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學人物在二十一世紀複活。
孔乙己。
這個生活在晚清時期的小說角色,成了當代年輕人的自嘲梗。
都說學曆是敲門磚
但慢慢我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
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别的活做
可我偏偏讀過書
内卷與躺平之間," 孔乙己 " 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的第三種選擇。
潛台詞是,既賺不來票子,也放不下架子。
Sir 起初以爲這隻是又一波互聯網風潮——
月光族、精緻窮、孔乙己的長衫 ……
叫法在換,但現實焦慮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
但事情還是超出預期。
媒體下場後,輿論如滾雪球,将自嘲滾成熱搜,滾成劍拔弩張、陣營分明的對峙。
一篇初中就學過的文章,何至于此?
要講透 " 孔乙己 " 的問題。
看來,還真得從最熟悉的閱讀理解開始——
01
誰是孔乙己
《孔乙己》創作于 1918 年,是魯迅繼《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應該還記得人教版語文課本九年級下冊的那篇課文。
孔乙己所在的地方叫做魯鎮,他最愛光顧的那家店叫做鹹亨酒店。
——鹹亨酒店是一個階級分明的微型社會。
上有掌櫃,下有小工。
酒店裏客人們更被分明地劃分爲兩派:
長衫派 & 短衣幫。
前者代表的是以地主階級、有錢人和讀書人爲主的體面人,他們坐在雅座裏,好酒好菜伺候着,慢慢享用。
而後者則以下層勞動人民爲主。
這群人沒有座位,隻能站着喝酒。偶爾來碟茴香豆,打打牙祭。
而正如你們所記得的——
他們之間,孔乙己是唯一的異類。
" 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鹹亨酒店裏,無論是店家還是客人,無人不笑話孔乙己。
首先他窮。
魯迅用了不少筆墨來描寫孔乙己經濟上的窘困。
譬如給酒錢的時候—— " 排出九文大錢 "。
一個排字,便有了一個人慢吞吞往外一枚枚搜刮錢币,囊中羞澀的畫面感。
又因爲他的強撐。
孔乙己識文斷字卻沒有半點功名,對人說話總是 " 之乎者也 ",透出一股窮裝蒜的酸氣。
而他平日裏小偷小摸又不承認,更讓人看他嘴硬的笑話。
" 你怎麽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
" 什麽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争辯道:
"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
最後,還是因爲他的失敗。
孔乙己當然是讀過書的,但沒有半個功名。
他那身脫不下的長衫,是他努力想要将自己與其他底層人民區别開的證明。
哪怕他喜歡孩子,懂得 " 茴 " 字的四種寫法。
但在其他人眼中,沒有誰比一個沒有功名的書生更加百無一用的了。
孔乙己越不服軟越不認命,倒越顯得他的窮苦像是好玩的笑柄。
一個原著的細節是。
當魯迅着墨于他人對孔乙己的态度時。
" 笑 " 這個字,出現了整整 14 次。
隻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衆人都哄笑起來:店内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
而對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而言。
自诩爲孔乙己。
正是因爲孔乙己的這三個特點,恰好卡住了他們最難以啓齒的痛處。
——沒錢、好面子、沒成就。
明明在光鮮亮麗卻低薪的寫字樓裏來回穿梭,但就是放不下身段參與初級卻更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于他們而言。
身上金光閃閃的學曆、過去爲學業付出的幾十年心血,就像是孔乙己明明無法跻身上流,卻又非要穿着的長衫。
而那個 " 下不來的高台 " 也好理解。
在現在的語境下。
" 高台 " 早已不僅是巨大的教育成本。
其中,還包括了中國傳統社會對知識分子 " 人上人 " 的仰慕,對下一代 " 出息 " 的憧憬,對父母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對 " 祖國的花朵初長成 " 的拭目以待。
年輕人用孔乙己來自比,無非是覺得那身長衫、那個高台,是他們與其他人不同的證明,是自己最後的氣節所在。
他們不是不想脫下。
但因爲脫下長衫,真的不是脫掉一件衣服那樣容易。
于是大家便隻好就這麽不上不下的将就着。
在日複一日的工作裏,在 996 與辦公樓的夾縫裏,最多的叛逆便是自嘲一句。
你還别說。
現實還真像原著裏那個早被人忘懷的細節。
孔乙己,本來就不是主人公的真名。
這三個字的原義,本就是看客們帶了嘲弄與輕蔑,故意爲他取的一個诨号。
由此可以看出。
孔乙己不是某個特定的人,也不需要是某個特定的人。
但。
問題也正是出在這——
02
别急着代入孔乙己
孔乙己真的複活了嗎?
