呢?
他老老實實的,未必有什麽危險,但是,經過韓信、彭越之後,他自己心裏有了陰影,所以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自己就先慌了。
同時,他的出身、見識、格局,也決定了他造反的策略有問題,最終功敗垂成。
正如薛公所說的,如果采用上計,英布未嘗沒有機會。
但是,對英布來說,他本身是刑徒起家,本身一無所有,對他來說,隻有卸下重擔,采用遊擊戰,流動式作戰才有機會,攪動天下大勢。
或許可以從劉邦的這裏逃過一劫,但是偏偏他非要跟劉邦硬碰硬,結果被人家打得大敗。
這本身就是,他做事的策略有問題。
如果他穩紮穩打,未嘗沒有機會。但是,偏偏呢,他造反又急功近利,戰略失誤,最終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這就是英布之死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
英布有機會,但是,他卻選擇了錯誤的戰略,這就是戰略決定成敗。
而影響戰略的因素,往往是我們自身的經曆、經驗、認知以及資源、身邊人的建議等等。
所以,一個正确的戰略可以讓你事半功倍,一個錯誤的戰略,注定讓你走向失敗。
你思考一下自己過往的失敗,不一定是你沒有盡心盡力,可能一開始的戰略就保守或者激進了,并不是一個正确的戰略決策。那麽,怎麽做決策呢?
可以參考咱們之前提到的荀況提出的 " 形、勢、情 " 決策三要素。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看一看。
這是專欄第 51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
關于專欄,有三個版本的解讀專欄可供選擇:
第一個版本:語錄版,以語錄切入,有啓發,有感悟,重在抛磚引玉,啓迪思維。
第二個版本:精選版,以制勝謀略爲核心,偏向謀略型、總結型、幹貨型。
第三個版本:詳讀版,從頭開始解讀《資治通鑒》,領導智慧、溝通、處世等多個方面都會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