表面來看,好像是。
話又說回來,要知道當年魯迅創作孔乙己,從來不是爲了批判孔乙己本人。
他批判的,是一整個塑造孔乙己的封建時代。
當時的背景是正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晚清,彼時的長衫客和短衣幫,都有着獨屬于自己,井水不犯河水的社會定位。
孔乙己爲何值得作爲 " 典型 "?
正是因爲在階級泾渭分明的年代,隻有他這一人 " 認不準自己的位置 "。
于是。
自上而下,從老闆到顧客,無論長衫還是短衫——嘲諷孔乙己是所有人的共識。
笑孔乙己,成爲所有人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說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與資産階級的壓迫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源頭。
那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隐晦的細節。
比如造成孔乙己貧窮的原因,有他自己懶惰、不夠勤奮的因素在裏頭。
開始有工作的時候,孔乙己經常曠工——拍拍屁股走人後,還順走人家的筆墨紙硯。
長久下來,便再沒有人找他做工。
沒了收入來源,孔乙己又經常偷竊。
這樣的習慣,導緻他經常挨打,身上臉上都是傷。
本就瘦弱的身體,漸漸更是 " 黑且瘦,不成樣子 "。
旁人眼中。
一個乞丐般的廢人就算再想要去靠偷竊來謀生活,也是有心無力。
△ 小說原文最後一句話
如今的年輕人呢。
他們看似與孔乙己有着同樣的擰巴,卻又在實際上,有所區别。
因爲大多數人并不懶惰,恰恰相反——
這或許是史上最勤奮的一屆年輕人。
卷是時代主流:
高考卷完職場卷,職場卷完婚戀卷,想穩穩定定考個編制更卷 ……
數據表明,自 1998 年到 2021 年。
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呈現單調遞增的趨勢,每年都有大批人才從校園流入社會。
卷到最後呢?
當一個從小笃定,向之飛蛾撲火的宏大叙事破滅之後。
他們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就隻有僅僅抓住那最後的餘燼。
你說他們像孔乙己嗎?
像。
但摸着良心說,他們與孔乙己,其實也不盡相同。
孔乙己的悲慘,在于他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舊社會迂腐頑固的封建教育對他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
對功名利祿的向往,對上層階級的渴求,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輕視,共同組成了他身上的那層長衫。
哪怕衣衫褴褛,也沒能讓他擺脫掉這樣的執念。
△ 央視《跟着書本去旅行》
一個封建時代的特殊悲劇應該不會出現在現代社會。
那麽。
這位 " 孔乙己 ",爲何恰恰在眼前複活了?
錯位之間,我們到底害怕的是什麽?
03
當我們在說孔乙己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麽
去年一檔央視節目就曾解讀過。
孔乙己這一形象,是魯迅用他身邊的落魄文人作爲原型所虛構的一個人物。
之所以不直接寫真實故事,是因爲一個虛構的故事,更具有穿透性。
他用一個虛構的一個地方來寫
那就比較容易來寫
因爲他要是寫的這個地方發生這些故事
那麽被寫的地方
他們就會很不高興
而沒有被寫到的地方呢
他們那些人就覺得與我無關
他就看笑話,也不去反思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曾說,老師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孔乙己》,沒有之一。
理由很簡單——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這樣就好理解了。
現在年輕人的擰巴也不是全無道理。
畢竟在旁觀者的态度這點上,他們也的确很像被時代排擠的孔乙己。
我們目前社會的普遍觀念是怎樣的呢?
電視劇裏。
孩子對拾荒老人說出," 不好好學習就會像你一樣。"
△ 《虎媽貓爸》
電影裏。
父親會對兒子大吼,不讀書就别讀了,浪費學費。
△ 《歲月神偷》
甚至是最貼近現實的紀錄片。
面對女兒 17 歲辍學出國,環遊世界。
母親的回答是:
" 如果她出生在二三線城市的話,我要讓她死也要死在學校裏。"
△ 《出 · 路》
不可否認的是。
在 " 分數論英雄 " 的社會裏,好好讀書才能有份好學曆,有了好學曆才能找份好工作。
而好工作代表的是面子,是地位,是旁人豔羨的金錢與社會資源。
而如果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好工作,那麽,對不起。
——因爲伴随着慕強的,勢必會是淩弱。
對弱的無視,對弱的不選擇,對弱的貶低。
更可怕的是你明明努力了,卻還有無數人告訴你,如果你失敗,則證明你還不夠努力。
讀書,本是爲了讓人有更多的選擇。
但學曆,卻轉頭成爲了禁锢他們的枷鎖。
Sir 今天想說的是什麽呢。
如果講得殘酷點——
" 孔乙己 " 文學,或許不隻會在當下流行,在年輕人之間流行。
最近的一大熱點是什麽?
ChatGPT。
發現了嗎,當人工智能離我們尚且遙遠時,人們對它的讨論多種多樣。
時而浪漫,時而刻薄,時而深邃。
曾經關于人工智能的電影,更多是将 AI 當成一面鏡子,試圖映照出人性那些終極的隐秘——考驗愛,拷問自我,審視狂妄與貪婪 ……
而當 AI 真的來到我們眼前呢?
話題中心充斥着功利——
AI 會取代人類嗎?
AI 的出現會讓哪些工作消失?
是的。
即使學曆更高,即使已經有工作的人,也依然會有脫下長衫的擔憂。
每個人心裏都藏着一個 " 孔乙己 "。
說到底,現代年輕人并不害怕脫下長衫,也并不擔心做體力活會被人看不起。
事實上很多人正在開始這麽做,畢竟我們的社會早就跨過了封建,跨過了許多陳舊的歧視鏈。
真正難跨過的,是一種對下墜的恐懼。
當我們面對一個已經無法回頭的趨勢的時候。
是不是應該考慮那些被時代浪潮沖下來的人,爲他們準備一條後路,一塊托住他們的救生氣墊。
因爲一個健康正常的社會。
哪怕是失敗者,也應該有自己的退路。
哪怕是弱者,也應該有安心生活的底氣。
哪怕我們已經消滅了孔乙己,但同時也應該允許其他人有脫下長衫的權利。
還記得孔乙己的結局嗎?
孔乙己被打斷雙腿,隻用一個蒲包墊在盤着的斷腿下,用手撐地走路。
不僅滿手都是泥土。
别人笑他,他也再無力反擊,隻能 " 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
問:他爲什麽隻能爬過去?
答:因爲他的雙腿被打斷了。
當唯一行走的方式被扼殺,唯一生存的空間被傾軋。
無論是誰,也隻有斷尾求生,瑟縮不前的份。
而如果有人可以給他一點善意,給他一點幫助與扶持,整個大環境可以少一點僵化,少一點指責與限制。
那麽或許到了那一刻。
孔乙己的長衫。
是裹緊還是脫下,是絲還是麻,是嶄新還是褴褛。
無人置喙。
也不再重要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 Prada 的南瓜